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明

在美國《華爾街日報》的網站上,輸入“Huawei(華為)”一詞進行搜索,從2010年1月15日到2012年1月18日(《華爾街日報》網站能搜索的最長時限是兩年)共有337條結果,幾乎都是關于華為在海外擴張的新聞。從搜索結果可以看到,華為海外擴張覆蓋了五大洲,既有印度、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等不發達國家,也有美國、德國、英國等傳統經濟強國。
這家全球極負聲望的美國財經媒體,給了華為這家中國企業前所未有的重點關注。
用時下最流行的一句話來說就是,“美國人是有多愛華為?”其實不然。從2008年開始,華為在美國先后進行了4次收購,出價最高,但均以失敗告終。
于是,華為吸取了教訓,不再在美國市場上談“收購”,甚至在去年年底宣稱“計劃縮減”被美國視為“眼中釘”的伊朗業務。也許正因如此,當華為低價智能手機在美國市場上熱銷時,《華爾街日報》給了其久違的正面評價:“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美國低收入家庭迅速用上了智能手機,同時也讓這個美國階層實現了手機上網。”
美國圣地亞哥一家廉價手機服務供應商的銷售人員諾瑪·梅嘉在去年10月一個生意清淡的晚上抱怨說,手機運營商Cricket Wireless開在街對面的營業廳門庭若市,把她的客戶全搶走了。那個營業廳的亮點,就是在出售一款新型的低價智能手機,這款低價手機是中國電信設備生產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制造的。
的確,如果沒有一部能查郵件、發微博、上網甚至消費的智能手機,似乎有落伍之嫌。以蘋果iPhone為行業領航的智能手機,是目前移動通信業的發展趨勢。但蘋果等品牌價格不菲,而近3年來的金融動蕩讓很多西方消費者將目光轉向中國品牌華為。
隨著電信運營商把目光投向美國電信業最后幾個增長來源之一——讓低收入消費者使用智能手機,華為眼疾手快地“奉上”了一些最便宜的手機。
看上去華為手機在美國市場的業績蒸蒸日上,但這個品牌在美國消費者那里幾乎沒有任何認知度,“Huawei”一詞似乎沒有幾個西方人能念得出來。在《華爾街日報》的采訪中,一些顧客甚至將“Huawei”誤說成“Hawaii(夏威夷)”、“Maui(毛伊:夏威夷的一個島嶼)”。
有趣的是,這和上世紀60年代日本三菱公司(M itsubishi)剛剛進入美國市場時候的情形,幾乎一模一樣。不過Mitsubishi今天已是全球家喻戶曉的品牌,所有人都能準確地叫出這個繞口的日本名字。
兩萬元人民幣起家,成立于1988年的華為,如今已是世界第二大通訊設備制造商,也是為數不多的中國“世界品牌”。華為的國際化道路采取了“農村包圍城市”戰略。首先,華為在國內生產總值較低的東南亞及拉美國家建立銷售網絡。在這些欠發達市場占領先機后,它又逐漸向較富裕的中東國家展開攻勢。最終,華為將目標鎖定在發達國家,并在這些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分得一杯羹。
在品牌國際化的道路上,華為成了多家跨國企業的設備供應商,比如IBM、英特爾、微軟、摩托羅拉等都和華為有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這些行業巨擘也給華為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借鑒機會,使華為的運營管理更國際化。不僅如此,華為也不惜花重金聘請知名管理咨詢公司,來協助其制定長期策略。
科技創新和價格優勢,也許是華為在短時間內成為通訊設備及方案領域強手的最主要原因。在公司設立之初,華為的研發投入只占到銷售額的很小份額。但如果想和諸如諾基亞、摩托羅拉之類的大企業競爭,就必須在不降低產品性能的同時,提供價格優勢。目前,華為和主要競爭對手的銷售額,及研發投入的差距正在縮小。
在研發方面,華為還有一個高招就是“反向創新”,將為發展中國家設計的科技創新介紹到發達國家來。在給發展中國家設計通訊基礎設施建設時,成本控制非常重要。因此,給發展中國家的方案效率往往更具優勢。
不難想象,當華為成為一家能用低價提供世界一流設備和服務的公司時,發達國家在這個領域的霸主地位就會受到嚴重威脅。這些威脅不僅在于華為的技術和價格競爭,還在于誰能來占領未開墾市場的先機。很顯然華為在新興市場的優勢無可比擬。

但是,作為高科技產業的通訊業,通常也具有較高的隱形貿易壁壘。比如美國就以“保護數據安全和國家安全”為由,為難華為在美國的市場化進程。盡管華為在世界范圍的光纖領域具有24%的市場占有率,在北美它只取得0.9%。
2008年,華為也因“數據安全”被迫放棄用22億美元競標收購一家美國高科技企業3Com。而美國和伊朗之間的危機,也給華為的北美業務蒙上陰影,因為美國指責華為向伊朗提供通訊技術。美國商務部取消了華為為美國警察、消防以及醫療部門提供急救無線網絡技術的資格。但實際上,很多西方公司如諾基亞和西門子在伊朗的業務也都非常活躍。
另一方面,華為及很多其他中國企業也都因為在國際市場經驗不足,屢吃官司。這也顯示出中國企業經營管理的一些問題。中國企業的管理模式與管理經驗,和上個世紀相比,都具有了歷史性飛躍;但和西方國家相比,我國法律基礎還是相當不健全。因此從中國走出的企業,法律意識還比較淡薄。有的公司缺乏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意識,也有的公司用中國的“常規”來接軌世界,反而頻遭起訴。
比如最近華為英國分公司的一名英籍員工,就因種族歧視理由起訴了華為,原因是華為在英國雇傭的中國籍員工太多,而英國法律不允許企業因為種族、膚色、性別和年齡等原因,對任何一個員工產生偏好。這也顯示出我國企業在國際化時,對當地尤其是對發達國家法律體系理解的缺失。
英國霍金路偉律師事務所稱,中國企業在法律服務方面的投入極少,約是美國公司的2%。因此當中國公司來到法律制度較健全的西方國家時,常常會因為各種緣由被起訴,而這些被起訴的理由,在中國根本不存在。
在21世紀,幾乎所有中國制造企業都希望走向“中國創造”。創造和制造僅一字之差,給企業、員工、經濟及環境帶來的影響卻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