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摘要:“頂功”形體技巧,是中國雜技早在漢代就形成以“頂功”為中心的形體技巧節目,在這個“頂功”節目中,要求演員有過硬的腰功、腿功、倒立和跟斗基本功,這傳統直至今日依然。漢代表現“頂功”技巧的畫像磚石很多,山東嘉祥武氏祠的這兩幅就很典型。現代雜技特指演員靠自己身體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難動作的表演性節目(如單臂倒立)。其中,“對手頂”這個節目就是脫胎于漢代“頂功”為中心的形體技巧節目,加上現代手法的編排,技術技巧的創新,舞蹈藝術的融合,聲、光、電、化、服、道的創意,形成了現當代一個特別受世界給民族觀眾喜愛的節目。也使得“頂功”這一古老的雜技節目煥發了新的光彩,披上了時尚雜技的外衣。如何表演好這個節目,除演員要扎實的基本功外,還要在訓練與表演中有機地加強內在表現力與肌張力相融合,表演好雜技肢體力量形態這樣才能使得這一古老節目以其高難度的技巧、內涵豐富的精神情操、精美的舞蹈編排、獨特的燈光音樂等風格在藝術上獨領風騷。
關鍵詞:內在表現力肌張力
大約在舊石器時代,雜技就已經萌芽。原始人在狩獵中形成的勞動技能和自衛攻防中創造的武技與超常體能,在休息和娛樂時,在表現其獵獲和勝利的歡快時,被再現為一種自娛游戲的技藝表演,這就形成了最早的雜技藝術。雜技藝術中的很多節目是生活技能和勞動技術、武術技巧的提煉和藝術化;這些技能技術技巧在歷史的過程中不斷被深化,逐漸形成了這一種巧妙神奇的藝術節目,這種節目至今在舞臺表演中,還深受世界觀眾喜愛。由于雜技藝術來源于五花八門、繽紛多姿的現實生活,"雜"成為它的整體特征,故而"雜技"之名就在歷史長河中被確定下來。雜技是藝術起源中最古老的藝術之一。
一、雜技
雜指多樣;技指技藝,即“各種技藝”的意思;雜技,亦作“雜伎”。指柔術(軟功)、車技、口技、頂碗、走鋼絲、變戲法、舞獅子等技藝。它既是古代娛樂形式的一種,又泛指技藝表演。現代雜技特指演員靠自己身體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難動作的表演性節目。
雜技是于三度空間中以身體為語言作“美娛交流”現象的人體的運動表達藝術,一般有音樂伴奏,以高、精、尖、驚、奇、險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它一般借助道具與其它,包括音樂。
二、現代雜技“對手頂”
在傳統雜技表演節目中,“頂功”形體技巧,是中國雜技早在漢代就形成了的以“頂功”為中心的形體技巧節目,在這個“頂功”節目中,就要求有過硬的腰功、腿功、倒立和跟斗基本功,這種傳統一直至今。
“力技”狹義的解釋為角力,爭交相撲之類以力量較量為主的節目,在漢代百戲中占有重要地位。角抵就是指漢畫中常可看到人與人,人與獸,獸與獸之間角抵的圖像。《漢書?武帝紀》“三年春,作角抵戲” 顏師古注引漢文穎曰:“名此樂為角抵者,兩兩相當角力,角技藝射御,故名角抵,蓋雜技樂也。”內蒙古草原上一年一度的“那達慕”盛會上,“力技”的另一種表現是——摔跤。
現代雜技創作家將這兩種傳統雜技加以融合,使這個節目煥發了新的生機,形成了今日廣受歡迎的節目,如:頭頂芭蕾、雙人對手頂、三人造型、四人柔術造型等。在借鑒學習排演“雙人對手頂”這個節目時,我發現由于我是從傳統雜技訓練體系中過來的,在傳統雜技訓練體系中不太講究對肢體美姿的訓練,在學習這個節目中出現了肢體姿態美化、肢體軟度表現力達不到節目要求,特別是在情境雜技表演中對肢體語言表演表達的把握較差的問題。我針對自身肢體所帶來的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學習與借鑒相結合的訓練。
學習“瑜伽”,解決身體軟度。特別使用“高溫瑜伽”來訓練自己,學習均衡的收縮、伸展動作,調節原來訓練體系中技能力量強但肢體較僵硬表現的問題,“高溫瑜伽”的訓練使全身肌肉與關節的彈性比較舒緩,適應“對手頂”所需要的技術——關節節奏緩慢到位的表現需要。
學習武術“太極拳”,通過學習太極拳,學著使動作在節目中輕靈圓活、松柔慢勻、開合有序、剛柔相濟;學習“太極拳理”,更體會著這中國傳統文化的高雅、音樂般的韻律、哲學的內涵、美的造型、詩的意境。
