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本報駐外記者聯合報道 ●王曉冬 劉洋
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4日進入“最后10天”。在各方公布的最后一輪民調中,藍綠選情“前所未有地膠著”。這場選舉被《日本時報》稱為東北亞的“開年第一選”,結果可能促使“地區政治版圖傾斜”。由于擔心蔡英文當選后兩岸關系惡化,據稱有20萬大陸臺商準備回去參加投票。香港中評社3日套用臺灣熱播電視劇主人公的話斷言,大陸與臺灣的關系“回不去了”,因為除了臺商,陸客已經撐起臺灣觀光半邊天。然而,在獄中服刑的陳水扁2日申請為岳母奔喪,葬禮在投票開始前4天舉行。這戲劇性的一幕令美國《華爾街日報》感嘆道,“沒有陳水扁的選舉不是真正的臺灣選舉”。不過臺灣選民已經沒有了陳水扁時期的政治狂熱。《中央日報》網絡版在其新年社論中說,臺灣的一切問題都有待“大選”決定,可以斷言,唯有選對人,大家才能過好年。
選戰出現“奔喪”環節
據臺灣TVBS報道,陳水扁岳母吳王霞于去年12月31日突然因病去世,葬禮計劃于10日舉行,此時距臺灣地區選舉僅有4天。在獄中獲知消息的陳水扁2日委托前扁辦秘書提出奔喪申請。美國《華爾街日報》評論說,這位前“總統”在選戰、制造爭議以及煽動情緒方面是當之無愧的大師,他通過激烈的演講和出其不意的聲明,讓原本平淡無奇的政治事件變得萬眾矚目。現在,焦點再一次落到了他身上。
香港中評社3日將陳水扁稱做臺灣“大選”的第四號候選人。文章分析說,長期以來,蔡英文對陳水扁問題都采用距離戰略,希望能模糊帶過,馬英九陣營則一直設法喚起選民對前朝的貪腐記憶。在藍綠選情緊繃之時,陳水扁“現身”對蔡英文是重大考驗。據臺媒報道,蔡英文2日已決定不出席告別式。這被國民黨“立委”邱毅批為“愚可不及”,既傷害了南部深綠選民,又顯得不懂人情,比見到扁所受傷害更大。
臺灣《聯合報》報道稱,由于事涉敏感,對于如何安排陳水扁奔喪,臺北監獄已經展開沙盤推演,并表示不對外公布奔喪日期。臺灣中天新聞評論說,他何時奔喪、以何種方式奔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陳水扁“又要出現了”。
事實上,扁系人馬已經將此作為“最佳機會”展開政治操作。陳水扁的女兒陳幸妤2日代讀了“致臺灣人民的公開信”,陳水扁在信中指責國民黨“追殺扁家四代”,呼吁臺灣人民為扁家“留一個活口”。香港中評社評論說,力保兒子陳致中選上“立委”,這就是陳水扁想要操控的結果。就算想用奔喪大做文章,在大局面前他也會適可而止,畢竟蔡英文當選對其司法審判較有幫助。
盡管陳水扁奔喪為選情投下變數,但這并不影響國民黨、民進黨、親民黨三黨各說各話宣稱民調“樂觀”。臺“中選會”規定,“大選”前10天禁止公布民調,因此各方都搶在4日前公布最后一輪民調。法新社報道稱,在臺灣《聯合報》的民調中,馬英九微弱領先對手蔡英文8個百分點。臺灣TVBS和《中國時報》的民調顯示了類似結果。唯一不同的是,二人在《中國時報》發布的民調中差距更小。臺灣名嘴沈富雄說,這是臺灣歷次“大選”中選情最為膠著的一次。
英國路透社將14日的“大選”稱做臺灣真正結束軍事獨裁以來第五次“民主大選”,日本一名議員前不久卻說“臺灣選舉比職業摔跤好玩”,引起嘩然。加拿大《蒙特利爾地鐵報》評論說,和以往一樣,本屆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也充斥著政治指控和丑聞,不同的是,選民變得平靜了。
這種說法與《環球時報》記者的感受相似。以往“大選”投票前一個月,臺灣各地滿街都是競選旗幟和宣傳車,但直到現在記者還沒有看到這番景象。在臺北等地的餐廳中,以前十桌客人中五六桌談論選情的情景也不再出現。2004年,民進黨的“牽手護臺灣”活動曾號稱有200萬民眾參與。但現在藍綠政黨的造勢活動有5萬人已經算是很熱的場子了。臺灣淡江大學教授黃介正說,大多數選民已是刀槍不入,他們知道政客們在選戰期間使用的各種伎倆。臺灣名嘴孫藍稱,臺灣選民的“政治狂熱期”已經過去。
輿論認為兩岸“回不去了”
