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鵬,男,現(xiàn)任經濟日報集團證券日報社常務副總編輯,為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鳳凰衛(wèi)視中文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聘專家。2000年起至今,主持編寫年度《中國股市十大預言》;2001年底,受邀擔任《證券日報》常務副總編;2005年,主持股權分置改革系列報道,組織“中國十大金融人物”和“十大國際金融人物”評選工作,先后訪問了等省部級領導;2007年,主筆財經專欄《紅墻論股》及時回應投資者對于資本市場的經濟形勢和股市政策疑點,廣受業(yè)內外人士好評;2009年5月18日,組織撰寫的《中國股市“5#8226;19”十周年》專題報道刊發(fā)后,中國證監(jiān)會尚福林主席親自致電報社表示肯定。
編者按:《證券日報》是由經濟日報報業(yè)集團主辦,作為中國證監(jiān)會指定的一家披露上市公司信息的權威專業(yè)日報。這期我們訪談的就是經濟日報集團證券日報社常務副總編輯董少鵬,他自1984年開始從事新聞傳媒業(yè)以來,在新聞傳媒界與財經證券界取得無數驕人成績,作為新聞出版人,他一直秉著嚴謹、堅韌、謙遜的職業(yè)精神為我們奉獻更多、更快、更好的新聞資訊。正所謂:“二十八年新聞路,只為財經正義鼓與呼”。
記者:董總編您好!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請您談談您的新聞之路是怎樣開始的?
董少鵬:我進入新聞界較早。1984年我15歲,讀初中時,加入了“北京中學生通訊社”(簡稱“學通社”),成為首批100名小記者之一。
北京中學生通訊社在1984年底創(chuàng)建,由北京青年報主管,當時的安崗、杜導正、王立行、許文、郭梅尼等新聞界名流擔任顧問,親自為小記者培訓授課。當時我擔任總社副社長,主要任務一是采訪學校教育動態(tài),做調查性報道;二是協(xié)助報社的編輯為《跨世紀》版和《文史庫》版組稿、編稿。當時,我們那一批小記者實實在在地參與到了采訪報道和報紙版面編輯工作中,不是“秀一把”。
直至高中畢業(yè),我在北京青年報發(fā)表報道評論計2萬余字,二次獲評“優(yōu)秀記者”、三次獲評“好新聞獎”。我至今覺得,學通社的經歷是我新聞工作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我十分感激幫助教導過我的前輩們,包括現(xiàn)任北京青年報社長張延平、千龍網總編輯賀幟生、中學時事報總編輯姜瑩等老師。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在北京青年報社群眾工作部工作。協(xié)助領導處理讀者來信,編輯出版“編讀往來”專版;組織報社通訊員培訓工作,編發(fā)通訊員來稿。采寫的《房改釋疑》系列解釋性報道,獲得北京市委領導好評。隨后加入由國家體改委管理的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任《證券市場周刊》編輯記者。當時,中央領導明確定位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是“民間發(fā)起,政府支持”,是中國證監(jiān)會成立前協(xié)調我國證券市場事務的“半民半官”機構。在任《證券市場周刊》編輯記者期間,我采寫的宏觀經濟和政策性報道受到業(yè)界極大關注。同時,得益于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的獨特角色地位,我也接觸到大量國內國際金融界人士,學習到當時國際資本市場的新知識和先進理念。這使我長期受益。
1994年5月,加盟上海證券報社,負責北京記者站工作。當時主要是與國家發(fā)改委、財政部、人民銀行、國稅總局、證監(jiān)會等部委聯(lián)系,采寫了大量宏觀經濟和政策性報道。股票交易印花稅、國有資本與國有股、新股發(fā)行定價、打擊內幕交易等多篇報道評論直擊當時熱點,準確傳遞了政策聲音,也受到市場關注。
2001年11月,我受邀擔任《證券日報》常務副總編輯。當時,中國股市“5#8226;19”行情高潮過去,市場日益低迷;對于資本市場監(jiān)管和發(fā)展模式的批評聲四起。2002年1月,結合業(yè)內人士的意見,主持撰寫了題為《正確評價證券市場功與過》的評論員文章引發(fā)市場大討論。海外報紙、國內互聯(lián)網對該文做了大量報道評論。這篇評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主張客觀認識中國證券市場發(fā)展階段,防止不顧實際地生硬地與國際接軌,加強制度建設,充分發(fā)揮政策的扶持功能。時任中國證監(jiān)會主席周正慶、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給予積極評價。
近10多來,針對股權分置改革、新股發(fā)行改革、建立創(chuàng)業(yè)板市場、推出股指期貨等,先后組織推出專題和系列報道。主抓的頭版評論欄目《今日視點》聚焦最新話題,及時解讀政策信息、傳遞獨家觀點,已是證券日報名牌欄目。主筆的財經專欄《紅墻論股》立足解答經濟形勢和股市政策疑點,及時回應敏感話題。
記者:您的經歷很豐富,曾任國際金融報社常務副總編,目前擔任多家電臺、電視臺的特聘專家。您認為,報紙總編輯和公共學者兩個角色,哪一個更適合您?
