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那些將精通漢語作為自身“中國通”標簽的外國外交官不同,在剛卸任的澳大利亞駐華大使芮捷銳(Ceoff Raby)看來,想要了解中國,并不一定要會講漢語,更不能只鉆故紙堆,“要多走走中國不同的城市”,了解中國如何運作。
自2007年上任以來,芮捷銳的足跡踏遍中國31個省份,對部分省市的訪問超過十次。2011年8月,這位參與中澳關系25年的老外交官完成了他四年半的駐華大使生涯——這也是目前歷任澳大利亞駐華大使最長的任期。不過,他并不打算離開中國。
“我不是那種會退休的人,起碼現在不是。”即將迎來58歲生日的芮捷銳在卸任前對媒體表示,“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歷史悠久,地區及民族差異顯著,正是這些因素使中國成為一個永遠充滿新鮮與未知的國度。不少人對我說, ‘你一定非常了解中國’。我告訴他們,中國有許多不同的側面,我仍在探索。”
行走讓芮捷銳對中國有著更廣泛而直接的認知。他知道大多數澳大利亞人聞所未聞的中國內陸省份河南、湖北、湖南三省人口總和超過2.29億,是澳大利亞人口的10倍;三省GDP總額與2009年澳大利亞全國GDP接近。芮捷銳告訴媒體,在中國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如果你不知道這些事實,你就不了解今日的中國。”
從公職退休后,芮捷銳將涉足咨詢業,出任康斯律師事務所( Corrs Chambers Westgarth)中國區副主席。“我決定將20余年的政府公職告一段落,投身到更廣闊的、嶄新的領域。我很期待個人的職業生涯能有新的發展。”芮捷銳還打算寫書,其中一個主題是白酒。“我想做第一個寫有關白酒書的‘老外’,將白酒介紹給全世界。”
芮捷銳第一次與中國結緣是在1986年,他被派任澳大利亞駐華使館經濟處主任。那么,在這位老中國通的眼中,中國25年間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首先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芮捷銳說,上世紀80年代,他就非常看好改革開放的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前景,當時還有不少人質疑他的樂觀。“不過,中國近年來的發展已經遠遠超出了我的‘樂觀’預計。”
其次是中國百姓和老外之間的障礙減少。他回憶,20多年前,盡管住在北京,但是老外和普通中國民眾之間幾乎沒有交集。隨著中國社會不斷開放,自由度提升,外國人可以逐漸融入中國。
看多中國
經濟學出身的芮捷銳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經濟的“看多者”。他曾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預測中國經濟2009年將增長9%,這一數字高于不少經濟學家的預計。他說之所以對中國經濟有如此信心,是因為看到中國在過去幾十年克服了許多障礙,相信中國政府有能力、有意愿在需要的時候實現高水平增長。
而在全球經濟復蘇階段,芮捷銳又預測:20年后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將至少達到今天的4倍,未來數年中國年平均增長率將達7.5%,大規模城市化將為高增長提供有力支撐。“我以前是,今后也會對中國的增長潛力充滿信心”。
正是看到中國發展的巨大潛力,直到駐華大使任期的最后一天,芮捷銳仍在強調中澳關系的重要性。“中國占據澳大利亞出口的25.5%。我們對中國的依賴性遠遠大于其他國家。中澳之間是非常緊密、互相依存的關系。”
目前,中國是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澳大利亞是中國第七大貿易伙伴。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10年中澳雙邊貿易額達880.9億美元,同比增長46.5%,超出金融危機前的水平;2011年一季度雙邊貿易額達247.5億美元,同比增長39.9%,全年有望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
