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王子熙
內地游客漸成香港旅游和零售行業的最大生力軍。為吸引這些“財神爺”,香港不少行業都使用簡體字宣傳。但最近香港社會有聲音質疑這一做法將慢慢地“去繁體字化”,破壞香港獨特的文化價值。不過,也有香港學者認為,兩者難以相互取代,也不應相互排斥,特區政府應推行“學簡識繁”運動。
各界推簡體字照顧內地游客
去年12月,香港《蘋果日報》以《新界告示牌棄用繁體字,政府簡體化港人》為題報道稱,香港警方在新界部分地區豎立的警告牌用簡體中文書寫,旁邊未見繁體字對照,代表警隊邁向“公安化”。文中還引用反對派區議員的言論,聲稱這是特區政府“溫水煮青蛙”的“去繁體字行動”,破壞香港文化價值。然而,另一家香港媒體實地考證后發現,該報道完全是以偏概全,因為在簡體字告示牌旁同樣豎立著一個繁體字告示牌。顯然,告示牌乃簡繁并用,意在方便內地人士閱讀。
雖然有香港媒體批評《蘋果日報》刻意抹黑,制造“恐中”情緒,但事件意外地在香港社會掀起一場“繁簡之爭”。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過去幾年,內地大量游客赴港購物,已成為香港旅游和零售行業的最大消費群體。香港零售商都各出奇招吸引內地客,包括增加簡體字的信息。如有銀行在地鐵站大賣簡體字的宣傳廣告,香港著名主題樂園——海洋公園,在入園正門可以看到入場指南簡體字版放在最高顯眼處,英文版放在下一層,繁體字版放到最底層。據海洋公園市場總監李鳳玲解釋,這是根據旅游對象而決定擺放位置。她說,海洋公園每年入場人數高達500萬人次,內地旅客占一半以上。
香港特區公務員事務局發言人表示,香港法例并無規定政府中文公文必須使用繁體或簡體字,但由于香港社會慣用繁體字,因此政府公文一般采用繁體字。不過,部門也會因應實際情況,根據公函受文對象而使用簡化字。其中,香港消費者委員會2007年特地為內地游客增設簡體字版的新網站,希望提升對內地游客的保障。2011年,香港旅游發展局也推出簡體字版的旅游指南。
學者倡議“學簡識繁”
對于香港社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簡體字,部分港人感到不太習慣。香港作家李純恩曾撰文稱,內地人今天在各方面表現出來的粗糙簡陋作風,簡體字起了很大作用,這種作風正漸漸向香港靠近。李純恩舉例說,2009年在香港的道路隧道口見到電影《建國大業》的巨幅廣告,“國”和“業”用的是簡體,非常不順眼?!敖裉焓且粋€戲名的簡化,明天可能就有一份政府文件,這實在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積小成大,潛移默化……從生活到意識,馬馬虎虎,將將就就都過得去,那就真的要改都來不及了?!毕愀蹣I余作家白蓮達也質疑,要了解一個國家或一個城邦的文化,必須從它的文字開始,繁體字在香港沿用已久,何苦要遷就內地移民自我矮化呢?她認為,強行在香港推行簡體字,等于說“香港已死”。
不過,更多港人認為,應用平常心看待香港社會使用簡體字。香港亞太國際關系學會研究員陳振寧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繁體字作為香港人閱讀和書寫的主要文字,其地位不能取代,只是隨著香港與內地交往漸多,香港學生在學習繁體字的同時,認識簡體字對其未來發展有一定幫助。他認為,兩者難以相互取代,也不應相互排斥。就此,特區政府應考慮推行“學簡識繁”運動。
香港須有積極的“本土觀”
香港《大公報》日前發表的一篇署名文章指出,內地推行簡體字以來沒有受到太大沖擊,反而是30年前,隨著改革開放,香港商界北上以及香港回歸后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增加,繁體字不斷進入內地而形成沖擊波,引發內地文字學者、專家重新對簡體字的簡化程度思考,令“漢字復繁”及“更加簡化”兩種思潮不斷交鋒,甚至出現激烈爭論。當然,哪一方持哪一種看法都有一種認知上的共識,就是為了更好弘揚中華文化,因此,不論對于“漢字復繁”還是“更加簡化”,都不應輕率扣帽子,打壓對待。文字改革是涉及中國文化歷史的大事,只有在共識的基礎上才能收到效益。
香港《明報》也發表署名文章指出,位于新界的政府告示牌用上簡體字,學校要用普通話教學,內地孕婦“占領”私家醫院病房,大學里本地生與內地生的沖突等,都構成香港人對內地文化“入侵”的焦慮。這種焦慮,完全可以理解。不過,面對“入侵”,香港社會如何建立一種積極而理性的“本土觀”,才是克服無力感的關鍵?!?/p>
環球時報201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