董少鵬:我很喜歡兩者相互結合、相互交叉這樣的角色。
我覺得,電視傳播有三個特點:第一,政策性強,是傳播解讀政府方針政策的主渠道,特別需要準確把握政策。第二,直觀性強。電視是集形體、表情、聲音、畫面于一體的復合傳播,受眾能借此見到聽到感受到相關信息,有感同身受的感覺。第三,有較強的沖擊力和感染力。電視是一種能夠進行動態(tài)演示的感性型媒體,因為,電視媒介是用忠實記錄的手段再現(xiàn)訊息形態(tài),即用聲波和光波信號直接刺激人們的感官和心理,以取得受眾感知經驗上的認同。第四,有強化傳播的能力。目前,觀看電視節(jié)目已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有互聯(lián)網的分流,電視傳播依然占有相當大的份額。而且,電視可以通過反復播放,不斷沖擊受眾,鞏固記憶。
當然紙質媒體也有一些自己的優(yōu)勢:一是信息的準確度高。報紙出版作為傳統(tǒng)的傳播模式,有多重審核程序,相對其他類型媒體,把關更為嚴格,也更有保障。二是制作成本相對低廉。相對于電視傳播,報紙的制作成本較低。三是便利性強。不僅可以送報上門,而且可以隨時當街購買。
報紙曾經是傳播信息的主渠道,報業(yè)競爭也主要表現(xiàn)為時效性比拼。哪家報紙刊登的內容時效性高,發(fā)行到達時間早,就能獲得競爭的優(yōu)勢。隨著電視、互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報紙的時效優(yōu)勢不再,但其準確度優(yōu)勢并未削弱。目前,報紙刊發(fā)的新聞內容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一般是免費供給網絡,公眾閱讀的大量資訊來自紙介媒體。
換個角度看,電視傳播也有弊端。電視媒體受收視環(huán)境的影響較大,不易把握傳播效果。電視機不可能像印刷品一樣隨身攜帶;雖然可攜帶電視也已開發(fā)出來,但使用上還是受到局限。它需要一個適當的收視環(huán)境。電視有瞬間傳達、過時不候的特點,如果不和網絡結合起來,其傳播效果也受限。所以,紙媒和電視、網絡巧妙結合起來,可使傳播呈現(xiàn)多渠道性和立體性。
記者:您基于什么選擇踏入證券界?在開始接觸這個陌生行業(yè)時,您有沒有遇到什么艱辛與挫折,又是怎樣克服的?
董少鵬:當時進入證券界,一方面源于自己還很年輕,有魄力、敢闖敢拼,對新興行業(yè)和領域有強烈求知欲,且敢于嘗試、勇于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證券業(yè)在中國方興未艾,發(fā)展?jié)摿薮蟆.敃r的證券人員從業(yè)主要從華爾街回來;也有部分是內地的銀行業(yè)人員,雖然他們有金融方面的知識,但畢竟不是證券方面的內行。我也是利用“巧勁”,在幾乎同一個起跑線上進入了證券界。
艱辛和挫折是必不可少的。我剛到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時,對很多專業(yè)術語根本不懂,不懂什么是K線、漲跌停板,什么是利空出盡、沖高回落……所謂“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于是便開始自學,從最簡單、最基礎的股市知識學起;主動接觸上市公司,向他們學。久而久之,自己也就鉆了進去。優(yōu)勢在于,我之前主要從事報紙新聞報道,對宏觀經濟方面的大政方針把握較為準確,能夠把財政部、人民銀行、證監(jiān)會的出臺的一些政策解讀的比較細致,新聞視角鮮明。
證券界的很多資深人士,也是我的好朋友,如時任中國證監(jiān)會法律部主任高西慶,時任中國證監(jiān)會首席律師陳大剛,時任中國證監(jiān)會主席周正慶,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等,他們對我的報道評論給予積極評價和贊許,也使我更有信心。
記者:在28年的新聞道路上您獲得過不少榮譽與表彰,面對這些成功的喜悅您有何感想?
