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采用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選取重慶郵電大學BBS為個案研究對象,探討高校BBS學校公共事務討論的自由平等程度,對學校公共事務決策的影響以及對使用者公共參與意識和能力的影響。根據內容分析、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的結果,本研究得出兩個主要結論:第一,該BBS處在公共領域初級階段;第二,研究結果不能證明該BBS有利于培養使用者的公共參與意識和能力。
關鍵詞:高校;BBS;公共領域;公共協商;公共參與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4-0020-02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民主是公民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形式,參與集體法規和政策決策的一種政府形式[1][2]。民主進步既需要健全公正的制度安排,又依賴于具有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協商和公共活動意識和能力的公民。大學生是社會中堅力量的后備軍,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依靠和將來實踐民主政治的重要力量。大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和能力直接影響著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當代大學生生活在網絡高度發達的時代,網絡已經成為了他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生活、學習和行為習慣產生著巨大的影響[3]。因此,網絡環境對大學生公共參與意識和能力培養的效果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
一、研究方法
本文選取重慶郵電大學(后文簡稱重郵)幽幽黃桷蘭BBS為個案研究對象。研究者于2009年3月1日至31日期間,每天分四個時段監測后勤服務、權益之聲和校長信箱三個版面。這四個時段分別是上午(9︰00~12︰00)、中午(12︰00~14︰00)、下午(14︰00~19︰00)和晚間(19︰00~24︰00)。監測內容包括每個時段BBS的在線人數、三個監測版塊的在線人數、每日三個監測版塊的主帖數量、回帖數量和內容。數據類資料采用Excel記錄和進行數據分析。研究者在31天的監測時間內,記錄三個版塊共計164主帖,其中用于內容分析的有效貼數為139帖。被剔除的帖子是因為相同內容的帖子在不同版塊重復發布。
BBS使用者和非使用者調查問卷參照《電子參與的評估和影響》[4]中如何評價網上網下公共參與的標準編制。《電》是由歐委會資助,由歐洲20個主要的大學和研究機構組成的電子參與研究項目第三階段的研究成果報告。這一標準可以衡量被調查者在社會活動參與度方面的個性特征。研究者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56份(回收率85.3%)。
二、結果與討論
(一)黃桷蘭BBS是否構成公共領域
公共領域是西方民主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現代公共領域研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哈貝馬斯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論資產階級社會的類型》中,將公共領域定義為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領域。公眾在公共領域中進行理性的討論,形成輿論,即公眾對某件事情的共同看法和決議。哈氏認為公共領域具有三個特征:自由平等的參與權、討論權和關注公共事務[5]。哈氏理想的資產階級公共領域模型備受爭議。然而學者們在幾個核心觀點上基本達成共識。首先,公共領域是民主的前提,是公眾和權力結構之間的紐帶。其次,公共領域允許信息、思想和辯論的自由流通。最后,公共領域影響社會規范和集體政治決策的形成、制定和執行。
研究認為黃桷蘭BBS處于公共領域的初級階段。首先,從其把關機制和局域特征來看,該網站具有全開放的特征,但自由平等程度受現實的利益和權利關系制約。重郵任何學生都可以通過包括學號在內的個人信息注冊BBS賬號,在BBS上發表言論,也可以匿名瀏覽。BBS采用后臺實名,前臺匿名的方式。除特殊情況外,任何個人或單位不能查看用戶個人注冊信息。由于信息審查的需要和管理的不嚴格,學校部門或教職工可以獲取用戶的個人信息。同時,重郵是一個相對較小的熟人社會,BBS上的參與和現實中的活動是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很容易了解到某一用戶的個人信息。其次,黃桷蘭BBS具有有限的現實影響力。網站的影響力源于其高參與率。數據表明,黃桷蘭BBS是學校內參與率最高的活動之一,具有使信息在學校內快速傳播和影響師生生活的巨大潛力。內容分析和深度訪談的結果顯示,該網站上對學校公共事務的討論對學校公共事務的決策產生了一定影響。主貼總數排名第一的是學生的意見建議,占68.0%;第二為相關部門的回復(14.4%)。雖然絕對數量上與學生的意見類帖子無法相比,但實際回復率很高。因為相關部門常采用幾個問題一起集中回復的方式和一定數量的回復以跟帖的形式出現。
