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榮莉
(中原工學院 工會,河南 鄭州 450007)
河南省中高級知識分子體育意識及行為調查分析
趙榮莉
(中原工學院 工會,河南 鄭州 450007)
通過文獻資料、問卷調查、訪談、數理統計等方法,對河南省中高級知識分子的體育意識和體育行為進行了深入調查,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結果顯示,河南省中高級知識分子的體育意識正在逐步增強,但行為上卻明顯滯后,由于工作、家庭等方面的原因他們參與體育鍛煉的程度偏低。
中高級知識分子;體育意識;體育行為
中高級知識分子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這一群體的健康問題逐漸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近年來,知識分子對體育與健康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本文旨在通過對河南省部分中高級知識分子的抽樣調查,了解他們的健康水平、體育意識及行為,找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便為提高知識分子隊伍的體質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提供參考。
選取河南省鄭州、洛陽、開封、南陽、新鄉5個地市不同年齡段具有中高級職稱的知識分子為研究對象。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等。根據研究需要,設計了《河南省中高級知識分子健康狀況及體育鍛煉情況調查表》,經檢驗,該問卷效度為0.91,信度為0.84,符合統計學要求。共發放問卷2500份,回收問卷2181份,其中有效問卷2136份,問卷回收率87.2%,有效回收率85.4%。在2136份有效問卷的提交者中,男性知識分子1211人,女性知識分子925人。
本研究從體育興趣、體育動機和體育認知3個方面對中高級知識分子的體育意識進行了調查和分析。
2.1.1 體育興趣
體育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和優先從事體育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和參與體育活動的需求相聯系的意向活動。一個人如果對體育感興趣,就會產生參與體育活動的需求,從而投身到體育活動中去,而這種需求得到滿足后所產生的積極情緒體驗能夠增強其體育興趣,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因此,體育興趣對體育行為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是體育行為內在的、直接的動力之一。
調查發現(結果見表1),在提交問卷的中高級知識分子中,85%的男性、52%的女性喜歡或很喜歡體育活動,女性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遠不如男性高,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一些單位的體育場地設置和體育活動安排沒有充分考慮女性的體質、體育能力、性格等因素,未能有效地激發女性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表1 中高級知識分子喜歡體育活動程度調查結果
2.1.2 體育動機
動機是在人的頭腦中形成的激發或抑制某個行為的愿望或意向,是推動人從事某種活動的內部心理動因[1]。只有積極的體育動機,才會有積極、主動的體育行為。當人們體育活動的需要與運動環境及條件誘因相適應時,將產生一種推動體育行為的驅動力,而通過體育行為使體育需要得到滿足,又會產生新的動機,如此就形成了良性循環。調查發現,中高級知識分子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提高健康水平”、“興趣愛好”和“娛樂消遣”;男性參與體育鍛煉的最主要動機是“興趣愛好”,這種體育行為更易長久保持;女性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動機是“提高健康水平”和“娛樂消遣”,“興趣愛好”只排在第 3位,這種體育行為容易受外界干擾而中斷。
2.1.3 體育認知
體育認知是指人們對體育的一些基本常識及科學鍛煉方法的認識和了解,認識和了解的程度越高,對形成良好的體育意識的幫助越大,越有利于產生良好的體育行為[2]。從調查的結果看,約80%的知識分子“了解一些”科學鍛煉的方法,約20%的知識分子對科學鍛煉的方法“幾乎不了解”或“完全不了解”。可見,高等院校的體育教學應強化體育基本常識、科學健身方法、運動損傷的預防與處理等教學內容;各單位要積極貫徹落實《全民健身條例》,定期組織職工進行體育培訓和競賽,不斷提高他們的體育理論知識水平,激發他們的體育熱情[3]。