中澳在經濟上互相倚重,但是在兩大經濟體覆蓋面甚廣的經貿往來中,兩國互有需求,也互有底線,隨著往來的密切,機遇與摩擦并存,突出表現的一大問題就是中澳自貿協定( FTA)談判,而這也是芮捷銳四年來致力推動的項目之一。
中澳FTA談判自2005年開始,迄今已進行了15輪。談判于2008年12月在北京舉行第13輪后陷入了僵局。2009年,中澳關系受力拓案等影響趨向緊張,FTA談判暫時擱置。2010年談判重啟。
芮捷銳在卸任前表示,目前談判的主要障礙在農業,澳方做了許多工作來打消中方的顧慮,建議中方也能對農業政策再思考,提升靈活性。此前有專家對《新世紀》分析,農產品關稅是雙方爭議焦點。澳方作為農產品出口國希望取消關稅,但降低關稅勢必影響中國農產品市場。“六年是非常長的時間,是時候做出一些‘艱難的決定’,找到平衡雙方利益的方式。”芮捷銳說。
值得注意的是,芮捷銳的繼任,澳大利亞首位女性駐華大使亞當森( Fran-ces Adamson)也有著較強的對華貿易背景。她在澳大利亞外交貿易部供職多年,主攻對香港、臺灣貿易。
大使生涯
芮捷銳1953年9月出生于澳大利亞墨爾本,早年在澳大利亞拉籌伯( LaTrobe)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踏入政府前,芮捷銳曾任該校高級經濟學講師。1986年,芮捷銳出任澳大利亞駐華使館經濟處主任,在使館的同事之一便是后來出任澳大利亞總理的陸克文( Kevin Rudd)。1991年,芮捷銳返回澳洲,組建了澳外交貿易部第一個智庫——東北亞分析室。
2007年5月,芮捷銳出任澳駐華大使,同時兼任澳大利亞駐朝鮮及蒙古大使。在駐華大使任內,芮捷銳經歷了數年來中澳關系的最低谷。2009年,力拓間諜案、澳大利亞拒絕中鋁公司收購力拓股權、“疆獨”分子熱比婭訪問澳大利亞、中國電影人退出澳大利亞電影節、澳官員指責中國公司從事間諜活動等一系列事件給中澳關系帶來沖擊。
同年8月18日,澳大利亞外交部證實,由于澳堅持給熱比婭發放簽證,中國取消了副外長何亞非的訪澳計劃,時任澳駐華大使芮捷銳緊急回國。澳外交部官方說法是芮捷銳回國只是為參加定期會議,但澳媒稱芮捷銳是在中澳關系持續惡化之際回國與高層展開磋商。兩天后,講一口流利漢語的時任總理陸克文表示:中澳價值觀不同,利益往往也不同。中澳關系總是充滿挑戰,未來兩國關系也還會有“更多的碰撞”。
那么,在芮捷銳看來,中澳關系存在哪些誤解?
從中國的角度看,芮捷銳認為,不少中國人還是將澳大利亞看做美國或者歐洲的影子,是西方世界的一部分,而沒有看到澳大利亞與西方不同的地方。而澳大利亞對中國也存在著諸多認識上的滯后性,比如許多澳大利亞人認為中國依舊封閉而神秘,并沒有意識到中國的開放與迅猛發展。“我在過去四年努力做的一件事是,讓澳大利亞人看到,中國不僅僅是北京和上海。和中國打交道時要考慮到中國其他的部分。”
在澳大利亞媒體的描述中,芮捷銳是一個“非常敢說話的外交官”。即便在大使任內,他也曾數次質疑本國政府在與中國的交往中是否付出了足夠多的努力。他認為,在對華關系上,澳大利亞曾走在世界其他國家的前列。但是近年來,當全世界都意識到中國的重要性時,澳大利亞卻裹足不前。
對于中澳關系未來30年的走向,芮捷銳持謹慎的樂觀態度。他認為,中國發展對澳大利亞有著深遠的影響,但是許多澳大利亞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在大使任內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讓澳大利亞人理解中國的巨大變化。我覺得我們有些自滿。澳大利亞人,尤其是年輕人需要明白,世界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中國的發展。”
(摘自《新世紀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