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之要,重在明責授權。領導者的權力范圍都是有限度的,不存在無限大的權力;而且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每件事情上都投入精力。一個領導者即使再有本事,也不可能獨自做好一切。
因此,領導者要把精力放在主要方面,分清哪些事情必須親自去做、哪些則只需授權下級完成。古往今來,大凡成功的領導者,無不重視授權,把它作為一個巧妙的分身術,使自己跳出事務圈子,騰出時間和精力想大事、抓全局、成大業。
大權獨攬,小權分散
作為領導者,正確認識權力,合理恰當地利用及分配權力至關重要。領導者在分配權力的過程中,首要問題并不在于究竟是多分一點好,還是留一點好,而是要搞清楚具體應該分什么權力、留什么權力。從原則上講,“大權獨攬,小權分散”無疑是很好的策略。
權力是把雙刃劍,如果權力過于集中,極容易形成領導者的獨裁專制,個人決策所蘊含的風險性比群體決策的風險性大得多。相反,如果權力過于分散,也難以形成統一的決策。“大權獨攬,小權分散”可以很好地解決領導控權與授權的關系問題。
“大權獨攬”,是指領導者要把大權獨自攬住,集中抓好重要工作,處理好全局性、關鍵性問題,把主要權力掌握在自己手里。
“小權分散”,是指領導者對一些 非重要的、非關鍵性的工作宜分給他人承辦,不必事無巨細都親歷親為, 而是把一些權力授予下級。
同時,領導者還要盡量做到權力平衡,不宜讓班子中某一位副職所分管的工作在量上過多地超過其他副職,避免權力失衡、主次顛倒。
哪些是“大權”、哪些是“小權”,相對于領導者所處位置而言的。從涉及的范圍來考慮,關系全局的權力,當然是大權;關系某一個局部的權力,一般不能說是大權。從權力的性質來考慮,一個組織的權力有3個層次:決策權、運行權和執行權。所謂大權,實際上主要是指決策權,還有就是運行中關鍵問題的把關權力。
對于領導者來說,哪些大權是必須抓的呢?一是財權,古時候的人掌權時,一抓軍權,二抓財權,可見財權之重要。當然,掌握財權并不是意味著把所有財物細節摸得一清二楚,而是指能夠清楚地掌控資金大的方向,并且能夠自由調動;二是人事任免權,這主要涉及重要的人事調動和安排;三是知情權,即使某些時候不參與決策,對所有重大決策 也應該有知情權;四是最終決策權,亦即對一般及重要決策最后拍板的權力。
除了這些重要的權力,其他具體的權力就可以完全下放。真正杰出的領導者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強,只要懂信任、懂放權、懂珍惜,就能團結比自己更強的力量,從而提升自己的領導能力。相反,許多能力強的人卻因為事必躬親,最終的結果是“疲憊而無所得”,這是管理的失敗。
做個會派活的領導者
領導者不可能包打天下。記住,當你發現自己忙不過來時,你就要考慮自己是否干了應該由下級干的事情,你就要考慮是否應該向下放權。
領導者成功授權是成就事業的 “分身術”,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正確授權可以減少領導者的工作負擔,使領導者不被瑣碎的事務纏繞,導致身心疲勞,從而能夠集中精力處理重要的問題。第二,正確授權是對下級的信任,事無巨細的領導者會讓下級感到不被信任,下級的創造性不能得到充分發掘。第三,正確授權能調動下級的積極性,因為權力是一種重要的激勵因素。第四,正確的授權有利于領導者發現人才、鍛煉人才、培養人才。第五,正確授權有利于團隊建設,有利于發揮專長,互補不足,提高組織的整體力量。第六,正確授權有利于避免領導者專斷,降低錯誤決策的風險, 減小錯誤決策的發生。
授權從表面看極其簡單,但在實際操作中并非如此。在領導活動中,在授權問題上存在以下3種觀念:
第一種,諸葛亮式觀念。“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似我盡心也。”只可惜,這種鞠躬盡瘁的思想至今仍為諸多領導者奉為楷模。這種領導者屬于不會授權型。
第二種,赫魯曉夫式觀念。“我的下屬都是些笨蛋,有跟他們解釋的工夫,我早就干完了。”這種領導者屬于不愿授權型。