BBS上的討論對現實影響表現出以下特征:1.BBS上的討論對重郵的服務性和經營性部門影響最大。在深度訪談中發現這些部門建立了相應的網絡反應機制,并根據意見做出相應的現實反應。2.絕大部分管理性部門在網上沒有表現出相應的關注。3.除涉及BBS上反映問題比較多的部門外,學校多數部門并沒有網絡監視和反應機制,近20%反映問題的帖子沒有相應部門的回復。討論的理性程度也是公共領域理論關注的一個重點。哈氏認為有根據的、邏輯的、推理性的討論是民主傳統精華的體現[6]。研究發現,半數以上(51%)的發帖者在發表意見性言論時表現出非理性的傾向,只是根據自身經歷提出問題或抱怨,沒有從公共的角度考慮和提出建設性的解決辦法。但也有一定數量(31%)單貼從行文到內容體現了批判、理性和建設性的公共協商的特征。并且有相當數量的單貼(18%和31%)或用語禮貌規范,或從公共利益的角度進行思考,有理性傾向。從這個角度看,重郵BBS用戶在對學校公共事務進行討論時雖有非理性傾向,但已開始在這個平臺上進行批判的、理性的討論,并有部分用戶表現出參與公共協商的公民應從公共角度,而非個人角度進行思考和討論的特質。
因此,研究者認為重郵BBS雖自由平等程度和現實影響力一定程度上受現實制約,討論的理性程度也不高,但是已初步具備了公共領域的特征,可以被視為一個初級公共領域。值得一提的是,討論理性程度雖受現實因素的制約,但卻是可以引導和培養的。問卷調查顯示,使用者認為多數問題并沒有得到滿意地解決。因此,黃桷蘭BBS更多地扮演了發泄平臺,而非公共領域的角色。這一因素嚴重影響了黃桷蘭BBS的參與度和討論質量。問題的解決除受學校結構性問題和管理者意識等影響外,也受到其他許多現實因素的制約,如資金等。如能引導討論者認識到平等協商和相互妥協是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則更有利于培養理性討論的意識和能力,有利于健康的公共領域的形成和發展。具體而言,即是要讓討論者認識到問題的復雜性,學會從學校發展和大家的共同利益,而非個人利益或與相關部門對立角度思考問題,積極參與討論,尋求和提出建設性的有利于問題雙方或多方的解決方案。讓討論者充分認識到討論得出共贏的解決方案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和個人價值和利益的實現。
(二)BBS使用有利于提高公共參與意識和能力
我國《公民道德素質建設綱要》把公民素質的建設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公民素質是一個宏大的概念。陳曉萍在當代大學生公民素質調查研究中,將公民素質分為三個方面:道德素質、政治法律素質和文化素質。其中,公民參與意識與參與行為是政治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7]。金生鈜認為公民素質包括基本德性、能夠參與社會公共生活、承擔社會公共責任、踐行和尊重社會的各種權利與義務、終身能夠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意識和能力[8]。民主政治的實現除了需要能夠進行公共協商的公共領域,還需要關注公共事務,能夠進行理性的批判的討論和現實行動能力的公眾,而非大眾。
本研究側重于考察使用學校BBS對大學生公共參與意識和能力的影響,即承擔社會公共責任和參與社會公共生活和公共事務的意識和能力。采用了參加公益活動、社團活動、獻血次數和對國家學校事務的關心程度等指標來測量。研究不能證明黃桷蘭BBS的使用對公民素質的培養有積極作用。研究發現,黃桷蘭BBS已經成為使用者反映學校問題最重要的平臺,并且相當比例的使用者認同黃桷蘭BBS的使用對其社會參與行為的正面影響。85.7%的使用者同意使用黃桷蘭BBS使他們更喜歡參加學校活動;88.1%的使用者同意使用黃桷蘭BBS使他們更喜歡關注學校事務;76.2%同意使用黃桷蘭BBS使他們更喜歡關注國家事務;78.6%同意使用黃桷蘭BBS使他們更喜歡參加公益活動。但是,使用者和非使用者在實際參與行為方面沒有表現出顯著差異。
三、研究局限和展望
測試量表在設計之初存在兩個問題:
1.學生成績和對公共事務的關心等變量采用了被試者自我報告的形式,而非經過信度和效度測試的測量工具,因此客觀性差。
2.對學生的BBS使用行為只進行了參與和不參與的區分,沒有開發設計可以反映學生實際使用差異,可以進行量化測量的量表,如參與時間長短,參與深度和參與質量和參與討論話題的差異,特別是參與討論公共事務與其他話題的區分。因此,研究無法對學生的BBS使用行為和學生公共意識和公共參與行為等進行有效的相關分析,也不能實際反映學生的BBS使用行為差異的影響。因為,BBS是一個廣闊的平臺,內容涵蓋了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娛樂和二手市場等。參與不同BBS活動對使用者公民素質的影響是有差別的。以后的研究如能細分BBS使用行為,將會有更有意義的發現。
參考文獻:
[1]SCHUMPETER, J. A.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M]. London, Allen Unwin,1943.
[2]HELD, D. Models of democracy[M].Cambridge, Polity,2006.
[3]靳雪蓮.個案研究:大學校園BBS對學校事務公共協商的影響[D].重慶大學,2009.
[4]AICHHOLZER, G., ALLHUTTER, D., FRESCHI, A. C., LIPPA, B., MACINTOSH, A., MOSS, G. WESTHOLM, H. eParticipation Evaluation and Impact. 2008.2009-01-12. http://ics. leeds.ac.uk/sub1.cfm?pbcrumb=CdC%20Publications.
[5]HABERMAS, J. R.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M]. Cambridge, Polity,1989.
[6]PAPACHARISSI, Z. The virtual sphere: The internet as a public sphere[J].New Media Society,2002(4).
[7]陳曉萍.當代大學生公民素質現狀調查及對策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5).
[8]金生鈜.成人教育與公民素質的培養—對成人教育目的的哲學思考[J].教育研究,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