本研究從鍛煉時間、鍛煉頻率、鍛煉項目、鍛煉強度、鍛煉地點、鍛煉的參與形式6個方面對中高級知識分子的體育行為進行了調查和分析。
2.2.1 鍛煉時間
本研究對知識分子是否有相對的鍛煉時間、每天鍛煉時間的選擇和每次鍛煉持續的時間分別進行了調查。是否有固定的鍛煉時間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知識分子的體育鍛煉是否規律,并可以間接反映知識分子是否養成了自覺鍛煉的習慣[4]。每次鍛煉持續的時間與鍛煉的效果密切相關,時間過短往往達不到好的鍛煉效果。調查結果顯示,在提交問卷的知識分子中,73%的男性、48%的女性都有相對固定的體育鍛煉時間,由于白天要工作,所以他們主要在早上、傍晚或晚上進行鍛煉;每次鍛煉的持續時間男性以60分鐘以上為主,女性則以30~60分鐘為主。
2.2.2 鍛煉頻率
鍛煉頻率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人們對體育鍛煉的喜愛程度和鍛煉身體的自覺程度。調查結果顯示,在提交問卷的知識分子中,32%的男性、9%的女性每周鍛煉3次或3次以上,63%的男性、79%的女性每周鍛煉1~2次,5%的男性、12%的女性每周鍛煉不超過1次。從這一組數據可以看出,女性知識分子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明顯不如男性。
2.2.3 鍛煉項目
調查結果表明,男性知識分子的體育鍛煉項目以籃球、跑步和乒乓球為主,女性以跑步、羽毛球和乒乓球為主;男性參與最多的項目是需要合作、對抗和一定技術基礎的籃球,女性參與最多的項目是不受時間和條件限制,可根據自身情況隨意調節的跑步。知識分子運動項目的選擇不但與自身的興趣愛好、運動特長和身體素質有關,運動場地是否充足、舒適、優美,體育運動氛圍是否濃厚等因素對其也有一定的影響[5]。一個優美、舒適的運動環境,加上熱烈、充滿激情的運動氛圍,可以讓一個不愛鍛煉的人產生運動的沖動,而一個簡單、粗糙的運動環境,加上單調、枯燥的運動氛圍,則會讓一個熱愛體育的人失去運動的激情。從目前的情況看,多數高校的體育場地設施較好,基本能夠滿足教職工體育鍛煉的需要,其他部門的體育場地設施則需完善。
2.2.4 鍛煉強度
調查問卷中體育鍛煉的強度分為沒感覺、微微發熱、微微出汗、中等出汗和大汗淋漓5個級別,分別代表無負荷、小負荷、中等負荷、中上負荷和大負荷。調查結果顯示,提交問卷的知識分子每次鍛煉的強度,27%的男性、14%的女性達到大負荷,53%的男性、42%的女性為中上負荷,12%的男性、27%的女性為中等負荷,7%的男性、15%的女性只能達到小負荷,1%的男性、2%的女性則為無負荷,可見,男性的鍛煉強度明顯高于女性。
2.2.5 鍛煉地點
在提交問卷的知識分子中,38%的男性、29%的女性主要在單位的體育場地進行鍛煉,42%的男性、49%的女性主要在社區內的體育場地進行鍛煉,8%的男性、13%的女性主要在公園廣場進行鍛煉,12%的男性、9%的女性主要在收費體育場所進行鍛煉。在體育鍛煉地點的選擇上,男、女性都把社區內的體育場地放在首位,這對他們體育行為的持續是有好處的,因為在社區內進行體育鍛煉可以有效地節省路途上所用的時間。女性在社區體育場地進行鍛煉的比例高于男性,而在單位體育場地進行鍛煉的比例低于男性,主要原因可能是單位體育場地設施不足,特別是適合女性鍛煉的場地、器材偏少。
2.2.6 鍛煉的參與形式
體育鍛煉的參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體育行為的持久性。與同事、朋友一起鍛煉,可以通過相互交流加深彼此之間的友誼,在促進身心健康的同時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這些良性的刺激,能夠促使體育鍛煉行為長久堅持下去[6];反之,一個人獨自鍛煉容易因缺乏運動氛圍而使體育行為變成一種偶然行為。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在提交問卷的知識分子中,68%的男性和74%的女性主要是與同事、朋友一起進行體育鍛煉,7%的男性和9%的女性主要是與家人一起鍛煉,7%的男性和 3%的女性主要是個人獨自鍛煉,17%的男性和13%的女性主要以自由組合(有時是獨自一人)的方式進行鍛煉。
調查結果表明,近年來,作為河南省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中高級知識分子的體育意識逐步增強,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花錢買健康”逐漸成為一種時尚,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逐漸認識到體育鍛煉是增強體質的最直接、最有效、最簡便的方法。但是,調查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一些知識分子對體育基本常識和科學健身方法缺乏了解,由于缺乏科學指導,體育鍛煉的效果有限;一些知識分子雖然意識到了體育鍛煉的重要性,但因工作忙等原因不能堅持體育鍛煉;不少知識分子以“提高健康水平”和“娛樂消遣”為體育鍛煉的目的,由于缺乏興趣,其體育行為容易受外界干擾而中斷;一些單位體育場地設施較差,且極少組織職工體育活動,因此缺乏體育氛圍。
