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旨在對當下中國房奴形象進行分析,挖掘隱藏在這種畸形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從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理論視角、從心理學角度對房奴現象進行分析,并對房奴這一媒介形象定位,探析現代人為何會陷入追逐虛假需求的狀態。呼吁人們應該樹立合理的住房消費觀念,遏制這種畸形現象的蔓延。
關鍵詞:房奴;單向度理論;媒介形象;心理學
中圖分: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4-0153-02
一、理論視角:單向度的中國房奴現象
馬爾庫塞關于社會的消費行為的總結中說到,產品起著思想灌輸和操縱的作用。任何一種產品,它本身就帶有一些規定了的態度和習慣,必然就存在一些思想和情感的訴求,這種狀況就把生產和消費的環節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同樣也就有了生產和消費相互的吸引。這樣的精辟的論述正好驗證了中國房產市場這個特有的“房奴”現象。其實在這種生產和消費方式的引導下,也必然產生很多追求虛假消費的人群,很多人都極力的去追逐自己想象中的“幸福 生活”。
馬爾庫塞在其著作中論述了“單向度”這一名詞,其最基本的內涵是 “發達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是雙向度的社會,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是有差別的,因此個人可以合理地批判地考慮自己的需求。而現代文明在科學、藝術、哲學、日常思維、政治體制、經濟和工業各方面都是‘單向度’的。即失去了否定性和批判性,超越性思想受到抑制,成為統治制度的消極工具[1]。人們在這樣的環境中已經忽視了人們對于房產追求的虛假需要與真實需求,極力地跨入這一虛假幸福的圈子。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似乎已經被社會統治同化了,面對各種繁華的世界和真實與虛假的需求,逐漸喪失了自身獨立的思考,甚至失去理性的選擇。從某種程度上個人的主體性已經喪失,而直接反映在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的就是“房奴”現象的產生,這種虛假的需求即“房產”。從媒介視角來看,輿論對“房奴”的態度也是復雜的,憐憫抑或是嘲諷,客觀上講, “房奴”的身份雖未必光彩,人們還是在自覺與不自覺中跨入到“房奴”階層,人們只是讓房產起著思想灌輸和操縱的作用,失去了自我的否定性和批判性,一味盲從而生活在這個偽幸福的圈子中。
“單向度”的中國“房奴”現象,在當今理性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應當出現。可是中國人在居者有其屋這種傳統觀念的引導下,在這個失去理性批判的“單向度”的社會從眾心理的影響下,已經自覺不自覺地成為這場游戲和博弈的受害者也是推動者。由于房子已經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這種從眾心理的產生也是不可避免的。房價飆升,總要有人去哄抬房價,除了房產開發商就是消費者自己,正是這樣盲目的積極式的參與、非冷靜的羊群式的帶動,迅速抬高了房價,推動了樓市的非正常發展,因此這種虛高的房價帶來的惡果和痛苦只能由這批房奴來承受。為了追逐這些自己無法承受的房產重量,不得不承受這背后巨大的經濟和心理壓力。
縱觀人類的發展的歷程,人們不斷地追求物質財富,在如今物質富裕的今天,我們應該改變人們無限膨脹的物質欲求,就房奴這一群體來說就應該把這種“虛假需求”還原為我們真正的“自然需求”,把真正需求與資源、能源等外在條件相結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房產,才能遏制這種“單向度”思維模式下房奴群體的悲劇。
二、房奴群體的媒介形象
房奴作為一個日益龐大的社會群體,被網絡、電視媒體以及都市報刊所關注。房奴這個詞語是在2007年8月由教育部公布的漢語新詞。“房奴”是指城鎮居民抵押貸款購入房產,并且能夠在自我生命的黃金時期幾十年間,使用可支配收入 的40%到50%、甚至更高的比例去償還房產的貸款,從而影響正常的消費水平,長期造成家庭重大壓力。據新浪房產頻道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有91.1%的人按揭購房,其中,有31.75%的人,月供占其收入的50%以上。1997年,中國個人的住房按揭貸款的金額不到200億元,而短短的8年時間,已經迅速飆升到1.6萬億元之多。我們可以看到房奴這一群體的狂熱。很多人買了房子便成了房奴,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對我國購房者在購房之后的幸福感進行了調查。購房之后有不到三成的人幸福感上升。大多數人在購房之后不敢參加朋友聚會、不敢買衣服、不敢旅游娛樂……一切原因都是迫于房子的貸款。房子給人們帶來不可承受的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據調查,在房奴這個群體中,有一半的人心理都已經不健康了,有的焦慮,有的抑郁,更有甚者還會表現出狂躁。
