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的@老榕因去年利比亞“戰地報道”走紅中國互聯網,然而近日,該微博博主被揭“從未去過利比亞”,他的那些“戰地報道”被指都是對各種信息的編輯品。滑稽的是,去年底,那位博主獲得多家媒體頒發的“年度魅力人物”獎等。此事近日引起網上輿論嘩然。
令人深思的是,那位被揭“造假”的博主一直態度強硬,拒絕正面回應是否在戰爭期間去了利比亞,一些傾向于認為他確實沒去利比亞的人,則在微博上分成了兩派。一派從新聞道德的角度譴責那位博主,另一派則為他辯護,認為他批判卡扎菲政權的出發點是對的,其他都不重要。
為了宣揚一種價值觀,為了堅守一個立場,你可以不擇手段,你在你的支持者眼里永遠是對的。圍繞“戰地報道”的爭論顯示,這種“立場決定對錯”的評判傾向在中國互聯網、甚至整個輿論場上仍有相當大的市場。對一些最簡單的對錯,中國社會并非都能達成共識。
這是危險的。這種傾向如果發展下去,會引導全社會將價值判斷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求真和求實成為價值判斷的附庸。當社會的分歧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細致時,實事求是就不再有超越派別的糾錯和校正力量,社會至少在輿論層面上就會陷入混亂。
互聯網、特別是微博的發展帶來了輿論的多元化,為中國的民主建設開辟了全新空間。與此同時,謠言此起彼伏,口號代替爭論,情緒淹沒理性,這些問題也都一股腦涌來。從理論上說,開放的輿論空間最終會產生自凈能力,但這個過程的發生并非不需要任何條件。
一個重要的條件是,互聯網上的意見領袖中要有一批人敢于打破“站隊為先”潛規則,在一些重要爭論中恪守實事求是原則,做說真話的表率。當前這樣做,對很多人來說顯然有壓力,但歷史的經驗是,假的最后站不住,能夠頂著壓力說真話的人,終將立于不敗之地。
各互聯網站應對造假者做公開的處罰,并形成機制。互聯網主管部門應督促各網站朝這個方向邁進。建議各大型網站探索成立類似“道德委員會”的機構,對一些不負責任的發言作出甄別,給予相應懲處,針對意見領袖的應公之于眾。
微博等現代交流平臺沖破了以往壟斷性信息發布格局,帶來了無限可能性。對此我們理應倍加珍惜。珍惜就意味著不濫用互聯網上的言論自由,并與出于政治或商業目的的網絡造假行為做斗爭。
由于社會對網絡言論環境的不熟悉,有些看似造假的言行未必都是惡意的,網絡輿論應鼓勵自我改正,反對對錯誤的一味堅持。比如在@老榕的問題上,我們歡迎他證明自己確實去了利比亞,也歡迎他在沒去的情況下拿出道德勇氣,公開道歉。
互聯網輿論的體量越來越大,但必須看到,傳統媒體及其從業者仍是互聯網信息的最大創作群體。傳統媒體人應對促進實現互聯網輿論的健康化做出貢獻。當前有些傳統媒體及其從業者跟著網上情緒隨波逐流,或成為網上極端情緒的制造者,這決非中國傳統媒體的職業榮耀。
個人要有道德底線,媒體要有專業操守,如此,輿論場上的“奇怪故事”就會越來越少。▲
環球時報201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