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 華
本報特約記者 周 禮
臺灣2012年“大選”進入最后沖刺階段,臺灣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3日首度表態力挺“九二共識”,在島內社會引發激烈反響。臺灣《中國時報》的評論稱,企業巨子出面表態挺“九二共識”,并非向政黨主張靠攏,而是務實的生計選擇。選情膠著,連帶也使兩岸未來戰和難料,也難怪一向和氣生財的企業大佬們不得不為了事業,跳出來“把話說清楚”。
據臺灣“中央社”4日報道,張榮發3日公開表示支持“九二共識”。他表示,“做總統的人要會幫臺灣人民想”,相較于全球經濟環境,目前臺灣算是比較安定,“很重要的原因是大陸”。他說,“九二共識”是當今推動兩岸對話的重要基礎,在“九二共識”下,陸客才能來臺觀光消費、臺灣的蔬菜水果才能銷到大陸。如果有人當選之后說沒有“九二共識”,“臺灣的經濟會很凄慘”。
張榮發還稱,“九二共識”明明存在,卻有“總統”候選人說沒有,他忍了很久,決定說清事實。1月14日他一定會去投票,也期望未來無論誰當選“總統”,都要在“九二共識”下,再加強與大陸溝通。他還透露,馬英九曾在去年12月拜會過他,蔡英文也曾希望來拜會他,但他拒絕了,因為“臺灣共識就是談臺獨”,他不認同,“臺灣不可能獨立,否則經濟就會倒”。
臺灣《中國時報》的報道稱,“九二共識”儼然成為島內商界的一致共識。臺灣首富、鴻海集團總裁郭臺銘去年12月中旬就早早表態“希望在馬英九繼續帶領之下,發展我們的經濟”。去年年底,臺灣最大的民營企業臺塑集團總裁王文淵也強調,如何維系兩岸良好經貿關系“對于臺灣、對于我們企業非常重要”,只有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才能擴大兩岸良性交流,未來他將“以此作為選擇總統的標準”。臺塑董事長李志村也表示,沒有“九二共識”兩岸關系勢將重挫,與兩岸人民利益相關的各種活動都將面臨停擺,進而影響臺灣經濟情勢。希望未來臺灣的領導人應兼顧兩岸穩定和平的發展,才符合企業界共同期待。辜振甫遺孀辜嚴倬云1月2日也發表聲明稱,“九二共識”創造了兩岸間可以進行事務性問題的規劃與協議,這個歷史事實不會因為有人基于政治考慮在形容的名詞上做文章而有任何改變。
曾與綠營相當友好的張榮發力挺“九二共識”,讓藍營深感振奮。國民黨發言人莊伯仲表示,馬英九以“九二共識”為基礎推動兩岸協商,受到包括張榮發在內的企業家歡迎并不令人意外;重點不是企業家表態,而是“九二共識”才是臺灣真正的主流民意。國民黨“立委”賴士葆稱,雖然張榮發沒說力挺馬英九,但挺“九二共識”就是挺馬,因為張榮發體會到了沒有和平的兩岸關系,企業要大發展是不可能。
綠營內部也對如何面對“九二共識”出現不同聲音。據香港中評社報道,綠營人士透露,蔡英文目前選情堪憂,最重要原因是兩岸政策過于保守,若要對選情有幫助,她的兩岸議題更應大開大合,將“九二共識”列為“臺灣共識”選項之一。
《中國時報》的分析認為,有人可能解讀此為張榮發刻意為藍營拉抬選情,但檢視張榮發過往與陳水扁從結合到漸行漸遠的歷程,不難發現,張榮發不論藍綠政黨,最堅持最關心的是兩岸關系的穩定和平發展。民進黨掌權,兩岸關系緊張,企業界好不容易等到藍營上臺,兩岸關系才告解凍,如今選情緊繃,企業家們顧不得“不碰政治”傳統,公開反對用“臺灣共識”取代“九二共識”。
臺灣《聯合晚報》的評論稱,從郭臺銘開始,多少工商巨子打破沉默,向這個社會發出共同的聲響,他們不希望如今的政經結構,被這一場選舉莫名地摧毀。他們的言語十分直白,而其共同的語意就是,和平發展的兩岸關系,不是一張可以隨意割裂的席子,它關系著臺灣未來的榮枯,而他們憂懼甚深,必須向社會闡明其義。張榮發以“九二共識”作為他的終極關切,而并不是以馬英九的個人為指向,就是在明確訴諸于一種理性的判斷、一個政經架構的方向,而不是以特定的個人為轉移。▲
環球時報201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