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金節
近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但在一些問題產品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同時,生產企業卻沒有多大實質損失。究其原因,一面是無良企業多年來野蠻生長模式帶來的強悍習性,另一方面則是中國消費者的軟弱和健忘。
這些年來,中國企業說了不少“社會責任”、“企業公民”的時髦話,但現實是一些食品企業即使產品出了問題,也只想通過公關運作化解危機,不去改善產品質量,反而發動更大的促銷攻勢。然而,對這種企業的產品,中國消費者依然買賬,看到促銷依然參與,發現問題也不想惹麻煩。
其實,這樣的企業在歐美市場肯定在第一次出現問題后就支撐不下去了。這當然與歐美市場嚴厲的監督、懲罰措施有關,但也與消費者群體的維權意識強大有關。
在筆者看來,對于缺乏責任心的商品生產企業而言,最具震懾力的威脅來自于消費者,尤其是當消費者和執法機構結盟,非法企業就會極大限度地畏懼“粗制濫造”。然而,現實是即使自身利益受到問題食品侵害,中國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仍然相對薄弱,甚至對自己是否受害都難以確認,再加上訴訟舉證困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消費者很容易迫于無奈,不想惹事而“集體健忘”,而無良企業涉險過關,膽子只會更大,行為會更無所顧忌。
如何讓中國消費者強大起來,國際經驗值得借鑒——上世紀70年代初,為了專門進行消費者教育,日本政府就設立了“國民生活中心”,向政府和消費者提供與國民生活有關的信息和調查結論。美國更是從1994年起將每年9月定為“國家食品安全教育月”,由政府和民間團體開展各種培訓,宣傳與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的知識。此外,非政府性質的消費者組織也可以在食品安全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與食品安全相關的官方組織和協會發展嚴重滯后,為維護食品安全而設立的民間組織亦幾乎為零。這也是普通市民往往無力舉證,或者懶得“惹麻煩事”的關鍵原因。沒有相關組織提供持續火力,普通市民對食品安全的監督效果只能大打折扣。
過去三年,我們一直提倡建立強大的內需市場,但這個市場不僅需要強大的企業,也需要強大的消費者群體——他們既要荷包充盈,也應腦力充沛。讓劣質企業無處遁形,避免劣質企業驅逐有良知的企業,關鍵在于中國消費者是軟弱還是變得強大。▲(作者是中國人保資產管理公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