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83年春晚首次亮相之后逐漸演變為約定俗成的習慣,30年來它給廣大觀眾帶來歡笑和欣喜,眾多經典作品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為了紀念春晚三十年,央視特別制作了大型紀錄片《春晚》于2012年大年初一首播,試圖為觀眾呈現一個熟悉而陌生的春晚。通過對此片文本所傳遞的情感敘事和諸多細節,旨在從這部典型作品中找尋屬于它自身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春晚;紀錄片;敘事細節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4-0060-02
1983年第一屆春晚就像一場聯歡會,小而熱鬧的舞臺和布景,卻有著家庭般的氛圍,文藝界的明星與百姓、各族同胞齊聚一堂共享節日喜氣。這樣平等祥和的氛圍是平日里人們感受不到的,那時的中國人接觸到的娛樂生活還比較少,春晚卻匯聚了這么多不同種類的節目,大大的滿足了人們匱乏的精神文化需求。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環境的改變,春晚似乎將被其它娛樂文化生活所替代,但是春晚的巨大意義仍是其它娛樂文化所無法取代的。首先它傳遞著國家主流層面的文化觀、價值觀,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借助于電視媒介的平臺,將文化的主流意識通過電視畫面輸送到千家萬戶,不僅創造了一個收視奇跡,也是借電視的普及引導這一大眾文化的興起;其次成為春節文化的一部分,一種新民俗,與其他新年民俗一樣缺一不可;再次,春晚強大的敘事功能深深影響著觀眾,使他們對春晚有著強濃厚的興趣。2012年正好是春晚的第三十個年頭,央視特別制作了大型的匯編類紀錄片《春晚》,這是第一部與春晚主題相關的紀錄片,它不僅詳細地揭露了春晚的制作過程也講述了許多臺前幕后的感人故事,將一個熟悉又陌生的春晚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片子以2012年春晚為切入點,跟蹤記錄了這傳承的一刻,既展現人情冷暖,又折射出社會變遷與時代發展[1]。可見其題材新穎、由小見大,內涵深厚,引人深思。《春晚》中導演很好的建構了表現作品主題的大框架,整體呈現出一種宏大的敘事,片中運用相當多的文獻資料和獨家片段展示了春晚三十年和幕后的背景,其中又不乏大量自然樸實的細節,直觀細膩的情感通過這些畫面完整的表達出來。
一、通過選題建構敘事
《春晚》總共5集,每集50分鐘,篇幅不長,但是作為專為一臺晚會而攝制的紀錄片,可算是大制作的匯編類作品。作為表現思想觀念的紀錄片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作品思想正確地傳遞給觀眾,需要創作者具備高超的駕馭影像語言的能力[2],這體現在后期剪輯的過程中根據作品主題劃分出詳細的內容:第一集《春晚三十年》回顧了春晚走過的三十年;第二集《回家過大年》表達了春晚借春節傳達出的團圓意味;第三集《共同的追求》展示了幕后工作者和表演者精益求精的態度以及遇到的艱辛;第四集《我要上春晚》講述了草根表演者對春晚舞臺的渴望和對夢想的堅持;第五集《永遠的春晚》作為總編集為這部紀錄片劃上了圓滿的句號。每一集之間聯系非常緊密而又合乎邏輯,對于最終春晚價值意義的呈現是完整而突出的,整體結構也是合理清晰的,所以這部只有五集的記錄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主旨明確、信息量大,滿足了觀眾的收視心理。
