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舯
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中的一道亮麗風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出了許許多多精彩紛呈的傳統節日。這些傳統節日以引人入勝的活動形式和極富價值的人文底蘊,深深地嵌入各個時代的生產生活,成為整個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時至今日,傳統節日依然具有廣泛基礎和盎然生機,在增進民族認同、加強社會團結、擴大文化影響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的祭祀和慶祝活動。在早期,人們處于“山中無歷日、寒暑不知年”的狀態,生產生活周期性不強,雖然經常舉行祭祀和慶祝活動,但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節日。到后來尤其是進入文明時期以后,隨著天文歷法知識不斷豐富,人們的勞作休整規律日益明顯,祭祀和慶祝活動逐漸在時間節點上相對固定下來,成為節日。比如在夏代,人們根據木星運行軌跡確定了一種時間單位──年(當時稱為“歲”),并且定期在年頭歲尾舉行祭神祭祖活動,以此為基礎形成了中國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春節從產生至今已經歷時三四千年,中國傳統節日歷史之久遠由此可見一斑。
在古代,傳統節日發展大致經歷了3 個階段。1.萌芽期(先秦時期):大多數傳統節日初露端倪,許多后世流傳的節日習俗開始產生。2.形成期(秦漢時期):除了春節,端午、七夕、重陽等一些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基本得以確定。3.定型期(唐宋時期):各種傳統節日的儀式安排和意義詮釋趨于成熟,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節日體系。據《歲時廣記》等文獻所記載,宋代具有較廣泛影響的節日多達50 個以上,比如元旦、立春、人日、上元、正月晦、中和、寒食、清明、上巳、佛誕、端午、立秋、七夕、中元、中秋、重九、小春、下元、冬至、臘日、交年、歲除等等。此后幾個朝代基本上沿用了這一節日體系。
傳統節日的發展是一個繼承和沿用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充實和創新的過程。在每個時期,傳統節日都要根據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環境,進行主動的或被動的調整。因此,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傳統節日發展的總體趨勢是由不定型走向定型、由不完善走向完善,其中充滿了各種變更和損益。以春節為例,作為年頭歲尾的節日,夏代春節的時間是在夏歷(農歷、陰歷)正月,商代改為十二月,周代改為十一月,秦代改為十月,漢代中期又恢復到正月。在時間上固定后,春節的名稱繼續演變,如漢代稱正月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稱元正、元日、元會,隋唐稱元日、歲日、元正,宋元明清各代稱元日、元旦、新年,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采用公歷(陽歷)紀年,將農歷新年正式命名為春節。除了時間和名稱,春節的過節和慶祝方式自古以來更是經歷了諸多變化,每個時期都有所補充和豐富,又有所淘汰和改進。
傳統節日的變化和創新,不僅表現在縱向的時間維度上,而且表現在橫向的空間維度上。正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論是傳統節日的設置方式還是慶祝方式,各個地區和民族都形成了鮮明的自身特色。從地區來看,各地的節慶習俗五花八門、差異甚大。大的方面如紀念對象,同樣是端午節,古代楚人紀念屈原,吳人紀念伍子胥,越人紀念勾踐,還有的地方紀念陳臨、馬援或伏波。小的方面如節慶食品,北京過春節的特色糕點是黍米糕,山東是棗糕,東北是面花,福建是糕粿,廣東是米粉餅,湖南、湖北是糍粑。從民族來看,各民族孕育了斑斕各異、多種多樣的傳統節日。據統計,我國56 個民族從古到今的傳統節日總共有1700 多個,其中漢族的傳統節日約有500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1200多個。這些節日中有的是許多民族所共有,也有的是某個民族所獨有。各個地區和民族的傳統節日都是中華民族節日體系的組成部分,都對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節日文化起到了推動作用。
千百年來,傳統節日在中國社會中占據著重要位置,深受官方、文人、百姓等各界重視、推崇或喜愛。在古代,官方對傳統節日雖有局部的控制和規范,但更多的是采取認同、支持和參與的立場。官方不僅直接創立了一些傳統節日,如據傳元宵節源于漢文帝劉恒、寒食節源于晉文公重耳,而且每逢重要節日,都要舉辦相關的慶祝活動,如從周代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都要在春節舉行盛大的朝正、團拜等活動。官方還建立了放假制度,如從唐代開始,春節享有政府法定假日,包括年前3 天年后3 天,到宋代,各種節日假期加在一起多達69 天。傳統節日是歷代文人創作的基本主題和靈感來源,自古以來圍繞各種傳統節日產生的詩詞、戲曲、小說等文學作品數不勝數,其中不乏傳頌千古的名篇佳作。
與官方和文人相比,對傳統節日參與更深、情感更真、聯系更緊的還要算普通百姓。普通百姓不像官方那樣講究排場和規模,但對過節的每個環節和要求絲毫不馬虎;他們不像文人那樣富有詩情畫意,但對節日同樣充滿熱情和虔誠。傳統節日與歷代普通百姓的生產生活融為一體,密不可分。1928年中華民國政府取消夏歷紀年,大多數傳統節日被排除在國家法定假日體系之外,1929年春節一些地方更是動用行政手段查抄年貨,試圖禁止人們過春節,然而收效甚微,廣大民眾仍然利用一切可能條件依照原有習俗度過傳統節日。這足見傳統節日對普通百姓影響之深。
