摘 要:李安是一位具有深厚藝術功底的電影導演,他的中西結合的文化背景、國際化的商業眼光,令他在好萊塢創作出了眾多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商業影片。本文將李安電影《斷臂山》放在跨文化的背景下,通過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對其進行分析,解讀其藝術構思及美學特點。意義在于通過此影片作為一個案分析揭示中西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與碰撞,并對未來優秀的國際性影片趨勢作一個建設性的思考。
關鍵詞:電影;跨文化;編碼解碼;斷臂山
中圖分類號:J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4-0086-02
一、分析與討論
跨文化傳播學是傳播學的一個重要擴展領域,20世紀40年代后期誕生于美國,70年代末逐漸發展成,到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21世紀,跨文化現象遍布全世界[1]。陳衛星,認為全球化時代,跨文化傳播的表象越來越直接地通過媒介本身擴散出來。但全球性的媒介文化傳播在市場中立的背后包含很多西方的價值觀,這就導致了掌握著世界性傳播網絡資源的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時間成為傳播當中的世界時間,在某種意義上也就等于取消了其它文化的存在。這是發展中國家在跨文化傳播的世界格局中所正在經歷的殘酷事實。那么在這樣的一種跨文化語境下,李安的《斷臂山》如何在世界電影市場上成為焦點?它的成功對國內或者世界其他電影有什么影響?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2]:意義產生于詮釋的實踐,而詮釋又靠我們積極使用符碼——編碼,將事物編入符碼——以及靠另一端的人們對意義進行編譯或解碼來維持。在跨文化傳播中,由于符號之間需要翻譯原先由“編碼——解碼”構成的傳播過程被擴展為“二度編碼”即(傳播者)編碼——解碼(翻譯者)編碼——(受傳者)解碼構成的跨文化傳播過程,傳播鏈條延長,另一端的人們對意義的解碼有可能因“二度編碼”的介入而產生誤讀。而《斷臂山》在跨文化的語境下,再度解碼的過程中做的非常成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導演本人——跨文化背景。李安出生在中國臺灣,生長在家教極為嚴格的家庭。他擁有優秀的藝術教育背景。李安的父親是一名中學校長,他秉承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形式來要求李安,李安是在這樣一個充斥著中國文化氛圍的家庭里長大。21歲的李安從臺灣大學藝術學院畢業,為他奠定了一定的藝術基礎,接著在美國學習戲劇導演和電影制作,分別獲得戲劇學學士學位和電影碩士學位。這些具有中國文化的傳統的家庭教育,臺大藝術學習經歷,及西化的美國留學經歷,都為李安今后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基礎素材,是李安今后的成功的重要因素。
李安現在享譽世界影壇,是世界上著名的華人導演,得到世界影壇的認可,曾獲得奧斯卡獎,金球獎最佳導演,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和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等。我們可以說,李安架起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的橋梁。
(二)電影風格——中西合璧。李安的諸多作品中都蘊含著中西方文化的矛盾和融合,這些受其成長經歷、教育背景的影響。李安本是一個傳統地道的中國人,他擁有中國人的寬容、儒雅。生長在臺灣知識分子家庭的他,長期受父親的傳統教育影響,儒家思想深刻的影響著他。成人之后李安選擇遠赴美國去留學專修他自己鐘愛的電影藝術。李安本身是便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體。在他身上擁有著源自東方文化背景的寬容、儒雅、責任感;同時也包含著西方文化的多元化、隨性灑脫、追求自由。這些都使他在藝術作品的創作和制作方式上,有中西文化結合的意向。他在改編安妮#8226; 普露的的小說時便顯得游刃有余,為世界觀眾創造一部講述中西方文化的全新的作品——《斷臂山》。