“2012年注定是極其波動的一年”,這是《日本時報》3日對今年的預測。其社論稱,如果2011年是世界性“大解體的一年”,對東北亞而言,2012年很可能會發生同樣重要的變革,成為“大不安的一年”。今年年歷最顯著的特點是該地區數場重要選舉將先后上演,它們中的每一個都會給各自帶來重要變化,湊在一起則足以令地區政治版圖傾斜。即將舉行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就是東北亞的“開年第一選”。
美國《華盛頓郵報》曾比較這場選戰的兩個主角馬英九和蔡英文,稱他們有很多共同點:“都由外國名校出品”,都出自家境優越的家庭,都不算特別有魅力的那種人。但兩者的一個關鍵性區別足以終結所有共同點:在任的馬英九希望臺灣與大陸的關系更密切,而蔡英文拒絕接受大陸對這個“民主小島”的一切要求。韓國《首爾新聞》3日評論說,此次臺灣地區選舉的最大議題無疑是“與大陸的關系”,蔡英文新年首個行程就是前往金門島,并借“小三通”11周年向大陸作出“和解”姿態。但標榜“臺灣獨立”的蔡英文根本不被大陸“看在眼里”。韓聯社報道說,中國領導人在新年賀詞中再次強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原則。有外媒評論說,對北京政府而言,“同樣的閃電決不能劈下來兩次”。
臺灣2011年最紅的連續劇主人公“犀利人妻”有句名言——“回不去了”。香港中評社用它套用兩岸關系說,除了在大陸做生意的臺商、臺干(高薪白領)外,陸客已撐起臺灣觀光半邊天,至少養活數十萬到上百萬人。蔡英文當選后這些和平紅利可能一夕之間消失,“回不去的”硬要退回去,屆時民間哀鴻遍野可以想象。據韓聯社報道,由于擔心蔡英文當選后兩岸關系惡化可能直接影響臺商利益,最近有消息說,有20萬大陸臺商準備回去參加投票。
法國《89大街》雜志3日的文章特別提到中國大陸網民對臺灣選舉的關注。文章說,和以往相比,如今大陸網民的關注層次更深,對藍綠的政治色彩不像以往那樣敏感,而是更多地開始分析選舉結果對地緣政治、兩岸關系乃至中美日關系的影響。日本《產經新聞》刊登經濟本部副部長的文章稱,一旦臺灣在選舉后決定了關于東亞安保問題的方針,日本政治家就要以此確定與中國大陸的關系。
臺灣英文《中國郵報》3日的文章說,今年是21世紀的第13個年頭,也是傳統12年一輪回的第一年。自古以來,中國就有12年一輪回首年迎福的傳統信仰。臺灣人懷抱著很高的希望,決定現任“總統”連任,還是選出新“總統”。
美國已經選邊站?
“馬英九勝出符合美國利益”,在眾多外媒對臺灣選舉結果的猜測中,美聯社2日的這一聲音顯得尤其肯定。該文章稱,美國政府關注臺灣選舉,展開一系列對臺的訪問,并表示可能會允許臺灣人赴美免簽,這些舉措已使外界感覺美國認為馬英九比較符合美國利益。支持蔡英文的《臺北時報》也在社論中說,不管是魯莽還是有預謀,無意還是有意,美國在臺灣“大選”中已經選邊站了。
盡管自冷戰以來美國一直影響臺灣的政治,但它否認上述說法。美國在臺協會稱,華盛頓這次仍持中立態度。但臺灣淡江大學政治學者陳一新認為,宣布免簽的時機在距選舉僅數周之前,“帶有政治的弦外之音”。美聯社評論說,美國現在剛擺脫伊拉克及阿富汗羈絆,正試圖修補國內經濟,并與中國大陸保持穩定關系。
英國路透社評論說,臺灣選舉對中美關系至關重要,民進黨獲勝對同樣面臨高層變更的中美都是挑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專家亞瑟·沃爾德隆說,華盛頓一直非常擔心民進黨上臺后“惹麻煩”。邁阿密大學亞洲問題專家朱恩·德雷耶甚至抱怨,“美國國務院是想看到臺灣慢慢并入大陸”,就像包圍獵物再一點點將其吞噬一樣。
對于臺灣需要什么樣的領導人,美國《華爾街日報》3日援引戴維森學院教授里格的話說,臺灣人需要沉穩的領導人,需要領導人給他們持續對視的勇氣,需要領導人不去承諾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同時也不能讓臺灣人覺得臺灣已經輸掉了與大陸之間的博弈。
美國彭博社3日說,如果馬英九再次當選,那么重塑臺灣經濟將是他必做的功課。目前臺灣經濟已經伴隨全球經濟衰退放慢發展腳步長達2年多。雖然馬英九領導的國民黨一直在強調會與中國大陸加強經貿合作,但臺灣老百姓也不會一直等下去。▲
環球時報201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