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偉強,師穎新
(大連民族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遼寧大連 116605)
內蒙古牧區可持續發展預警系統研究
艾偉強,師穎新
(大連民族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遼寧大連 116605)
內蒙古牧區可持續發展受到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建立一套科學可行的預警系統是確保內蒙古牧區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在闡釋構建可持續發展預警系統重要意義的基礎上,通過綜合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指標獨立性分析法,對影響內蒙古牧區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進行篩選,確定其可持續發展預警指標體系,分析體系的特點與構成,運用層次分析法對預警指標體系賦權,建立預警評價模型。
內蒙古牧區;可持續發展;預警指標;預警模型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牧區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維護生態安全方面的戰略地位越來越重要,牧區問題已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內蒙古牧區地跨西北、華北和東北,當前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制約了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因此,內蒙古牧區亟需施行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僅涉及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環境保護,還關系到該地區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能否實現整體和諧、全面發展的戰略問題。
構建內蒙古牧區的可持續發展監測預警系統,是實現內蒙古牧區可持續發展的前提,綜合考慮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通過該系統的使用,可以將內蒙古牧區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反映出來,以便及時、準確地提出防范措施,為其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體系。
內蒙古牧區可持續發展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其預警指標體系也將是龐大而復雜的有機體。王雄[1]將資源、環境、經濟復合系統可持續發展預警指標體系的設置原則總結為系統性與層次性、可測量性與可比性等七方面;郭志濤等[2]針對小城鎮的可持續發展,將預警指標體系的設置原則概括為實用性、規范性等四個方面。根據已有研究,并結合內蒙古牧區可持續發展的特點,可以提煉出本研究在預警指標體系設置過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1)系統性原則。該指標體系要求能夠全方位、綜合地反映內蒙古牧區可持續發展狀況,由多個子系統構成。因此,必須對它們的層次結構和相互作用進行全面綜合的分析,既不以偏概全,又要突出重點。要選擇能體現各方面發展情況的指標,并將其有機地聯系起來。
(2)動態與靜態相結合原則。內蒙古牧區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其評價體系既要對內蒙古牧區當前的可持續發展情況進行評價,又要對內蒙古牧區可持續發展的潛力或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做出評價,以反映未來發展趨勢。因此,該體系的評價指標既包括反映現狀的靜態指標,也包括體現未來發展趨勢的動態指標。
(3)現實性和可操作性原則。現實性指該體系指標的選擇應從實際出發,盡量采取概念清晰、易于采集到數據的指標,在滿足評價要求的前提下多采取現實中統計較為全面的指標,或者是可以通過轉化換算得到的指標。可操作性指評價則是指標體系應該易于操作,具有實踐價值,同時要避免采用過于抽象、模糊的指標,以便于在現實中的應用和推廣。
綜合分析已有關于可持續發展預警系統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進行該問題研究所面臨的最大難處在于如何選取一套能夠全面反映可持續發展狀況的指標體系。為了實現不繁雜,又不失偏頗,本文按照指標體系的設置原則,制定了三個層次的內蒙古牧區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3]:
(1)目標層:內蒙古牧區可持續發展預警;
(2)支持系統層:經濟支持系統、社會支持系統和資源環境支持系統;
(3)指標層:內蒙古牧區可持續發展預警系統的基本單元,由一系列指標來反映支持系統的功能,通常由定量和定性兩方面指標構成,具體為:
1)經濟支持系統(15項指標)。從內蒙古牧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分別從經濟增長、結構、效益三個方面建立了反映內蒙古牧區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
2)社會支持系統(13項指標)。從內蒙古牧區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分別從人口就業、科技教育、公共服務三個方面建立了反映內蒙古牧區社會發展的指標體系。
3)資源環境支持系統(9項指標)。從內蒙古牧區資源環境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分別從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兩個方面建立了反映內蒙古牧區資源環境狀況的指標體系。
上述預警指標體系的框架包括了能夠反映內蒙古牧區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發展狀況的多項指標,其中某些指標與分析目的不相關,參考相關研究成果[4-5],本文采取一定的技術方法進行指標篩選:
(1)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指標主成分分析。為了滿足指標體系的完備性與針對性,一般指標體系選取了37項指標因子,但評價時,需要用較少的指標來較全面地反映內蒙古牧區可持續發展監測預警水平,為此需要選擇那些和較多指標有相關關系的指標作為評價指標,即主成分指標。
基于理論分析需要,結合內蒙古牧區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實際,本文采用數理分析和主觀判斷相結合的方法來選擇主成分指標。即得到指標具體數據后,首先計算各支持子系統內各指標間的相關系數,并構建相關系數矩陣;然后,將相關置信度有一半以上大于0.95的指標選出,篩掉的是獨立指標,它們與獨立性分析得到的指標共同構成評價指標;最后,分別計算這些指標的平均相關系數且求其平均值,選出相關系數有一半大于該值的指標,將這些指標單列表,征得專家同意后給出主成分評價指標。
(2)指標獨立性分析。評價指標需具有以點帶面的效果,因此必須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彼此重疊最小,相關性也最小,本文以相關系數小于0.9作為候選指標獨立性標準,將相關系數大于0.9的指標合并,結合專家意見進行分析,最終得出獨立性較強的,具有代表性的評價指標。
經過上述兩種方法分析處理后,確立了內蒙古牧區可持續發展預警指標體系,包括基本指標26項,見表1。

