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法蘭克福匯報》1月2日文章,原題:予與取 批評人士說,中國總是利用發展援助施加壓力,根據自己的觀點立場分配對外援助。實際上,中國如何利用和分配援助的問題顯得日益重要,因為中國已成為提供發展援助的主要國家之一。
由于認為中國的援助至少會有一部分流向軍政權和獨裁政體,北京的援助政策在西方往往被稱為“無賴援助”。而且外界普遍認為,北京的對外援助首先服務于自身的原材料利益,對受援國經濟形勢的長期改善沒有好處,特別是在非洲,中國因此被指搞新殖民主義。
不過,也有與此相反的看法。德國經濟學家安德列亞斯·富克斯說:“我認為,這種看法太片面,不能反映中國發展援助的全貌。”富克斯和他的同事阿克塞爾·德雷埃爾認為,沒有證據顯示中國的援助特別傾向于原材料利益或某類政體。他們還認為,政治利益在中國的發展援助中雖然舉足輕重,但這與其他國家的外援毫無二致。而且中國的援助會很快到位,沒有官僚主義,這是一個積極方面。中國的援助強調基礎設施建設,這也是積極的方面。另外,至少有時候,中國會對竣工后的基礎設施提供保養維護。
這樣看來,中國的發展援助是“名實不副”:名聲差,而實際情況卻不差。美國學者德博拉·布勞提根認為,“無賴國家”從中國獲得的發展援助并不多。北京總是將發展援助當做兄弟國家之間的幫助、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南南援助。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向幾乎所有大洲派出過醫療隊。
中國人民大學的一名教授稱,中國經過30年經濟發展的成功,現在想要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分享成果。盡管細察中國的發展援助會得出與一般印象不同的結論,但如果認為中國是“默默的慈善家”,那也不免片面。畢竟發展援助賦予北京籌碼,日后碰到涉及中國國家利益的問題時,它們就會派上用場。▲(作者蒂爾·芬德斯,汪析譯)
環球時報201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