傳統節日之所以能夠對中國社會產生持續、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從根本上說,應該歸因于傳統節日所具有的文化特質。這種文化特質既有物質層面的,也有精神層面的。從物質層面來看,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傳統節日已經形成一個包括飲食、衣物、裝飾、習俗、活動、儀式、禁忌等諸多元素在內的物化體系。這一完整的物化體系涵蓋面寬、滲透力強、可及性高,每一個生活在社會中的人都要自覺不自覺地受其影響。通過以年度為單位進行周期性重復,人們對傳統節日的記憶得以一次次地延續,傳統節日則得以一代代地傳承。從精神層面來看,人們并非是為過節日而過節日,而是賦予節日以相應的人文意義和價值,其中包含了許多積極、健康的內容。節日外在的習俗易改變且易過時,內在的精神卻更長久也更珍貴。正是傳統節日所蘊含的積極、健康的精神追求,為其存在和發展提供了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
中國傳統節日在精神層面的文化特質主要有5 項。一是頌揚愛國。端午節的紀念對象因地而異,但流傳最廣的還是屈原。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屈原身上充分體現了時刻關注國家民族命運的愛國情操和寧可犧牲生命也決不同流合污、隨波逐流的高尚品格。類似例子還有清明節的前身寒食節對介子推的紀念。二是追求美好。人們在節日里都要向親朋好友、鄰里同事致以善意的祝福,同時要梳理自己以往的功過得失,對將來發展許下美好的心愿。傳統節日為人們創造了一次次精神更新的機會,在其心中注入活力和希望。三是重視情感。每逢佳節倍思親,在節日與親人團聚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的傳統,春節、清明、中秋、重陽等節日更是如此。除了對溫暖親情的向往,還有對真摯愛情的追尋,其代表是七夕節。四是崇尚科學。傳統節日的形成,并不是隨意確定的,而是具有很強的科學依據。各個節日布置井然有序,與星月運轉和農業生產規律有機契合,充分反映出人們合理安排勞作休養的杰出智慧和科學態度。五是關注健康。在確定傳統節日體系上,西方一些國家以宗教紀念為主線,中國則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主線,因此節慶活動中包含了許多關注健康的內容。春節祝福平安、清明外出踏青、端午驅惡避邪、重陽登高望遠、臘八熬制粗粥等,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習俗。
臺灣的傳統節日文化源于祖國大陸。17 世紀明末清初時期,福建、廣東兩地居民大量移入臺灣,帶來了包括傳統節日在內的各種傳統文化。據康熙三十三年即1694年編纂的《重修臺灣府志》記載,當時臺灣的歲時節日有元日、元宵、春祈福、清明、洗佛、端午、乞巧、中元、中秋、重九、冬至、送神、歲除等。雖然由于地緣關系,臺灣的傳統節日形成了一定的地域特色,但總的來說,不論是時間安排還是習俗內涵,都與祖國大陸的傳統節日保持了高度的同構性。1895年日本侵占臺灣,開始引入本國的文化理念和節日體系(祝祭日),不過效果并不明顯,臺灣民眾依舊遵循傳統節日的時間勞作生息,開展相應的節慶活動。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臺灣回歸中國,臺灣傳統節日擺脫殖民文化壓制和干擾。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200 余萬軍民隨之遷入,島內的節日文化趨于豐富多樣。1954年,臺灣頒布《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將節日分為紀念日、傳統節日、一般節日三大類。為了適應統治需要、強化政治認同,當局一方面以法定假期的形式,刻意突出“國慶節”、“和平紀念日”、“行憲紀念日”等政治性節日,另一方面則對傳統節日進行管控和改造。在各種傳統節日中,被官方改造最大的是清明節。1972年,清明節被改為“民族掃墓節”,1975年蔣介石去世后,又被改為“蔣公逝世紀念日”。到80年代后期,隨著冷戰結束,臺灣政治和社會環境日益自由、開放,傳統節日的政治色彩逐步減弱,傳統節日文化進入新的繁榮發展時期。在官方和民間共同推動下,臺灣許多地方都出現了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傳統節日品牌,如元宵節臺北縣平溪鄉放天燈、臺南縣鹽水鎮放蜂炮、臺東縣炸寒單活動,端午節臺北市祭江大典,基隆中元祭,等等。
祖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的傳統節日發展史,再次印證了海峽兩岸在傳統文化上具有深厚而明確的淵源關系,也充分說明了兩岸同胞在民族認同上具有廣泛而堅實的歷史根基。每逢傳統節日來臨,都能自然而然地喚起兩岸人民共同的記憶、思緒和情感。傳統節日已經成為祖國大陸和臺灣加強聯系、深化交流的有效介質,一個典型例子就是兩岸包機。2003年兩岸首次實行春節包機,2006年實行節日包機(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到2007年實行周末包機,再到2008年實行平日包機,可以說,兩岸直航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借助傳統節日實現的。當前,隨著全球化不斷發展,不論是祖國大陸還是臺灣,傳統節日文化都遇到了西方節日文化的嚴峻挑戰。在一些城市和人群中,圣誕節、情人節等“洋節”受到推崇和追捧,傳統節日越來越邊緣化、空心化。如何保護傳統節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捍衛民族身份的重要標識,建設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園,是擺在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所有中國人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