表1 內蒙古牧區可持續發展預警指標體系表
由于上述各項指標在內蒙古牧區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性不同,在利用上述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進行預警分析之前,需要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參考此類科研分析中常用的做法[6],本文選取層次分析法進行處理,確定各層(A—R—P)各項指標(—)的權重并加以排序分析,具體方法與步驟如下:
(1)請專家構造各層次判斷矩陣。針對目標層、支持層和指標層分別請多位專家定量賦值構造判斷矩陣,賦值方式為對同一層次指標進行兩兩比較,其結果以L.Saaty的1~9標度法表示,見表2。如指標P1與P2比較,當P1相對于P2稍重要時賦3,明顯重要時賦5,同等重要時賦1。由此可以構造出P層對R層的判斷矩陣以及R層對A層的判斷矩陣。

表2 1~9標度的含義表
(2)各判斷矩陣權重的計算。利用上述判斷矩陣的權數w1,用幾何平均法計算權重,進行相應元素單排序;再計算λmax—Pi的最大特征值。數學模型為:
(3)一致性檢驗和層次單排序。定義一致性指數CI=λmax-n/(n-1),進行矩陣一致性檢驗。當CI=0時,λmax=n,判斷矩陣滿足完全一致性,CI愈大,矩陣一致性愈差。利用上述矩陣結果計算各矩陣CI值,結果CI均小于0.1,表明判斷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
(4)評價模型(體系)總排序。利用層次單排序結果再次計算各層次的組合權重值,對于高層下的第二層,其層次單排序即為總排序,它仍是一個正規化向量。
假設R層所有因素R1,R2,R3的組合權重值分別為r1,r2,r3,與其對應的P層權重值分別為P1j,P2j,…,P26j,j=1,2,3,由此可按r,p值進行R層(支持層)針對P層(指標層)而言的組合權重值。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到:

內蒙古牧區可持續發展預警是單目標的,對于特定的支持系統來講,預警指標的主要因子是不同的,本文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中R層(支持層)和A層(目標層)的評價模型如下:

其中,W為各項指標的權重值,R為變化量指標,R=(R評價年-R基準年)/R基準年
依據上述數學模型,利用各支持系統監測的具體指標數值,就可以隨時對內蒙古牧區可持續發展趨勢作出預警報告。
雖然預警理論在生態環境研究中已經有所應用,但牧區可持續發展預警仍舊是一個全新的命題,內蒙古牧區可持續發展預警系統的建立對于實現內蒙古牧區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和諧發展具有關鍵性作用。本文所建立的監測預警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僅是對內蒙古牧區可持續發展預警系統的初步研究,由于監測預警對象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系統,隨著內蒙古牧區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的逐步改善,其可持續發展預警系統也應該不斷地調整,以適應內蒙古牧區特征的新變化,因此,無論是在理論體系方面,還是在應用方法方面都有待于作進一步深入和系統的研究。
[1]王雄.赤峰市森林資源—環境—經濟復合系統可持續發展動態評價及預警[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2007:43-55.
[2]郭志濤,師旭超.小城鎮可持續發展預警系統研究[J].基建優化,2006(2):52-54.
[3]王曉鵬,增永年.基于多元統計和AHP的青藏高原牧區可持續發展評價模型與應用[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5(6):139-145.
[4]單慧.企業可持續發展預警系統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7:12-18.
[5]朱曄,葉民強.區域可持續發展預警系統研究[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32-38.
[6]馬林,左峰.內蒙古生態屏障工程論[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279-323.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astoral Areas in Inner Mongolia
AI Wei-qiang,SHI Ying-xi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astoral areas in Inner Mongolia is affected by such factors as economy,society,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It is important to establish a set of early warning system scientifically and practically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astoral areas in Inner Mongolia.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arly warning system concer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astoral areas in Inner Mongolia,screens the indicator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se areas through the method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index independence analysis,so as to determine the early warning indicator system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astoral areas in Inner Mongolia,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indicator system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ner Mongolia,and weighs the early warning indicator system and constructs the early warning model b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astoral areas in Inner Mongolia;sustainable development;early warning indicators;early warning models
F205
A
1009-315X(2012)04-0338-04
2012-02-28;最后
2012-05-07
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重點項目(10AMZ006);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青年項目(09CMZ02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DC10050201)
艾偉強(1982-),男,遼寧北票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國民經濟核算、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研究。
(責任編輯 董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