董少鵬:首先,成功是相對的。作為媒體人,順應了公眾的需要,或許算是成功的一種形態(tài)。
如果說本人在財經傳媒領域有一點成績的話,第一條是得益于資本市場本身的成長進步。無論是一個組織還是一個行業(yè),想要進步要發(fā)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扶持。現(xiàn)階段,我國證券業(yè)發(fā)展形勢大好,作為證券傳媒人,我們也只是做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工作,就是說,用我們的付出為資本市場發(fā)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第二條是團隊配合與協(xié)作。團隊的力量永遠大于個人。第三條是個人努力。個人通過學習專業(yè)知識,多實踐,完善和提升自己。要始終堅信“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記者:近日,您撰寫了一系列關于“兩會”精神的文章,其中《兩會對股市傳遞了哪些重磅利好》一文,廣受社會界好評,您能為我們談談“重磅利好”具體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嗎?
董少鵬:兩會期間,有關資本市場改革發(fā)展的實質性利好很多,包括溫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健全完善新股發(fā)行制度和退市制度,強化投資者回報和權益保護”、“積極發(fā)展債券市場”的闡述;包括中國證監(jiān)會主席郭樹清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就新股發(fā)行制度、退市制度、養(yǎng)老金等長期資金入市、投資者適當性制度、遏制炒新等政策問題的談話;包括眾多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就創(chuàng)業(yè)板建設、分紅制度、高管誠信、公司治理等問題的建言。這些政策信息和建設性意見匯集到一點,就是堅定推進資本市場的市場化、制度化建設,完善機制,促進公平,服務實體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這就是實質利好,其中關于新股發(fā)行制度和養(yǎng)老金入市的信息,可謂重磅利好。
記者:如今已步入傳媒經濟時代,報紙的社會影響及受眾的接受程度密切相關,《證券日報》當然也不例外。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及應對之策?
董少鵬:從社會影響和受眾接受程度這方面來說,壓力肯定有,而且相當大!辦報思路上,我認為,專業(yè)證券報同樣要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團結穩(wěn)定鼓勁”這個主旋律,不能有絲毫動搖。一是資本市場本身需要呵護,維護穩(wěn)定的工作任務重大;二是資本市場領域,不同利益訴求、不同價值觀念交鋒激烈,也是敵對勢力進行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滲透的重要領域。辦好證券報必須要堅持黨性原則,堅持主流價值觀,否則就會走偏。
在辦刊方面,我們主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的立體傳播模式:1.打破報紙時間線性的傳播局限,構建報紙網站信息海量存儲和隨時瀏覽體系。2.加強網站間橫向合作,構建兄弟媒體聯(lián)動互動體系。3.推出手機報、ipad報等傳媒工具,擴大信息輻射網,彌補信息盲區(qū)。
記者:剛才您提到您參加新聞工作已有28年了,請問是什么讓您在新聞傳媒這條路上走得這么遠、又這么久呢?
董少鵬:雖然參加新聞工作28年了,但我沒有一點厭倦感,所以走得也還不算“遠”。比起那些傳媒界的泰斗人物來說,我仍然還很稚嫩。古人云:“吾嘗一日而三省吾身”,很多時候,我也在自省和總結。我今天取得一點成績,源于很多因素。
首先是我對新聞傳媒行業(yè)的鐘愛。興趣愛好對一個人的學習和成長,以至事業(yè)發(fā)展有很大的幫助。我在少年時代接觸到新聞傳媒這一行業(yè),或許正是那份興趣與憧憬讓我對新聞傳媒有了無盡的渴望與探求。其次是個人性格中堅持、堅韌、堅守的特性。我很相信,只要有毅力,只要堅持,離成功也就不遠了。最后歸功于朋友們的幫助,感謝我的那些良師益友們,是他們在我事業(yè)起步時給予過我?guī)椭辉谖覍δ骋粏栴}徘徊時給我提供思路,為我出謀劃策;在我工作遇到挫折時給我鼓勵。
記者:您的奮斗經歷一定會給那些想進入新聞傳媒行業(yè)年輕人很多啟發(fā),他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多做努力?您對夢想進入新聞傳媒業(yè)的年輕人有什么勉勵話語?不妨和我們分享分享。
董少鵬:忠告倒是有幾點:首先,剛剛步入傳媒行業(yè)的年輕人不要只看收入。任何一項工作都不可能一起步就兌現(xiàn)自己預期的價值,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其次,要把工作當事業(yè)做,要有職業(yè)標準追求。并且,對傳媒行業(yè)有一個清醒且理性的認識,切勿盲從、急于求成。再次,要干一行,愛一行。對待職業(yè)要有事業(yè)心,有恒心,要有一份傳媒人應有的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