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馬林
(大連民族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遼寧大連 116605)
中國牧區可持續發展:模型推演、路徑選擇與對策建議
王亮,馬林
(大連民族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遼寧大連 116605)
“十二五”時期是中國牧區可持續發展的機遇期,在生態優先的理念下,推導了中國牧區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模型,指出“以草為本、草業先行”、發展現代畜牧業、推進農牧結合是牧區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并從加快發展現代生態畜牧業、鞏固和加強草原保護力度、轉移牧區富余勞動力和積極發展草產業等六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牧區可持續發展;生態優先;路徑選擇
中國是世界草原面積最大國家之一,擁有天然草原4億公頃,占全部國土面積的41.7%,牧區遍布13個省(區),有268個牧區半牧區縣(旗、市),牧區面積占全國國土面積的40%以上。草原牧區作為一個具有特定生態意義的地理單元,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2011年,國務院專門下發《關于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1〕17號),在全國牧區工作會議上,確立了生態優先的牧區工作指導方針,系統部署了促進草原保護、惠及牧區民生的政策措施和工作目標。
需要指出的是,受自然、歷史、地理以及人為等因素影響,當前中國草原的發展與牧民的生計依然面臨著不少困難,相對落后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牧區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特別是2008年以來,以西藏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為代表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安全穩定問題備受關注。通過政治化和宗教化形式表現的民族沖突事件再次暴露了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深層次矛盾,這主要由于經濟、社會、生態、民族等多元系統失衡,進而引致的牧區不可持續發展問題所導致的結果[1]。
當前中國牧區的發展正面臨著三難境地:其一,畜牧業發展賴以依存的草原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極端惡劣天氣所引發的自然災害日益頻繁,畜牧業發展的系統性風險日益增強;其二,由于照搬農業的承包制度,違背了牧業自身特有的發展規律,以“畜草雙承包”為核心的畜牧業主體發展模式舉步維艱;其三,國家出臺的多項促進民族地區發展的優惠政策在內蒙古牧區并未出現預想的疊加效應。
在剛性的生產壞境不斷惡化、柔性的發展模式持續受阻及政策刺激效果若隱若現的三重夾擊下,中國牧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陷入僵局。如何快速創新牧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成功扭轉當前牧區發展的三難局面,逐步實現牧區發展與非牧區工業化文明的有序對接是當前牧區建設進程中必須面對并應著力解決的現實難題[2]。
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的一種基本需要和追求目標。它要求人類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協調好與自然的關系。與一般的可持續發展理論相比,牧區可持續發展具有其特有的本質與內涵。構建可持續發展理論模型關鍵在于分清牧民、草原和牧業在牧區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牧民在牧區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具有關鍵作用。牧區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的集中分布區。目前,全國268個牧區半牧區縣分布有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維吾爾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少數民族人口1427多萬人,占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13.4%。長期以來,牧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思維方式,牧區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要從民族文化和思維模式進行轉變[3-5]。
草原在牧區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具有決定性作用。草原在涵養水源、防風固沙、調節氣候以及維護生態多樣性等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與耕地、森林和海洋等自然資源一樣,草原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從宏觀層面來講,草原生態直接關系到中國生態安全的全局,關系到當前中國和諧社會建設的成效;從微觀視角來看,草原是牧民生產生活的最基本生產要素,草原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和發展直接決定了牧區是否可持續發展。
牧業是指通過人工飼養與繁殖,使其將牧草和飼料等植物能轉變為動物能,進而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絨、皮張、蠶絲和藥材等畜產品,牧業表現為牧民對草原的利用與生產過程,是牧區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牧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與牧業相關的生產方式、經營模式、產業結構和制度設計的可持續性對牧區產業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由此可見,中國牧區特有的民族文化、生態系統和產業鏈條共同決定了其可持續發展過程的復雜性。牧區的可持續發展應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從牧區的多元文化背景和本土經驗出發,并遵循“生態、民族、經濟、社會”四系統相協調和“牧區、牧民、牧業”三方面可持續的基本原則,才能得以實現。

圖1 牧區可持續發展關系圖
