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線雕”這一名稱,在今天的廈門市可算是家喻戶曉。它是廈門本地的傳統工藝,做工精致、形象逼真、風格古樸,廣為民眾所喜愛,是廈門最有代表性的高級禮品。廈門人將它看作本市的一張金色名片,就其文化藝術含量和社會功效而言,實不為過。
這是一門古老的手工藝,其可以考證的歷史已經有300多年。這又是一門全新的手工藝,它在傳統的軀殼中實現了脫胎換骨,展示出煥然一新的風貌。這在我國成千上萬的工藝美術品種類中是罕見的。
雖然說這是一門古老的手工藝,但漆線雕這個名稱卻是后起的。這門手工藝原來是用彩繪、金箔和一種很特別的叫做漆線的裝飾藝術來制作神佛雕像,一般就叫做妝佛,就是用漆線工藝來裝飾佛像的意思。它從一開始就是單純作為神佛偶像的一種裝飾技法而存在。
自古以來的佛像,無論是印度的、犍陀羅的還是中國的,也無論是北傳或南傳的佛、菩薩像,身上都有一些裝飾,諸如瓔珞、飾品或服裝的花紋等,在雕塑上需以浮凸的線條來表現。這在早期的金銅或石雕像上面是一體成形的。這些線條具有金石的厚重渾樸,并不飄逸,也不輕柔。到了宋元時期,雕像制作得越來越細膩,對細節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于是就有了貼塑和瀝粉的技術,即將另一種物質附在雕像的表面,以表現更生動細致的裝飾。然而瀝粉的線條雖有粗細之分,仍是呆板而缺少彈性和變化。用大漆調和的堅韌而富有彈性的漆線就應運而生了。這種漆線精細到可以任意表現絲綢織品的花紋或錯綜復雜的鎧甲,配合填彩和金箔藝術,表現力就更加豐富了。
廈門漆線雕技藝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資源,它完整地保留了閩南民間藝術特色,蔡氏漆線雕作為該項技藝的唯一代表,至今得到較好的傳承。300年前漆線雕的制作基地在同安縣馬巷鎮,蔡氏漆線雕作坊原名“西竺軒”,現在有姓名可考的可上溯到第8代蔡伍祥,年代約在清嘉慶年間。著名藝人蔡文沛為第11代傳人。他將作坊遷至廈門,并首次將漆線雕用以表現歷史人物,且廣收學徒,將家門絕技公開于世。蔡文沛之子蔡水況先生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2007年被命名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廈門漆線雕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他將漆線雕做成獨立的裝飾藝術品,成為現代漆線雕生產的主流產品,獲得了極大的效益。
蔡氏漆線雕源于中國偉大的雕刻藝術傳統,在早期的佛像塑造中就已融合了南北特征,甚至吸取了藏傳佛像的一些特征。具體地看,蔡氏漆線雕佛像裝飾造型有明代德化白瓷雕塑的影響痕跡,尤其是其靈動飄逸的衣紋表現;在色彩裝飾上,特別是各種金的運用,蔡氏漆線雕吸取了福州脫胎漆器的一些手法:在人物面部塑造和粉底工藝方面,則受到流行于閩南地區的泥塑和傀儡偶人制作工藝的影響。蔡氏漆線雕有著以下幾個明顯的特征:
一是線條的藝術表現。這一點脫胎于瀝粉工藝,但在本質上超越之。瀝粉是擠壓出的線條,渾圓浮突,但缺乏彈性,表現力差。漆線則線條彈、韌性都很好,隨意粗細,隨心盤結,具有線條本身的藝術表現力,不只是圖案的附庸。
二是繼承和發展了中國藝術的一個重要美學理念:“錯采鏤金,雕繪滿眼”。在現代漆線雕作品中,仍然表現出一些從遠古流傳民間藝雕的信息:青銅器中的金銀錯工藝、楚漢的漆器與絲綢紋樣、唐代金器的華麗紋飾、北宋緙絲和定窯瓷器的豐富圖案,等等:線雕所顯示出的熱鬧活潑、五彩雜陳、金銀交錯的美,最為中國人民所喜愛,在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也成為最典型的中國美為世界所接受。
三是所匯集的傳統圖案非常豐富,已經自成一大系統。漆線雕吸收了各個門類藝術的圖案,從北方到南方甚至西域南洋的圖案兼容并包,并且都改造為自身適合的形式,這一點很突出,畢竟,漆線雕是以圖案美為藝術基礎的。
四是極盡精微,在所有的作品中容不得半點疏忽和率意,每一個局部都嚴謹處理,精細如發!可以說是工筆中的工筆,這就是手工的成就,手工,是漆線雕的靈魂,也是它最大的工藝價值!
漆線雕的技藝關注“漆線”線條本身的審美特質,使線條的形態豐富而多變,體現了中國工藝美術線條美的進化。它完整地保留閩南民間藝術特色,表現出五彩繽紛、金銀交錯的典型美,凸顯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潛力,蘊含了巨大的經濟價值。



(責編 彭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