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理工科院校加入新聞人才的培養行列為新聞教育吹來了一絲新鮮的空氣,但是理工科院校的新聞教育也存在著人才培養目標模糊、單純模仿文科院校,課程設置特色不明等突出問題,本文認為理工科院校的新聞教育要做到特色化發展,首先要確定科學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做到因校制宜、特色鮮明,通過整合校內現有資源,加強專業間合作與交流,科學利用各學科專業優勢,使本校新聞專業朝著特色、專業、應用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理工科院校;新聞教育;特色化
中圖分類號:G40-0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4-0142-02
當前,我國的新聞學教育已經蔚為大觀,新聞學專業在各高校中也成為備受追捧的熱門專業。在全國范圍內,隨著眾多文科高校紛紛開設新聞學專業,很多理工科院校也相繼開設了新聞學專業。陜西省的情況也是如此。據陜西省新聞傳播教育學會提供的數據,“截止2007年底,(陜西省)全省有27家全日制普通高校開辦了新聞傳播類專業,在校學生人數超過1.3萬人[1]。”這其中除了西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文科院校外,西安交通大學、長安大學、西安石油大學等理工科院校也開設有新聞傳播類專業。
理工科院校加入新聞人才培養的行列,無疑充實了新聞學人才培養的隊伍,拓寬了新聞人才培養的渠道,為文科“一統天下”的新聞教育吹來了一絲新鮮的空氣,同時充分證明新聞學教育在信息化時代仍然是一項充滿魅力、大有可為的事業。但理工科院校的新聞教育也存在著諸如人才培養目標模糊、單純模仿文科院校、課程設置特色不明等突出問題。本文認為陜西省理工科院校的新聞教育要做到特色化發展,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確定科學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做到因校制宜、特色鮮明。目前陜西省開辦有新聞傳播類專業的理工科院校對新聞學人才培養的目標大多模糊不清,特色不明。筆者比較了西安石油大學、西安財經學院、長安大學這三所理工科院校與西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這兩所文科院校的新聞人才培養計劃,多是“培養熟悉新聞學理論知識與業務能力,熟悉國家政策法規,掌握網絡技術的新聞學高級人才”等大致相似的字眼,可以說只有遣詞造句方面的不同,內容則千篇一律,文、理科特色并沒有凸顯。前教育部部長陳至立說過:“怎樣根據本校情況科學定位,辦出特色,這是每一所學校必須解決的大問題。”因此,科學明確的培養目標是當前理工科院校新聞學教育特色化發展要走的第一步。
當前一些高校在學科建設的目標定位上片面追求大而全。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一位學者表示,有些高校“12個學科門類,一定要辦出9個10個才覺得光彩[2]”。文科院校辦理工科專業,理工科院校辦文科專業。高校并不是不能跨學科舉辦新院系,關鍵是如何合理配置資源,如何利用現有資源使新院系成為學校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紀寶成對中國人民大學“主干的文科、適當的理科、必要的工科”的學科規劃原則的解釋可作為高校學科綜合化發展的理想目標:“我們適當發展理工學科,不是點綴,不是時尚,而是為了實現人文社會科學學科與自然科學學科必要的交叉融合,促進科學的發展和學術的繁榮,同時是為了在校園內實現文科思維方式與理工科思維方式的結合或融合,形成人文素養與科學精神相結合的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長的校園氛圍[3]”。
陜西省理工科院校的新聞專業也是如此。怎樣才能使理工科院校中的新聞專業不成為“點綴”和“時尚”。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理工科院校培養的新聞人才是做什么的?畢業于理工院校的新聞專業學生有哪些其他院校無可比擬的市場競爭優勢?只有在能明確回答這兩個問題的前提下,理工科院校的新聞專業才有存在的理由和價值,其培養的學生才能在競爭異常激烈的傳媒市場上勝出并站穩腳跟。如果在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上一直處于模糊和單純模仿文科院校的階段,那么本就先天不足的理工科院校新聞專業的前景可以說是令人憂慮的。
當前我國包括陜西省內高校培養的新聞人才大致分為三類:應用型的職業新聞人、從事新聞傳播教育的新聞學教師和從事新聞傳播研究的科研人員。理工科院校新聞教育特色化發展首先在于人才培養目標的特色化,充分利用本校現有資源,將新聞學專業有機整合進本校原有學科框架之內,文理結合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科定位,確定自己的專業服務方向。在這方面全國范圍內已經有了可借鑒的經驗。如華中科技大學,其新聞學專業始創于1983年,是我國最早在理工科院校進行新聞教育的院校。該專業奉行“文理交叉見長,復合特色取勝”的教育原則,“以人文、社科為基礎,實行人文、社科與電信、信息等自然科學學科的大跨度交叉,實行傳播文化與傳播科技的緊密結盟,培養既有扎實人文、社科功底,又能掌握現代傳播工具的現代化新聞與信息傳播人才[4]”。另外一所學科背景與華中科技大學比較相似的學校——武漢紡織大學人文社科學院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提出的“唐三彩”新聞教育新模式也可供我們參考。該模式受到唐代瓷器“唐三彩”色彩理念的啟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種多元集成式的新聞人才培養模式,即樹立“以工科、藝術設計為底色,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色,以計算機信息及網絡技術為亮色”的教育理念,“其實質是引用其色彩豐富、相互交織的內涵代指在人才培養中確立素質全面、技能全面又有鮮明特長的復合型人才的目標[5]”。