《春晚》全程跟蹤拍攝了整個晚會的臺前幕后,采訪了40多位參加春晚的藝術家和工作人員、表演者。清晰的敘事脈絡為人們循序漸進地勾勒出春晚的畫卷,真實客觀的展現了春晚不為人知曉的一面。《春晚》的選材新穎,符合當下社會壞境對春晚關注的熱潮,借著春晚的第三十個年頭,更是印證了導演創作的意圖。也證明了春晚早已上升到了國人對家國的精神層面上,這一點無論對于春運回家團聚的人還是散居海外的游子來說都演變成了一個精神符號,從而揭示出這樣一個宏大的主題。那些有關春晚的歷史性的片段都是樂于觀眾解讀的,人們可以從年代的變遷中讀出一種歲月的味道,它能勾連起過去人們的美好記憶。但是春晚的最大主題仍是“團圓”。它就好比一塊磁石,無論一年中有多少紛擾忙碌,過年都要回家團聚。歷年春晚都或多或少在展示著這個主題,對于海外游子來說更是如此,春晚就是他們情感匯聚和文化認同的特定空間。
采訪貫穿《春晚》始終,既有2012年晚會總導演對春晚舞臺的認識想法,還穿插了許多前輩的回憶經歷,他們都對這個昔日舞臺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熱情,所以當回憶往昔時老一輩們都充滿慨嘆,聽到春晚現場那首熟悉的《難忘今宵》時都禁不住眼眶瑩潤。這些自然地情感流露正是鏡頭要把握的,通過呈現這樣真實可感的畫面也會令觀者感同身受。第二集《回家過大年》中,講述了這樣一批工作人員,準確的說他們是技術人員,負責晚會幕后的機器調動、升降等工序。他們在春節臨近的時刻,也在檢查各種設備的正常運行,闔家團圓對他們來說已成奢侈的夢想。鏡頭跟隨一名叫崔亮的舞美技術人員,走進了神秘的舞臺上方的工作間,有上千名像他這樣的工作者春節不能與家人相聚,只能通過鏡頭傳達他們對家及家人的想念。港澳臺的同胞華人也是春晚中的組成部分,他們更能體現情感凝聚與文化同一,香港的張明敏一曲“我的中國心”唱出了對祖國的肺腑之情,美籍華人費翔歸國尋找親人團聚、“故鄉的云”唱出了對故土親人的懷念。隨著電視設備技術的日趨完善,衛星在海外順利落地,無數華人也能看到春晚,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和熱鬧的場景。2012年的春晚主題,凝聚在“團圓”這個字眼上,既是傳承也是總結,晚會中的“相聚三十年”這個版塊,正是很好的詮釋了這個主題。
二、編織細節以情感人
無論是故事片還是紀錄片,在敘事中都會融入大量的細節。細節的功能是在情感表達的同時深化主題,烘托主題。同時它作為一種敘事方法能夠更好地將紀錄片做到故事化,對于形象塑造、場景再現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春晚》的每一集都有一個子主題,圍繞子主題導演會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來表現該主題。從這些人物事件中我們可以細細的品味挖掘出暗含其中的細節,透過人物的表情動作語言,事件進程中的前因后果,把握它對事件的敘事結構的影響。以下是通過一些實例,展示細節如何融入敘事達到以情感人的目的。
第二集《回家過大年》的主題是回家團圓。本集的重點采訪對象是創作《好久沒回家》的北漂歌手徐子崴。第一次鏡頭跟蹤徐子崴是他收到了春晚劇組的邀請函出席春晚。他的兩首歌曲獲得了導演組的肯定,其中一首《好久沒回家》選定了作為春晚節目亮相,但是歌曲的演唱卻不是他本人。此處的鏡頭語言很好的把握了采訪對象的心理變化,由受到邀請時的自豪喜悅之情轉化為遺憾失落。當聽到春晚劇組的決定時,透過面部特寫和畫外音相結合表現他此刻內心糾結。作為創作者,作品受到肯定是一種鼓勵,但是展示作品的機會卻還是拱手讓人。此處用特寫細節來揭示人物內心,凸顯敘事張力,在實踐中建構與驗證著紀錄片細節性敘事方式的存在[3]。也正是由這首歌曲自然過渡到主題“團圓”,鏡頭繼續追蹤徐子崴的日常,他多年的夢想就是回家過年,但今年他有機會和父母一起在北京過年。當父母在電視上聽到兒子作曲的《好久沒回家》時,就像是徐子崴寫給父母的一封真情的家書,此刻運用這首歌曲的細節猶如催化劑將思念的情緒渲染到最高點,也令觀眾深受感動,它在其中起到的修辭作用使得整體敘事得到了升華。
