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法國特約記者 趙風英
面包在法國文化中有多重涵義,某人賺錢謀生,法國人稱他“掙自己的面包”,某物很搶手,他們說“像面包一樣熱銷”。要說法國最有名的面包不得不提法式長棍面包(簡稱“法棍”)了。《環球時報》記者在法國生活多年認識到,原汁原味的法蘭西不光是明信片上的凡爾賽宮和櫥窗里的香奈兒,更是樸實無華的法棍面包。
沒有法棍不會吃飯
法國市井百姓的一日三餐都離不開法棍,據說一個法國人每天要吃掉兩根。早餐時他們喜歡將法棍切片涂上黃油、果醬。午餐和野餐時又會在法棍中間夾上肉凍、香腸、奶酪和生菜,做成法式三明治。吃正餐時,法棍可在頭盤作為開胃小菜蘸橄欖油或肥鵝肝,也可和主菜搭配吃。最后法國人會用法棍的面包心將盤子里的殘湯剩飯擦干凈,然后道一聲“美味極了”以示滿意和感謝。記者有一次做中餐招待法國朋友,面對一桌子菜朋友卻不愿“動嘴”。倒不是飯菜不可口,沒有法棍不會吃飯才是他們無從下口的原因。見此情景,記者趕緊出門買法棍救急。吃法棍要講究新鮮,不少人為買到剛出爐的法棍寧愿去面包店排長隊,甚至還沒到家就當街啃起來。公園里、地鐵上隨處可見把法棍當作點心或正餐吃的法國人。當記者問法國人當街啃法棍是否有顛覆法式浪漫的嫌疑之時,他們卻反問:“法國人若離開法棍還能叫法國人嗎?”
事實上,除了當街啃法棍,法國人去商場購物會帶著法棍,去總統大選投票也帶著法棍,甚至去看球賽,球迷也會帶上法棍為球隊鼓舞士氣,法棍已經成了法蘭西精神的一種象征。對歐洲人而言,沒有什么比一位頭戴貝雷帽、手拿法棍的法國男人更能體現法國味道了(如圖)。著名黑白照片《小巴黎人》中緊抱著法棍在大街上幸福飛奔的小男孩,成就了世人心中永遠的巴黎印象。而法國第一夫人布呂尼銀幕處女秀《午夜巴黎》的一張劇照上,第一夫人手里拿的不是最新的時尚手袋,而是一根新鮮出爐的法棍面包。
立法規范制作標準
關于法棍的來歷,如今流傳著兩個版本,有人說拿破侖在執政期間,為方便士兵攜帶口糧,下令面包師制作出法棍替代原先的圓面包裝在軍褲里。可是考證當年軍隊制服之后,有專家指出,在褲子里放法棍顯然影響行進,此外經過摩擦,混合著汗臭的面包能否食用都成問題。也有說法稱在1920年前后,一種從維也納傳入的橄欖形長面包在巴黎地區得到追捧。當時的巴黎政府禁止面包師在凌晨4點之前開工,由于這種長面包需要的發酵和烘焙時間比其他面包都短,越來越多的面包店開始制作這種面包,并迅速在各地流行起來,成為日后銷量最大的法棍面包。
為穩定民生,1987年前的傳統法棍價格由政府統一制定。這導致一些投機商從外形、原料上做手腳,制出加入牛奶、雞蛋等的“偽法棍”和“花式法棍”哄抬價格。為此法國前總理巴拉迪爾專門提出法案重申法棍的制作標準。2002年至今,一支法棍從原先的1法郎猛漲到1歐元,價格翻了近七倍。法棍價格的攀升反映了經濟停滯、農產品價格飆升的現狀,被稱為反映法國民生的“晴雨表”。
時尚圈刮起法棍旋風
法棍如今的影響力可用“墻內開花墻外香”來形容。韓國西點連鎖店“巴黎貝甜”憑法棍起家,在世界獲得成功的現象令法國人汗顏。
小小法棍還“涉足”演藝界和時尚圈,并掀起了一陣“法棍旋風”。日本新銳歌手“法棍芭杜”用流行音樂結合法國文化,以法棍面包作為宣傳武器,將雙手“變”成法棍制作CD封面。在米蘭時裝周的T臺上,設計師曾讓模特頭頂法棍裝飾走秀,創意驚艷全場。意大利手袋品牌芬迪則推出了經典“芬迪法棍”手袋。這款可挾于臂內的手袋小巧精致,猶如法棍面包,被譽為“掌中甜心”,廣受女性歡迎。▲
環球時報201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