第三種,武大郎式觀念。“讓下級干得越多、越出色,就越顯得我無能,我的位子早晚會被他們搶去。”這種領導者屬于不敢授權型。
授權是一門管理科學,授權時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統分結合。應當從實際出發,并注重把握好分寸。如果授權不足,會使領導者陷入事務圈子;如果授權過分,又會造成領導者失責失職,削弱領導力。
二要高屋建瓴。領導者的主要職責是集中精力處理重大事務,其立足點是全局而不是局部,其著眼點是未來而不是眼前,其用力點是關鍵環節而不是細枝末節。
三要給予激勵。領導者授權的目的在于激勵下級為實現領導者的總目標而分憂解愁,勇挑重擔。一般說來,下級距離決策圈子越遠,其向心力越小。而在下級肩上壓擔子,會增強其主人翁責任感,激發其不甘無為的創造性。
四要分而不散地授權,不是搞分權,不是搞各自為政。作為領導者,應當時刻注意觀察全局發展的進程,對可能出現的離心現象及時調整,對被授權者實行有效的監督。
不該管的事讓別人去管
有的領導工作繁忙,“兩眼一睜,忙到熄燈”,整天忙得四腳朝天,恨不得將自己分成幾塊。這種以力氣解決問題的思路太落伍了。出路在于運用智慧,在于采取應變分身術:管好該管的事,放下不該自己管的事。
管理學上有一句話叫做“領導者的責任就在于只管其應該管的事情”。荀子曰:“主好要則百事詳,主好詳則百事荒。”意思是說,君主善于抓要領,那么各種事情都會被處理得井井有條;如果君主喜歡樣樣都抓,那么事情反而會雜亂無章。這里說的是領導者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問題。
一個單位的主要領導如果能做到下級很忙,自己比較清閑,工作之余可以騰出時間看些書、思考一些重要問題,這樣就是一位比較善于領導的領導者。如果整天事無巨細,忙得焦頭爛額,文件擺滿一桌子,未完工作一攤子,自己很忙,下級卻無事可做,就不能認為他是一個明智而稱職的領導者。
一個主要領導者決不能經常處于緊張狀態,要時時踱踱方步,統籌思考一些問題。不僅要站在本部門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還要從更高的角度、更廣的范圍來研究分管的工作。
領導干部要管得少一點的另一層含義就是要調動大家的積極性。領導者“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是很難做到的,有些事要分給別人去管,主意由別人首先提出。領導者不管小事,要管大事;不抓一般的事,要抓關鍵的事。
領導者不能事事身先士卒,并不意味著領導可以做“甩手掌柜”。有些領導者在日常工作當中,分內工作經常推給別人,什么事情都叫下邊的人去干,自己只會打著官腔講一些在任何場合都適用的空話和套話。這是典型的“在其位不謀其政,司其職不盡其責”。這樣的領導者實際上就是一張相片,成了擺設。所以,有時候領導者又必須站在第一線,帶頭沖鋒陷陣,沒有這一手也無法進行有效的領導。
人們都知道授權的重要性,但有的人能授好,有的人卻授不好,為什么呢?關鍵問題在于授權者的態度。比較正確的態度應當包括以下4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要看重下級的長處。任何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身為領導者,對于下級不妨先用七分眼光去看長處,再用三分眼光去看缺點,以強化自己對下級的信任感。
第二,不僅交工作,而且要授權力。凡是明白的領導者都深知職、責、權的不可分離性,應該把權力愉快地授給承擔相應工作的下級。這樣,下級會為了不辜負領導者的期望,一心一意地去拼命工作。
第三,不要交代瑣碎的事情,只要把工作目標講明白就可以了。否則,人的自主性不易發揮,責任感也會隨之減弱。作為一個領導者,對待下級最忌諱的就是“婆婆嘴”嘮叨個不停,使人無所適從,不知道怎么辦才好。
第四,對下級不應放任自流,要給予適當的指導。身為一個領導者,決不能以為授了權就萬事大吉了,而是應該懂得,盡管權力授給了下級,但責任仍在自己,應該對下級進行必要的監督和指導。(摘自《中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