陜西省開辦新聞專業的理工科院校可以借鑒這些已有經驗,結合本校實際準確定位,用新的培養理念和“大傳播”的視野,豐富和擴大理工教育內涵,在學校里營造文、理、工相交融的氛圍,在信息社會的大背景下因地制宜地使新聞學專業與本校優勢、特色專業相結合,辦出獨一無二的特色新聞學專業。在筆者目前能夠查閱到的陜西省理工科院校的新聞人才培養方案或計劃中,只有西安石油大學新聞系的專業介紹將新聞專業與本校特色聯系了起來。該系在人才培養目標中提到了要培養“在新聞媒體、石油行業的企事業單位從事新聞、出版與宣傳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對新聞專業學生的培養除了強調新聞傳播理論知識,新聞采訪寫作、編導、攝錄、制作、播音的專業綜合素質和寬厚的科學人文素質之外,還特別提到了新聞專業學生應該“熟悉石油儲藏、勘探、采集、運輸的基本原理[6]”。這份培養計劃在實踐中的具體執行情況和效果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但在新聞人才培養的理念上已經走出了可貴的一步。
西安石油大學新聞系成立于2004年,屬于石油大學的新興學科。而西安石油大學是西北地區惟一一所以石油石化為特色的高校。學生就業更多地偏向于中石油、中石化、勝利油田等石油石化單位。在這樣的學科構成和專業積淀下,新聞專業可以充分利用學校本身的專業優勢,加強專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采用“走出去”、“引進來”的培養模式。鼓勵有理工科基本素質且有到石油石化單位就業意向的新聞專業的學生去理工院系選修一些石油工程、資源勘查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等專業的課程,不求專深,但求熟悉基本常識,懂得石油行業專業術語,甚至可以跟隨理工科專業學生一起去油田等單位切身感受石油行業的基本工作環境和狀態,也就能夠領會石油行業工作者不怕艱苦、戰天斗地的傳統精神,這也有利于培養未來的新聞工作者寬厚的人文精神和綜合素養。同時,可以采用設置選修課或第二學位的方式,從石油工程學院、油氣資源學院等理工院系引進已經具備了基本專業知識,并且有興趣日后到石油行業單位從事企業文化宣傳工作的學生到新聞專業來學習,掌握新聞采編與制作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可以嘗試專業之間聯合培養的模式,文、理、工交叉融合,綜合利用學校的工科優勢,找準各學科之間的“切入點”,使學科之間互相支撐、互相融合、互相補充。這不但有助于培養學生較強的動手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也有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
陜西省的幾所理工科院校可以說都是專業實力雄厚、各有特色的院校。21世紀又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員和社會大眾對于信息、對于傳播的需求都是有增無減甚至須臾不可離開。開辦有新聞專業的理工科院校完全有可能依托本校各專業的深厚底蘊,借助新聞學應用、實踐性強的學科特點,辦出真正屬于本校的特色新聞學專業。如西安交通大學,可以利用醫學院的相關資源,與新聞專業聯合培養既熟悉現代醫學特點,懂得臨床醫學相關知識,擁有良好的知識結構,又熟練掌握了新聞采訪寫作、編輯制作等基本技能的復合型醫學新聞人才。這樣的復合型人才在搜集、采寫醫學界的學術動態、介紹國內外醫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新藥物的成功研制、手術方法的改進等方面都具有其他院校新聞專業學生無法比擬的絕對優勢。同時有助于解決目前“醫學新聞報道中存在的大眾媒體不能理解或傳達準確的科學思想,幫倒忙,甚至引起民眾恐慌等事件[7]”。目前因為醫學新聞報道引起負面效應的事件大多與媒體工作者專業知識的缺失有關。因此,如果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養復合型醫學新聞人才的道路,將會是一個對學生、學校、社會、新聞專業以及新聞教育多元、縱深發展都有利的多贏的途徑。綜上,本文認為理工科院校新聞教育要做到特色化發展,制定科學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當務之急。通過整合校內現有資源,加強專業間合作與交流,科學利用各學科專業優勢,使本校新聞專業朝著特色、專業、應用的方向發展,才能使理工院校的新聞教育辦得活色生香、一枝獨秀。
參考文獻:
[1]孫曉紅.陜西新聞教育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J].新聞知識,2010(1).
[2]高校盲目開設專業上新院系導致就業環境惡化[N].中國青年報,2006-12-04.
[3]山東政法學院學科建設辦公室.http://www.sdupsl.edu.cn/xkjs Article_Show.asp?ArticleID=81ArticlePage=3
[4]石長順,吳廷俊.培養文理交叉復合型新聞人才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12).
[5]劉建秋.廣播電視新聞學多元集成式:“唐三彩”人才培養模式的社會效應[J].東南傳播,2010(9).
[6]專業建設:培養特色[OL].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新聞系網,http://rwxy.xsyu.edu.cn/sydx/xb.asp?sort=92 .
[7]山東政法學院學科建設辦公室.醫學新聞傳播引爭議:醫衛界呼吁上法規范[OL].新華網,2007-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