“十二五”是中國牧區發展的黃金時期,各個牧區應結合自己的實際特點,因地制宜地選擇科學合理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牧草不僅是畜牧業賴以發展的基礎,更是破解中國牧區可持續發展難題的第一要素。相關研究表明:國際上畜牧業中有60%~80%的產值是通過牧草轉化而來的。同時草原特有的生態系統公益性也為牧區人民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生存資源稟賦,其在維持生態平衡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這也是草業優先發展的理論依據。目前中國牧區草原生態環境呈現總體惡化的趨勢,要想解決牧區草畜矛盾,實現草原生態環境優化、畜牧業發展可持續化、牧民增收常態化,就必須以發展草業為依托、不斷延伸以“草”為核心的產業鏈、增加草產業附加值,唯有這樣才能實現牧區的可持續發展。
畜牧業水平是衡量牧區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中國牧區的畜牧業發展正處在轉型的關鍵時期。現代畜牧業是指在傳統畜牧業基礎之上,立足當前先進的畜牧獸醫科學技術,基礎設施完善、營銷體系健全、管理方法科學、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高效產業。發展現代畜牧業是中國牧區畜牧業的未來之路。與傳統畜牧業相比,現代畜牧業具有規模化、集約化和科技化等特點。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能夠提高牧區的勞動生產率和畜牧產品的質量,較好地促進牧區可持續發展。
農牧結合是中國牧區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特別是在適宜的半農半牧地區,應在合理安排糧食生產的情況下,以地養畜、以牧養農、農牧聯動、草畜結合以促進農牧業的共同協調發展。農牧結合既能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畜牧業,又能保護草原生態平衡和保證畜牧業資源的永續利用,真正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走農牧結合發展之路是實現中國牧區可持續發展的理想模式之一。
發展現代生態畜牧業是牧區畜牧業轉變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的關鍵紐帶,是小牧戶與大市場對接的有效形式,是自然放牧與舍飼養殖結合的必然途徑。
(1)加快組建現代生態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并逐步提高牧民組織合作化程度。通過采取股份制、聯戶制、代牧制以及小牧場式的大戶經營等多種符合當地實際的合作模式,優化重組牲畜、草場、畜棚等畜牧業資源,創新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發展的現代生態畜牧業發展新機制。加快培育相關后續產業,制定有關優惠政策,發揮生態移民后續產業發展基金和貧困群眾發展基金的作用,組織和引導牧區牧民群眾大力發展蟲草經濟、勞務經濟及旅游文化經濟等多種形式,提高牧民自身收入水平。
(2)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升現代生態畜牧業的科技水平,提高牧區農牧業科技創新和綜合生產能力。大力應用和推廣以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畜疫防治、良種繁育、飼草料綜合利用和畜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的實用科學技術,加速實用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大蓄畜品種選育和推廣力度,同時積極探索適宜的組群放牧形式,提高畜群產出率。
(3)加快畜牧業產業化發展進程,努力實現現代生態畜牧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經營。進一步加大對農牧業龍頭企業資源整合力度,采取兼并重組等資本運作方式,做大做強一批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切實增強對其他企業的輻射和帶動能力。穩步推進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綜合利用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的生產模式,示范、引導和帶動牧戶提升生產能力。鼓勵和支持新市場的開拓和營銷,可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招商引資活動,廣泛吸收社會資本從事畜產品開發[6]。
一方面,國家應盡快推進草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工作。從根本上解決超載過牧難題,實現人草畜平衡。解決的途徑是控制和減少在天然草原上放牧的牲畜數量,嚴格執行禁牧、休牧、輪牧、加快出欄速度等措施。同時,要增加飼草料的供給和人工草場的建設。在草原生態極端惡化,甚至喪失了生產生活條件的地區,可采取轉移牧區人口,進行生態移民。另一方面,適當延長和放寬國家現行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工程項目的實施期限,進一步加大對退牧還草等草原保護建設工程的投入力度,采取綜合措施,促進草原牧區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隨著退牧還草工程的深入實施,中國牧區草原項目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但面臨一些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工程項目已經到期或即將到期,如果突然補償中斷,勢必會造成草原退化、沙化現象出現反彈。還有就是,除退牧還草工程外,國家專項用于草原保護建設項目的投入和實施范圍比較有限,無論是其投資規模、投資內容還是投資布局都與草原保護建設實際需求相差甚遠。所以,已經取得成果的項目還應該繼續鞏固,繼續加大退牧還草工程實施力度,完善工程建設內容和擴大工程實施范圍。
解決草原退化和牧區畜牧業效益低下的關鍵在于轉移農村牧區人口和轉變傳統的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國家應加大對牧區過剩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建設的扶持力度,切實減輕牧區人口壓力。中國草原牧區主要集中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這些區域自然條件較差、信息相對閉塞、經濟結構單一、生產模式落后、社會發展緩慢,加上部分牧民文化素質較低、思想觀念陳舊、創業能力和就業技能嚴重缺失。這種形式下,應該加大對牧區牧民勞動技能的培訓,積極引導部分牧民發展民族手工業、高品質畜產品加工業、牧區民俗旅游業、運輸業等二三產業,真正拓寬牧民的就業和增收渠道,真正實現牧區人口的永久轉移,以實現經濟發展和牧區草原生態保護相得益彰、相互促進。
