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怡慧
(湖北工程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湖北 孝感432000)
愈加繁榮的經濟,推動的不僅是物質的豐裕,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加強,人們向往更加精致、便捷的生活。產品作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是人機操作的對象,在使用過程中傳達著設計的靈魂。優秀的產品具有良好的功能性、易于操作、完善的安全體系,合理的人機工學。當然,近些年來產品設計的重心開始向情感體驗的方向轉移,開始從人與產品的交互設計中挖掘情感共鳴。情感體驗的感受來源于產品與人的交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體驗的結果與行為有關,并通過它們二者表達出來。因此,將意識行為引入到交互設計的研究中,希望通過對意識行為的研究,為產品設計尋求新的方法。
交互即是彼此,雙方面的互動,交互設計致力于研究目標用戶和他們的期望,了解用戶在同產品交互使用時彼此的行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為特點,對它們進行增強和擴展。交互設計的目的是使產品實現“功能性目標”和“用戶的情感體驗目標”。在交互設計中,產品與人之間的互動是認識的主體,這種認識伴隨著產品使用過程的不斷摩擦、碰撞并且愈加深化。心理學家認為:人與外部世界之間是靠信息傳輸和行為體驗進行“溝通”的[1],信息來源于產品,是產品的釋義,行為是人與產品互動的操作結果。明確而清晰的信息內容能夠指導使用對象準確地進行操作。
交互設計的產生將人與產品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產品的易用性、安全性、智能性都可以通過人的體驗行為反映出來。以下,筆者將對此做具體分析,研究其指導價值。
“人”是一個復雜的集合體——有思想,具有記憶、學習、歸納、體驗的能力,他就像一本書,是各種情感和能力的綜合。心理和行為構筑了人類的表里兩方面,人的情感是內隱意識的表現,其外顯的表達就是行為,行為受意識的控制和支配。例如:當某人見到一盆非常嬌艷美麗的花卉,她一定會靠近它欣賞它,甚至俯身聞一聞,而當這盆花枯萎時,人們一定沒有再親近它的欲望(見圖1)。這幾步距離其實反映的是人的意識、心理活動,親近代表了人對它的喜愛,忍不住靠近,而遠離是意識控制后的反映。因此,主體內在受意識支配,通過“行為”傳達出來,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之間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系。
任何具體的行為都是可見的,外顯的。根據其控制力的強弱來區分,我們把行為分為意識行為和下意識行為。[1]

圖1 人們在面對花卉時的意識情感反映出的行為
1.意識行為——思維的集中表現。人類的行為多種多樣,受到主體主觀的控制,受道德、思維、倫理的約束。如遵守交通規則,不隨地吐痰,都屬于有意識行為的范疇。有意識行為受思維約束,因此,它外在表達較慢,需在頭腦中反復斟酌,認真考慮各種可能性,比較不同的選擇,進而才從行為上表現出來。[1]意識行為多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領域出現,是受思維主導下的行為表現,如醫生做手術、司機開車等。思維對意識行為具有決定性、控制性、主導性。
2.下意識行為。人類行為多種多樣,有些行為受意識支配,但更多的行為是自己無法察覺、意識不到的,我們稱之為下意識行為。諾曼指出:多數人類行為是潛意識的,是意識無法察覺到的。下意識行為是普遍存在的一種意識行為,是人在長期生活中將感情、經驗、意識不斷積累和歸納的結果,它總是在過去的經驗中尋找與目前情況最接近的模式,不斷地進行匹配,形成新的經驗。[1]下意識行為是生活中的主體行為,占據了人類行為90%以上[2],它來源于生活,融于生活,成為人類的一種習慣。因此,下意識行為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反應,它無需做出任何努力,是自動進行的,將人類情感需求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3.意識行為和下意識行為相互借鑒參與產品設計。意識行為和下意識行為是交替出現的,這兩種行為模式在人類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正是由于它們,人類才會有創造性的發現和認識上的飛躍,但二者自身也有其缺陷和弊端。意識行為有其規范性、控制性,但缺少普遍性,下意識行為恰好相反,具有其普遍性,但缺少控制性,因此,應當將二者相互借鑒,在下意識行為中加入意識行為中思維的主導力,使某些下意識行為在意識行為思維的控制下,變得規范起來,以改掉生活中的某些“小毛病,小動作”。
生活中有很多人有這樣的習慣,思考或解題時喜歡不斷地咬筆或將筆桿放在嘴巴里吮吸,情至深處,竟然將筆芯的這頭反轉過來,以致“滿口墨水”。這種行為在生活中普遍性極高,這樣一個下意識的行為可能會讓他們更容易沉靜下來。而大多數人都不自覺地被各種各樣的下意識行為支配著,人們在咬筆的時候也許并沒有意識到“咬這個行為”或“咬的是什么”,只是因為這是一種最習慣的行為支配動作,我們稱之為“習慣”。但習慣畢竟有好壞之分,如若這是一種壞習慣,就一定要用正確的行為來規范它。日本設計師YutaWatanabe設計了一套筆,這套“吃過了”筆系列通過筆端的各種“已經被吃掉的”象征符號試圖作用于“吃筆者”的潛意識,如圖2。面對這些“已經被吃過的筆”,在把它放進口中之前的那一刻能想到些什么,從潛意識狀態下跳出來,試圖能改變人的這種習慣。它是情感的碰撞,是將意識滲入到無意識中——意識到下意識這件事。他旨在通過鉛筆上的形態予以心理暗示,使人的主觀意識有所改變,以致通過意識行為約束自己改掉這些“壞毛病”。生活中下意識的例子還真不少,喝完的空牛奶盒隨意放在路邊的圍欄上,試想一下,圍欄成了暫時的置物桌,亦或是“垃圾箱”,或許喝完這盒牛奶的人或許在離開時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亂扔垃圾的行為。究其緣由,我們從圖3中可以看出欄桿柱面的大小、形狀與牛奶盒底完全契合在一起,它們之間是那么的“和諧”。設計師應該從這個下意識行為中發現設計的可調整空間。

圖2 “吃過了”筆系列
有時候,一句話,一個暗示也許會讓我們重新意識到那些早已根深蒂固的習慣。將意識行為的思維參與到產品設計中,使得下意識行為具有一定的規范性,引導人類改變生活中一部分“壞習慣”,是具有積極作用的。意識行為與下意識行為相互融合,相互交叉利用,使交互設計的情感體驗變得更加豐富、積極、規范。

圖3 擱置的牛奶盒
設計是一種計劃、規劃、設想,旨在通過設計給人類生活帶來便利、舒適。在如今紛繁多樣的產品中,什么樣的產品是用戶真正需要并且有情感共鳴的,無疑是時代討論的重點。將意識行為和下意識行為相互轉化,相互共用,取其精華,對產品設計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1] Norman Donald A.設計心理學[M].梅瓊,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 費釬,李世國.下意識行為在交互設計中的價值[J].包裝工程,200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