3.2.1 加強宣傳工作,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要十分重視健康教育,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提高健康意識是提高公民素質的重要內容,各級行政部門的領導,應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健康教育對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所起的重要作用[7]。各單位應把提高職工尤其是中高級知識分子的體質健康水平納入年度發展規劃,積極倡導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并通過加強領導與監督把計劃落到實處;要因地制宜地開展工間操活動,盡量多安排一些適合不同年齡段職工的體育比賽等體育活動,為職工創設輕松、愉快的體育鍛煉氛圍,不斷增強職工的體育意識,培養職工的體育興趣和愛好;應安排或聘請專業體育指導員指導職工的體育鍛煉,不斷提高職工的體育能力和體育興趣,促使他們投入豐富多彩的體育運動。
3.2.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體育環境
各級體育行政部門要加大《全民健身條例》的宣傳和執行力度,保證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盡量為大眾提供充足、舒適的體育鍛煉場所與器材。各單位應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加強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為職工尤其是中高級知識分子的工間體育鍛煉提供必要的條件。
3.2.3 深化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強化“終身體育”理念
知識分子是否具有足夠的體育意識和體育能力,能否自覺、科學地參與體育鍛煉,這與他們大學期間所接受的體育教育有著直接的聯系,也是檢驗高校體育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然而,此次調查發現對體育鍛煉沒有興趣的知識分子接近調查總數的1/3,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對目前高校體育教學的反思。各高校應樹立“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教學指導思想,繼續深化體育教學改革,積極貫徹、落實《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綱要》和“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活動”精神,通過體育課、早操、課間操、課外體育活動等,保證學生每天至少有一小時的體育活動,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體育教學中要重視學生體育興趣的激發和體育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1] 劉一民,孫波.論體育行為的多維特征[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2,18(56):6―9.
[2] 馮繼有.青海省知識分子體育與健康意識的研究[J].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35―36.
[3] 蔣俊如,陸麗娟.知識分子體育鍛煉行為與環境的分析研究[J].體育科研,2004(3):20―21.
[4] 韓勤英.河南省知識分子的體育生活方式[J].體育學刊,2003(3):9―11.
[5] 劉一民,孫慶祝,孫月霞.我國知識分子體育態度和體育行為的調查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1,37(1):28―31.
[6] 閆振龍,等.陜西高校高級知識分子的健康和體育鍛煉現狀[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8(6):94―97.
[7] 張建雄.廣東省高校高級知識分子體育參與特征和析因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1997:56―57.
G812.7
A
1006-5261(2012)02-0057-03
2012-02-17
河南省軟科學項目(102400450186)
趙榮莉(1962―),女,河南焦作人,副教授.
〔責任編輯 張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