草產業對于中國來說是一項新興產業。世界農業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草產業不僅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態和社會效益,現在草產業已經是各國農牧業經濟發展的重要選擇,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方向。為此,中國有條件的牧區應積極推進草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逐步形成種草—養畜—草(畜)加工一整套產業鏈。應發揮政府的導向作用,培育草業和畜牧業專業合作組織及一批地方龍頭企業,在不斷增加牧民收入的同時,促進牧區可持續發展。
不可否認的是“畜草雙承包”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但是這種將農耕文化和農區的制度安排引入牧區后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以及“一刀切”式的政策后果也值得反思。要適時、適度對“畜草雙承包”制度進行調整和創新。一方面,尊重自然和牧民文化傳統的可持續性安排,支持有條件的游牧生產形式,緩解草原生態壓力;另一方面,以社區為基礎,以合作為內容,以協會為載體,把牧民“在組織”起來,大力發展非競爭性的合作畜牧業,以改良畜群,降低成本,實現牧區可持續發展。
長期以來,國家對牧區的發展給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2011年《關于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頒布及全國牧區工作會議的召開,預示著牧區經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政策機遇。政策制定者要充分調研牧區發展實際,因地制宜的制定各項優惠政策,加強政策制定的針對性。政策執行者要注重把政策實施與牧區的發展具體情況有效的結合起來,注重畜牧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增強政策執行的靈活性。政策受益者要把這些優惠政策完全用于生產生活實際,切不可急功近利。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制定好、執行好和利用好牧區政策、最大限度的激活牧區政策的作用效果。
[1]周俊.“以草為本、草業優先”——川西北牧區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J].農村經濟,2011(05):113-115.
[2]康俊霞.草原生態恢復與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05):333.
[3]付桂軍.內蒙古半農半牧區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及特征分析[J].陰山學刊,2009(02):96-101.
[4]楊光梅.草原牧區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路徑[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03):444-447.
[5]王歐.退牧還草地區生態補償機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04):33-38.
[6]馬林.民族地區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路[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6(04):6-1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astoral Areas in China:Model Derivation,Path Choosing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WANG Liang,MA Li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The Twelfth Five Year Plan”is a golden period for China to sol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s.This article derives a theoretical model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astoral areas,and points out that“putting grass industry first”,developing modern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and promoting the combin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husbandry industry are paths for China’s pastoral areas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ideology of“ecology first”.Finally,six policy implications including“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grassland,transferring extra labor of pastoral areas,and positively developing grass industry”are put forwar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astoral area:ecology first:path choosing
F205
A
1009-315X(2012)04-0329-04
2012-03-01;最后
2012-04-17
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重點項目(10AMZ006);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青年項目(09CMZ02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DC1005020 1)
王亮(1980-),男,吉林省吉林市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研究。
(責任編輯 董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