二、《斷臂山》——跨文化對話的橋梁
(一)《斷臂山》——跨文化的解碼過程?!稊啾凵健?改編自一位美國人,安妮#8226;普露的短篇小說。影片向觀眾講述了兩位美國青年男子之間特殊的愛情。一個是農場主的雇員, 一個卻是一個牛仔競技表演者。1963 年夏天,在美國的一個懷俄明州的牧場,兩個人相識。同是牧場雇員的兩個人,在斷臂山一起工作,從陌生到友人,到最后的特殊的同志愛情。同志愛情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是備受唾棄和禁忌的,而兩人的戀情卻在各自的情感和家庭矛盾中維持了二人的一生。李安導演將安妮#8226; 普露的小說改編成電影的過程便是一次二度編碼和解碼的過程。李安在看到小說文本時,自身對文本的解讀是一次二度解碼的過程。作為一位華人導演將一部徹底的外國短片小說經過自己的二度創作(編碼),用電影媒介的形式呈現出來。從電影市場的受眾來說他是成功的,《斷背山》在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最八項提名,最終獲得了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與最佳電影配樂三項大獎。受眾在接受這樣的具有跨文化背景的導演的影片時,是一次成功的二度解碼。這一從導演到受眾的二度編碼解碼過程,是成功的,避免了很多誤讀。《斷臂山》跨文化二度編碼解碼的成功是對一些傳統觀念的回擊。李安在西方的生活長達46年,他用中國傳統文化的母體,在西方文明的引導下,用現代電影為媒介,對中西文化進行解碼,這是他進行二度編碼解碼的根基?!稊啾凵健肥且徊课鞣筋}材的電影但其文化內核是中國東方文化。在一些西方的華裔學者那里,認為跨文化翻譯一直是被西方的人類學家所把持的。但李安導演打破了這一認知,他用先進的現代文化形式——電影進行文化翻譯解碼。他用西方的演員,西方的語言系統來包裝中國文化?!稊啾凵健分?,東方傳統文化的根基決定了導演在處理作品的悲劇意識時,有意避免你讓人感覺壓抑的沉重感,讓作品充滿東方文化的寬容、溫情,體現了一種“中和”的風格,作品成功地超越東方母體文化的界限,融合了西方文化,成為被世界認可的文藝作品。
(二)《斷臂山》跨文化編碼解碼的法寶——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李安的電影橫掃了從商業性強的奧斯卡到藝術含量高的威尼斯、柏林節,總是滿載而歸。他的成功在于能夠準確把握了兩種文化碰撞、交融之后的精華,將東方文化的內斂用西方人能夠理解的視聽語言來包裝,得到世界的認可。他在二度編碼過程中,用的是東方文化內核和西方文化的形態,這樣在中西方的受眾在二次解碼時,都容易理解和接受。首先,東方的內核,西方的形態[3]。李安在進行對于原小說進行解碼時,加入了東方的文化內核,再進行二次編碼時他用西方人易于接受的電影語言和形態來講述故事。東方文化注重神韻,中國的繪畫以及詩歌詞賦等注重韻律與神韻之美,而西方的文學與藝術更注重模仿與再現的形似美。《斷臂山》給我們呈現的是中國山水畫的美麗風景,在風景如畫的山脈上演繹一場兩個同性之間的纏綿愛情故事?!稊啾凵健沸≌f的文本講述的是地地道道的美國式的同性戀題材的故事,但是李安在進行二次編碼時并沒有采用西方電影的美學風格,如宣泄、沖突等戲劇手法。而是采用東方的美學風格即細膩、內斂、抒情的手法來講述這段特殊的同志之間愛情故事,電影作品將二人的浪漫愛情融入斷臂山美麗的風景之中,里面包含很多具有中國審美意境的符號。比如,片中的斷臂山,它如水墨畫般的大篇幅出現在觀眾面前,給觀眾寄情于景的感觸,在如此恬靜、美麗的景色下、曾經的情感隨著時間的流逝是否也可以如這斷臂山一樣,依然美麗、動人;兩人在水墨畫般的斷臂山下相戀,時隔多年的再次相遇在斷臂山,這感人至深的情感背后是環境、世俗、人倫的壓力,他們處在家庭和現實的矛盾之中,這一切的情愫和斷臂山的景相互相應。