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極為重視在北極地區的利益,積極有效的北極戰略宣示了美國在北極之爭中的高調態度。
19世紀中葉,美國當時的國務卿威廉·西華德以720萬美元從俄羅斯手中買下阿拉斯加時,很多美國人都指責西華德愚蠢,諷刺阿拉斯加是“西華德的冰箱”。可是西華德說:“現在我把它買下來,也許多少年以后,我們的子孫因為買到這塊地,而得到好處。”西華德的遠見在一百多年后得到證實。阿拉斯加除了本身擁有豐富礦產,還讓美國擁有了染指北極油氣資源和海上戰略航道的重要跳板。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2008年的最新評價結果,北極水下擁有900億桶待發現石油和1669萬億立方英尺待發現天然氣。而有專家預測,受全球變暖影響,到2040年左右,每年北極冰川都將有一個月的解凍期,這將使北極油氣開發變得更為可行。因此,環北冰洋的美國、加拿大、俄羅斯、丹麥、挪威5個國家為了搶占資源先機,紛紛展開政治、軍事行動,爭奪北極。在北極五國中,美國的國力和技術實力都很雄厚,很有可能借此最大限度地實現其對北極的野心。
美國的歷屆政府都很重視北極地區,上個世紀80年代就建立了專門管理北極事務的組織機構,還非常重視北極科學研究。

□ 美國加強北極科考,進行地理勘察和搜集支持對北極領土要求的證據。江霞 供圖
早在1983年,里根總統就簽署并發布了美國北極政策決議案,強調在北極地區的利益直接關系到美國的國家安全、資源及能源開發、科學調查和環境保護。決議案指出“美國在北極地區有著獨特的關鍵性利益”,并規定了美國北極政策的基本要素。198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北極考察和政策法案》。根據這一法案,組建了兩個直接隸屬于總統和國會的平行機構。一個是部門間北極研究政策委員會,另一個是北極考察委員會。北極考察委員會由總統直接任命的8名各領域專家組成,主要負責向總統和國會就北極科學研究方面的事務提出意見和建議,作為美國北極戰略制定的基礎。美國政府要求北極考察委員會每個財政年度都要向總統和國會提交一份報告。
早在冷戰時期,為了防止前蘇聯通過北極地區對美國本土實施打擊,美國在從阿拉斯加到冰島的漫長北極線上都部署了遠程相控陣雷達、戰略核潛艇等,形成了強大的聯合作戰力量。
隨著世界經濟、政治形勢的發展,美國調整了北極戰略。美國北極考察委員會在提交的一份名為《2005~2008年北極考察的目標和任務》的報告中,更進一步強調了美國在北極的地位。
強化阿拉斯加的地緣政治地位,推動批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北極考察委員會從保障國家安全的角度出發,認為應賦予美國北極政策中的軍事因素以特殊意義,強化阿拉斯加的軍事地位,加強邊境安全并建立國家導彈防御體系。為了助力美國的北極之爭,在2011年5月召開第七屆北極理事會前的數周,美國派出了兩艘核潛艇在阿拉斯加州普拉德霍灣以北150英里海域巡邏。美國派出國務卿希拉里、內政部長薩拉查及其他一批政治大腕出席此次論壇。這是美國首次派出這一級別的人物出現在這樣的會議上,充分顯示了美國在北極之爭中的高調態度。
據美國專家估計,如果將美國控制的海洋和大洋中的所有島嶼計算在內,新并入的大陸架將使美國總面積迅速增加410萬平方公里,超過中國、加拿大,甚至俄羅斯,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此外,美國還有望獲得總價值為1.3萬億美元的自然資源,其中僅阿拉斯加大陸架的石油資源就價值6500億美元。這對美國政府的吸引力可想而知。但要向聯合國提出對北極領土的申請,美國必須批準其一直反對批準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此,小布什政府執政時就呼吁美國國會批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奧巴馬總統在2008年4月的國會聽證會上所作報告也稱,北極地區對于美國具有特殊重要性,美國應盡快批準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美官方人士非常希望2013年美國國會能夠批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而這將是美國向聯合國提出對北極領土要求的最后期限。
加強北極科考,聯加抗俄。
美國一向非常重視對北極的科學考察和研究,也是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國家。
2008年4月國會聽證會后,為支持北極考察委員會,美國組建了一個特別的跨部門機構——北極形勢分析及評估小組。該小組由美國國務院領導,其成員包括美國海軍部的代表、美國國內安全部海岸衛隊的代表及礦產資源管理機構的代表。2008年7月,該小組召開擴大會議,分析美國在北極科學考察和地質勘探活動的結果。會議討論了為了開展科學考察和地質勘探活動直接使用潛艇,并建造核動力破冰船的事宜。俄羅斯在北極領土之爭上已經走在各國前面,擁有7艘破冰船。而美國巡邏和保護北極水域的能力不強,目前只有3艘破冰船。為了獲得在一定程度上對抗俄羅斯的技術實力,同時也為了瓦解加拿大與俄羅斯在北極大陸架邊界劃分上所達成的共識,美國決定暫時擱置與加拿大之間的爭議,組建聯合勘察隊,對北極進行科考,以便進行地理勘察和搜集支持兩國對北極領土要求的證據。
以生態保護為名遏制他國行動。
北極是北極熊和其他一些北極生物的家園,其水資源在全球的生態平衡中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開發利用北極資源無疑將令全球原已脆弱不堪的環境雪上加霜,因此北極的生態保護是全球環保主義者最為關注的問題。但美國卻巧妙地利用這一點,將生態保護視為關注其他國家行動的主要優先方向,展開信息戰,在全球信息空間定期拋出以北極沿岸國家違反環境利用標準為題的各類報道,矛頭直指俄羅斯、加拿大、挪威和丹麥在北極的活動,從而間接遏制這些國家爭奪北極的行動。
軍事上動作頻繁。
美政府2009年1月制定的“北極地區政策”中指出,美國在北極地區享有“廣泛的、基本的國家安全利益”,必須具備在北極地區獨立行動的能力。美海岸警衛隊司令薩德·艾倫上將呼吁美國應當在北極附近建立前進行動基地,以對北極發生的各種事態作出快速反應。美著名海洋學者大衛·格洛弗撰文,呼吁美軍應當為將來在北極的行動做好準備,對美國海軍的水面艦艇裝備進行改良,使之適應北極地區嚴酷的自然環境。
此外,美國增強了在阿拉斯加的軍事力量。隨著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軍事行動日漸頻繁,美國也拉攏盟國頻頻軍演來彰顯其捍衛北極利益的決心,如“聯合勇士”、“冰點”等。美軍在靠近北極地區海域的頻繁軍演,表明圍繞北極爭端的軍事緊張形勢正在逐漸升溫。在俄羅斯的強大軍事壓力下,其他環北冰洋國家也愿意“搭車”美國的北極戰略,以遏制俄羅斯。
在北極五國之中,美國在政治經濟上對加拿大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可供運用的經濟杠桿很多。因此,面對實力強大且咄咄逼人的俄羅斯,美國繼續選擇聯加抗俄為其未來北極之爭中的主要戰略可能性很大。但加拿大總理每年的宣示北極主權之旅也表明了加拿大對北極領土爭奪的決心,美國要想在這場爭奪戰中取得利益最大化,似乎也必須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作出特定的讓步,才有可能爭取到加拿大的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