“房奴”,顧名思義,就是受到房子“奴役”,而成為房子“奴隸”的人。據調查,房奴基本上是22歲至35歲的青年,甚至還包括80后的父母這樣一群人,他們都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和心理壓力,生活質量直線下降、家庭儲蓄銳減,眾“房奴”情緒低落、苦悶不堪。據調查,有一半以上的房奴對父母的依賴感增強,有的開始啃老,開始降低各種開支以保證可以正常償還房貸。筆者通過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搜索從2005年到2010年五年間標題含有“房奴”字樣的文章,報紙包含《生活財經》,《中國房地產報》,《新華每日電訊》等,覆蓋面比較廣闊,從報刊文章中看出,2006年開始對房奴這一話題的關注度明顯加大,從不同的視角分析了這一群體。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很多房奴是一些工作年限不長、沒有積蓄的年輕人,抑或是一些為自己子女償還房貸的父母一族,這里我們從《“80后”購房,父母甘為子女當“房奴”》中有例證,父母為愛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步入老齡化的階段還要肩負起巨大的房貸負擔。從經濟壓力上看,很多房奴們大多收入都花在房貸上來,他們承受著巨大房產負擔,因此導致他們生活質量直線下降,幸福指數降低。這樣沉重的經濟壓力必然導致了他們要承受更大的精神壓力。從心理狀態上來講,現代的房奴的心理都處于亞健康狀態,《房奴—努力工作最減壓》有例證,這些人,由于長期的經濟壓力,使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心理煎熬,因為房貸出現困惑、壓抑等心理問題。我們通過房奴這種現象也可以看到引發的惡果,《房奴—不能承受的房價之重》中有例證,我們看到人們為了買房子節衣縮食,為了還房貸販賣孩子。我們從這些可以看出房奴這一群體產生的背后將暗藏著各種治安的隱患,也是需要我們關注和避免的。
我們可以得出,“房奴”這一群體,是一群被房子所奴役的群體,我們要通過對這一媒介形象的定位,更加深入的了解這一群體的悲劇性以及潛藏的問題。需要我們樹立正確的觀念去客觀的看待這一群體,樹立正確的購房觀念。
三、房奴群體的心理學分析
當前,房奴這一群體將普遍持續存在,很明顯可以看出對居民的心理健康等方面造成嚴重的消極影響。中國心理學會會員孫欲曉也說到,房奴心理問題日漸增多,很多人因為高額的房貸引發了心理問題或疾病。很多人成為房奴后經常困惑、迷茫甚是焦慮,細細體味就可以看到房奴背后的種種辛酸。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房奴長時間承受著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使得他們真的病了。
縱觀當代的房奴心理病癥,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還貸綜合癥,長期籠罩在還房貸的陰影之下,無法擺脫尾隨的房貸壓力,久而久之,情緒開始出現悲觀、焦慮、狂躁,經常對任何事物難以產生興趣,更有甚者為了還房貸走上犯罪的道路,偷竊、貪污、受賄等等,也給自己的家庭帶來了巨大的裂變。另一種虛榮代價癥,這也是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必然產生的病癥,有些人為了滿足自己虛榮的心理,別人有的房子,自己必須也有,為了自己的面子開始盲目攀比,以至于達到自己不可承受的重量。
雖說,在中國傳統的觀念中,人對于房子的感情是不言而喻的,古人云:“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人的身體總是需要一個容器,生則為房,死則為棺。從情感的角度,家是一個落腳的地方,我們需要一塊天地來寄托心靈,這是一種歸屬和安心,無論再喧鬧,無論生存壓力多大,我們總會有個憩息的地方。因此,在中國人眼中,住宅的投資不僅是經濟投資,更是一種情感投資。房奴之所以狂熱于房子,也是為了滿足對家這種特殊的情感和自我價值訴求。其實,與其說龐大的房奴群體在買房子,不如說在買城市喧囂中的寧靜。但是,無論是在虛榮與炒作中的這種虛假需求,還是情感上的真實需求,都需要客觀衡量自己的能力去購買房產,樹立正確的購房觀念,認真思考自己是否要買房,傾聽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看自己是否可以承受房價之重,而非盲目選擇。是為了給自己建立一個家?還是,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虛榮?
參考文獻:
[1](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2]劉景洋.“80后”購房,父母甘為子女當“房奴”[N].新華每日電訊,2007-12-13.
[3]李曉琳.房奴—那些人,那些事[N].臨汾日報,2010-11-01.
[4]范偉義,蔣永龍.房奴—不能承受的房價之重[N].檢查日報,2010-03-11.
[5]李日新.房奴—努力工作最減壓[N].大眾衛生報,2009-12-10.
[6]陳軍華.“房奴”的心理病與幸福指數[N].上海證券報,2006-09-15.
[7]張漢,張登國.從社會心理學視角探討中國城市房奴現象[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8]劉海明.我們為什么甘愿當房奴[J].社會觀察,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