李安用如此含蓄的手法在向觀眾展示著,這特殊的愛情,不被世人理解的愛情。但通過這部片子和影片的內斂、詩意的敘述,我們似乎接受了這特殊的情感,甚至為此而感動,我們看到了東方的家庭觀念,在西方文化語境下的展示。這便是李安二次編碼的結果。我們看到的《斷臂山》是西方的電影,但細細品味,又從中找到了相似的情愫。這便是導演的用意。讓我們感到熟悉的是他的敘事手法,中國詩畫的手法,寓情于景。但便于西方觀眾的二次解碼,導演又用的是純西方的影視表達形式來表現。如片中的,牛仔是西部片中典型的符號形式。牧場小鎮,也是美國西部的村落文明。同性戀題材似乎也更忠實于美國文化。《斷臂山》用東方的藝術神韻,通過西方人文地理風情,表達詩一般的另類同志愛情。這正是它在跨文化語境下成功的又一原因。其次,《斷臂山》思想內核——東方的集體主義與西方的個人主義。中國文化思想強調集體主義,主張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西方文化注重個人自由,追求自我。在《斷臂山》中,李安向觀眾呈現了一部披著西方華麗外衣的中國制造的電影作品。在二次編碼的過程中,他以家庭觀念為切入點,來洞察整個社會,向世界解讀中西方文化。家庭觀念是東方傳統文化關注的重點。在影片《斷臂山》中,李安對兩位男主角杰克與安尼斯之間特殊的愛情,同性之愛的態度是寬容的,他對影片中的人物都用客觀的眼光在看待,給觀眾呈現的是,這部影片中的每一位人物的過錯都是無奈的,不免讓人聯想到或許是社會環境影響導致了每個社會角色的無奈。李安導演對片中的每個角色都是客觀、包容的。這是他的態度,也是他對其影片的態度,同時是他的藝術作品能被世界電影市場認可的原因。從這里我們看到了追求個人自由主義的西方華麗的外衣下包裹著的卻是東方集體主義的家庭觀。在大量的文學和影視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西方人大都崇尚個人自由,追求個性,對家庭的責任感不強。追求自由主義的西方人在家庭婚姻中,如果不存在他們認為的愛情時,西方人會最終選擇離婚。而中國人受傳統觀念、儒家思想的影響,以及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束縛時,他們大都會選擇繼續維持的沒有愛情的家庭婚姻關系?!稊啾凵健分?,李安展示杰克與安尼斯兩人面對情感與家庭責任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建構了中國傳統的家庭婚姻觀念。整個片子到處散發的是孤寂,這讓整個影片張弛有度。杰克和安尼斯為了各自的家庭,選擇忍受寂寞和孤獨。再者,東西方文化交融的“人倫”。在中國,從古至今,傳統文化講究 “人倫”,同時中國儒家文化的精華也在于“人倫”。“人倫”指的是一種社會關系,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封建社會是一種等級關系,長幼之分、尊卑之分等。在《斷臂山》這部影片中,對于人性的寬容和關懷是“人倫”內核的所在。對于人性的關注是所有藝術作品永恒的母體?!稊啾凵健分小巴尽睈矍榈碾p方都因彼此背負著社會關系中的人倫的壓力選擇分別、再次成家,艱難的維持著這段特殊的愛情。
電影語言是一種最富有國際性的藝術語言。本文,用編碼解碼理論,對電影《斷臂山》中的跨文化現象進行分析解讀。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發展,中西方文化加強交流和碰撞,中國電影也融入其中,體現出一種中西合璧的時代性和國際性風采。為了讓中國電影在跨文化的語境下,走出國門,在世界電影市場獨樹一幟,我們中國的導演人都要進行二度的編碼解碼這個過程,而二次解碼的受眾不僅是中國人,而更多的是西方觀眾。這樣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市場上方能形成有影響的民族流派。
參考文獻:
[1]陳衛星.跨文化傳播的全球化背景[J].國際新聞界,2011(2).
[2]羅雯.論跨文化傳播的主體間性與文本間性及話語層面[J].國際新聞界,2006(10).
[3]幸小利.從《斷臂山》看中西方文化交流[J].電影文學,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