學習舞蹈“芭蕾”,解決肢體上韻律美與氣質。為了適應“對手頂”節目中動靜交織的形態變化、形形色色的物體平衡形式以及人與物、人與人的奇妙結合,表達出內心的激情,展現運動平衡中的動態美與靜態美,我努力學習舞蹈中的生命律動之一——呼吸與在舞蹈動律中表達情感。從對舞蹈的學習中我暗下決心,一定可以找到同舞蹈一樣美感的雜技韻律。為此,從古代流傳下來的雜技圖畫壁影史料中我看到,那些雜技藝術家們在表演中都是栩栩如生的“藝術”表演,而不是近現代雜技藝人們只專注技術的演雜技。
三、“內在表現力”與“肌張力”
“內在表現力”與“肌張力”的“力”,原“力”是原始人類在大自然生存的根本技能;在沒有足夠體力下,人就舉不動木和石造的工具以及武器,也背不動獵獲的大野獸。世界各民族都有大力士的神話傳說故事;盤古開天辟地依靠的就是力。力是人類體能之基本,“力”也是中國傳統雜技表演七大類之一;
我覺得,現代雜技藝術表演中,“力”不再僅僅是“負重”的雜技節目了,而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力,一種魅力,準確地說,是通過提高文化學養,對表演節目中的人物符號所進行的藝術再提高,運用思考后提煉出來的內心情感與肌肉、肢體交織后產生的表演張力,它是演員內心充實后,通過雜技技術所表現出來的張力美,如同“針尖垂露”、“碧盤滾珠”、“池面風來波瀲瀲”一般含苞欲放、呼之欲出的藝術感染力,這就是“內在表現力”,這些“內在表現力”能使簡單的技術動作變成極富魅力的韻律節奏。
如我表演的現代雜技節目“對手頂”的表演,它是從一個動態技術技巧轉移至靜態造型,又從靜態造型轉移至動態技術技巧,我與另一名演員陰動陽靜、陽動陰靜、陰陽變化,表現出變化的韻律。我們表演出來的韻律節奏,完成了這個節目的形式美。韻律是指某些物體運動的均勻的節律(它有多種指向性解釋,我這里僅指運動方面)。我們以動作間距不同、形狀相同的重復;也可以是形狀不同、間距相同的重復;還可能是別的方式的單元重復來產生這種節律美。
對于“肌張力”的表現要把握。“肌張力”簡單地說就是肌細胞相互牽引產生的力量。肌肉靜止松弛狀態下的緊張度稱為肌張力。肌張力是維持身本各種姿勢以及正常運動的基礎,并表現為多種形式。如人在靜臥休息時,身體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張力稱靜止性肌張力。軀體站立時,雖不見肌肉顯著收縮,但軀體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張力,以維持站立姿勢和身體穩定,稱為姿勢性肌張力。肌肉在運動過程中的張力,稱為運動性肌張力,是保證肌肉運動連續、平滑(無顫抖、抽搐、痙攣)的重要因素。
在表演上,“肌張力”不僅僅是肌肉的表現力,它更可以是內心外化、情感投入的表現力,是活的生命體,不是木訥、機械的表演。那么,豐富的情感投入所表現出來的“內在表現力”通過訓練有素的“肌張力”融合后,這種表現力就產生了不可言喻的力與美的藝術感染力。
那么,當“力”被蘊含在美的姿態中,蘊含在運動過程與靜止造型中,每一次“內力”都與肌張力運動律動與肌張力靜止內在的律動相依相存,互相依靠,與節目所要表現的內容、情境同呼吸、共命運,美的內蘊、內涵就不由自主的溢向形體之外;而外在的美又是通過表演者專注、內斂的神情、肌張力瞬間的激情爆發、延宕與運動來表現出外在肌張力魅力的。肢體動作、造型的高低錯落、疏密聚散,肌張力在呼吸吞吐之間游動,形成欲與還休的節奏,演員個體中的整體風格和具體運動建構,都會形成其凝固與躍動的音樂般旋律與獨具特色的節奏韻律。文化內蘊與精神力量的內外張力表現出矯健雄渾、宏偉壯闊的飛騰之勢和富有虎踞龍盤、豪放剛毅的中國文化之韻律美。肌張力層層疊迭、盤旋向上的節奏,動作技術中寶塔式尖頂、直刺藍天的造型與節奏,使表現力出現不斷升騰、通達上蒼的韻律感。這種綜合表現力表演出的作品是美的作品,是精品,而“內在表現力”與“肌張力”的融合就是作品的根、魂、情的融合。
作為雜技演員,要想在演出中熟練的掌握“內在表現力”與“肌張力”這種融合的技術技巧,就必須勤學苦練。雜技行話里有“寧練筋長三分,不練肉厚一寸”、“武藝不學不通,雜技不練不精”、“要學會,天天累;要學精,來拼命”,這是新時代雜技藝術家門所應具備的精神風貌。
(作者單位:湖南省雜技團)
責任編輯: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