第三集《共同的追求》中講述了一群有夢想的年輕人渴望在春晚舞臺上實現人生價值的故事。它選擇的對象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歌舞《爬樓》的舞蹈演員,他們給觀眾講述了一個青年勵志的故事。這中間的核心細節構成了文本敘事的中心,即夢想與希望。正如有些文章中提到的:缺失了核心細節會導致文本敘事結構的坍塌[4]。每一個主題背后是由許多小事件共同組成,且它們必須要有共同點,要能夠點明主題宗旨。此處編織的細節至關重要,它關系到文本結構是否完整、中心突出。《爬樓》舞蹈中向觀眾展示了舞蹈彩排篩選的過程,觀眾首次走進了幕后,看到了舞蹈演員的排練現場。雖然進行了多次彩排,但隊員心中仍然忐忑,在追尋夢想的道路上他們依然在艱難的行走,每一次排練力度的加大都增加著各種風險。鏡頭就像一個旁觀者坐在觀眾席間默默地注視著臺上的演員們,每一個高難度的雜耍動作在固定的景別中都顯得更加動態、更具吸引力和危險性。通過由易到難的演進,觀眾也能直觀的體會到舞蹈演員的辛苦,特別是舞蹈篩選演員的過程,更像是小說、電視劇一般充滿懸念,每個演員的面部表情和裁決者的神態都是如此動態具體,這個核心的細節決定著他們的事件的最后進展。淚水決定著夢想的終結,入選的人們表情也很凝重,他們所擔負的不僅是自我的展現更是代替其他人完成他們未完成的夢想,結尾處篇章的主題得到了烘托,“夢想”這個話題也更加具象和殘酷,它所引起的是人們更多的思考。
紀錄片的片頭、片尾一貫是人們忽視的地方,為了體現出春晚三十年國人的集體回憶,片頭和片尾均采用一種懷舊的色調,伴著節奏舒緩的口琴配樂,仿佛立刻將人們拉回到那個大集體的年代。片頭中蘊含了許多那個年代的回憶細節:一張泛黃的1983年春晚的節目單、一臺黑白電視機、《難忘今宵》的樂譜曲章……這些標志春晚的細節像拼圖一般勾連起人們對春晚的回憶,表達了人們對它的眷戀情意,同時更是對主題的烘托。可見細節在《春晚》當中是無處不在的,它們看上去散亂實際上卻有條不紊地將春晚的點滴娓娓道來,意蘊豐富。這些細節在發揮敘事作用的同時,也摒棄以往紀錄片中散漫的敘事結構,從而使全片顯得主題鮮明、立意高遠、結構緊湊、細節動人。通過這些影像讓觀眾看到一個完整、立體、真實、可感的春晚,更讓人認識到春晚是國人集體記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結 語
《春晚》以其宏大敘事詳盡刻畫了春晚這幅“肖像畫”。其傳遞出的思想成為結構線索,細節變成承載思想的依據[5]。富有生命力的影像透過屏幕深深印刻在人們的腦海,這種人文情懷如一股汩汩細流,不瘟不火的傳遞著創作者對春晚的理解和感悟。通過對這部典型作品的敘事、細節的解讀,更加能夠體味作品散發出的魅力,情感和個中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春晚紀錄片[OL].CNTV獨家官網,http://jishi.cntv.cn/program/ jlpchunwan/souye/index.shtml.
[2]王慶福.以全新理念探索紀錄片的表達方式——評六集電視紀錄片《2010世博記憶》[J].電視研究,2011(3).
[3]張華新.紀錄片細節的敘事分析[J].電影評,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