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媒體怎樣報道家暴事件,有什么樣的性別視角?文章以媒體報道的李陽家暴事件為例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近來媒體在家暴事件的報道中所采取的性別視角作了相關的分析。文章得出結論,目前媒體報道存在性別認知的困境,媒體工作者需要提高社會性別敏感及在媒體中推介性別平等的觀念必要性。
關鍵詞:媒體;性別視角;李陽家暴事件;性別認知困境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4-0056-02
媒體怎么樣報道家暴事件,有什么樣的性別視角?本文以李陽家暴事件為例作一分析。自從李陽的妻子Kim發微博貼出受家暴的圖片以來,直到離婚案件在法院審理,這次家暴事件的發生及發展,媒體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媒體是怎樣報道這個事件,有什么樣的性別視角?從這個事件中,作為媒體不得不反思,在家暴問題上,應該自覺采取什么報道視角。
一、媒體話語權的鮮明傾向
美國著名政論家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眾輿論》一書論及擬態環境問題。擬態環境理論認為,現代社會變得越來越巨大和復雜化,對超出自己經驗以外的事物,人們只能通過各種新聞供給機構去了解。由大眾傳播活動形成的信息環境,它并不是客觀環境的鏡子式再現,而是大眾傳播媒介通過對新聞和信息的選擇、加工和報道,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所提示的環境[1]。對于這次家暴事件的報道,媒體忽略了社會性別視角,構建的擬態環境內容中關于男女形象方面是經由男權文化修飾過的。首先表現在媒體給予李陽更多的話語權。在這次李陽的家暴事件中,李陽受到媒體采訪的頻率更高,媒體將更多的時間和話語權給了李陽。
為了讓標題具有吸引人眼球的功效,有些媒體的標題制作采用了施暴者的語言,將李陽的觀點通過標題再度強調:如《李陽接受柴靜采訪談家暴:稱成立家庭只是實驗》,《李陽再談家暴事件:當時我就想消滅她同歸于盡算了》等等。在一些媒體的熱情追逐下,李陽極力表白自己。相比,他的妻子的真實感受,媒體似乎并不太關心。這使得人們看到的幾乎都是風采依然的李陽頻頻現身于大小媒體,為自己的理想與成功做辯護,而他打了妻子這一問題的核心則正在被淡化,甚至顯得不值一提。這造成了李陽頻繁接受采訪造成的施暴者與受害人之間話語權的失衡狀況。
二、忽略性別視角,模糊家暴核心問題
1.媒體對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事件的報道往往是多角度,多層次的。從這次家暴事件的報道中,媒體也試圖對家暴的原因進行分析,因此有些媒體也采訪了心理咨詢師。如某媒體采訪了一位心理咨詢師,心理咨詢師解釋李陽的家暴事件源于“他的夫人一直使用語言暴力”使得“處于語言劣勢的他使用肢體才獲得強勢地位”,意即李陽施暴是因為被妻子語言暴力激怒。有些心理分析者認為暴力受害者心理有問題;還有的運用“系統論”觀點,認為家暴發生是他們夫妻相互作用的結果[2]。媒體報道的這組咨詢內容使家庭暴力干預陷入困境,這種介入會不自覺地輕化施暴者責任,維護男性在施暴中的某些“合理”形象,帶有明顯的性別歧視。
再如,李陽家暴離婚事件開庭審理時,媒體報道為《李陽離婚案財產成焦點?妻子申請查李陽“家底”》,媒體將公眾的注意力引向財產問題。媒體似乎又采用了一個很吸人眼球的角度,看名人家庭怎么樣分財產,將新聞關注點引向到另外一個問題,而沒有突出法律怎么去關注這次家暴事件,缺乏政府、相關機構及社會在家庭暴力防治中的職責和作用的討論,而較多停留在當事人個人如何應對的層面。
2.媒體對遭受暴力侵害者的報道方面,有譴責受害者的傾向。如有媒體這樣報道:前天,李陽瘋狂英語人力資源部工作人員表示,經與公司核實,微博上所反映的情況屬虛構。李陽的胞妹、瘋狂英語集訓營主管李寧則稱,“我跟Kim接觸得多一些,她是個非常情緒化的人,經常歇斯底里,甚至有時會自虐。盡管有分歧,但是李陽從來都不會打人[3]”。這種報道忽視了受暴者的感受和利益;有意無意復制和強化對受暴婦女的成見和偏見,不自覺地造成對受暴婦女的二度傷害。而媒體報道中一再提到的:清官難斷家務事,將家暴仍視為私人領域的事件,這其實是強調了社會性別歧視的觀點,復制和傳播了家庭暴力的性別理論。如果媒體在家暴報道中一味恪守中立,有可能強化家庭或夫妻之間現存的不平等,增加受害人的痛苦,對女性造成進一步的壓制。在這次家庭暴力的報道中,由男權文化構建的媒介的擬態環境內容,強化了男權文化觀點,由此形成了性別歧視以及對性別歧視的誤區。
三、媒體報道要走出性別認知困境
從媒體對家庭暴力的報道來看,家庭暴力等這類涉及重要的婦女人權問題很難進入主流媒體的要聞中進行報道,而多是放入社會新聞版或明星八卦娛樂版中,而且大多從獵奇的角度取材和報道,而媒體對家暴事件的獵奇報道也往往伴隨一些血腥的細節。李陽虐妻是個特例,因為李陽是名人,而他的妻子又是個外籍女士,這些“新聞要素”很容易吸引公眾眼球。
對于家暴的報道,媒體需要一個自律規則。國外媒體針對家暴的報道有些什么規定?在針對婦女、兒童暴力案件的報道方面,菲律賓媒體就制定了詳細的自律規則。比如,在圖像處理上,不得使用裸體或衣著極少、或有辱人格的死者的照片,不能采用調侃、漫畫的手法來減輕對婦女施暴的現實;不能用帶有評判性的語言來描述受害人、嫌疑人;刪去引起快感或渲染事件、嘲笑受害人的細節或描寫……[4],而這些報道的規則都有利于媒體為受眾傳播一個男女平等的價值判斷,有利于建構一個社會性別平等的男女世界。
在中國,家庭暴力問題被傳統文化解釋是家庭內部的事件。如何使這一個人隱私的社會問題進入大眾視野,從而引起全社會的關注,這需要媒體的正確引導。而媒體首先必須有性別平等的觀念,只有這樣,媒體在建構的擬態環境內容時才不至于陷入男權文化的誤區,為廣大受眾傳播的信息中才能真正提高公民的社會性別意識和反家暴意識,真正促進對家庭暴力的相關立法。
對李陽家暴事件的報道可以看出,媒體報道中的性別視角并非很“自覺”,這說明媒體仍然處在一種性別認知的困境中,說明在媒體中推介性別平等的觀念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1]沃爾特#8226;李普曼.公眾輿論(第1版)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李洪濤.警惕心理咨詢介入家庭暴力案件的誤區[J].婦女觀察電子月報,2011(77).
[3]瘋狂英語李陽瘋狂虐妻?——李陽妹妹稱李陽妻子有時會自虐[N].河南商報,2011-09-06.
[4]趙雯.反家暴,媒體的力量有多大?[N].檢察日報,2006-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