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隨濤, 李 明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為世界性傳染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后臨床表現多樣,從幾乎無臨床表現的輕癥患者到肝硬化甚至肝細胞癌(HCC)。每年有超過100萬人死于HBV感染,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給社會及病人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1]。研究表明γ-干擾素(Interferon γ,IFN-γ)是細胞免疫重要的效應分子,人感染HBV后的臨床表現、轉歸與機體的細胞免疫反應密切相關[2]。因此IFN-γ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關系顯得更加重要。本研究通過動態觀察接受甘寧顆粒治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FN-γ含量的變化,并與反應甘寧顆粒療效的指標:血清肝臟生化功能(ALT、AST)、血清病毒學標志(HBV DNA)作相關性分析,以探討甘寧顆粒對CHB血清水平IFN-γ的影響及其與療效的關系。
1.1 診斷標準
1.1.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200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診斷標準。
1.1.2 中醫肝郁脾虛挾濕熱證辨證標準 參照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02年5月頒發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的標準制定。
1.2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醫辨證標準和西醫診斷標準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者;年齡18~60歲。
1.3 排除標準 合并有其他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害以及遺傳代謝肝病的患者;有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疾病的患者;精神病,妊娠和哺乳期患者;年齡小于18歲,大于60歲的患者;過敏體質,或對多種藥物過敏者。
1.4 剔除標準 不能堅持治療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者;試驗過程中出現嚴重并發癥者;在試驗期間合用其他可能影響試驗藥物者;中途自行退出試驗者。
1.5 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采用60例病例,所有病例均來源于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病房。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30例,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齡25~35歲8例,36~45歲12例,46~60歲10例。對照組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齡25~35歲7例,36~45歲12例,46~60歲11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情況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療組 在保肝降酶治療的基礎上,予甘寧顆粒(柴胡、黃芪、焦術、垂盆草、連翹、板藍根等組成,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藥廠生產,每袋10 g)治療,每次1袋,每天3次口服。8周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
2.2 對照組 只給予保肝降酶的基礎治療,療程同上。
2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停用一切影響該項研究的藥物,囑其忌食生冷、油膩、辛辣、燒烤等食物,不吸煙及少飲酒。
3.1 觀察指標
3.1.1 癥狀、體征觀察 治療前和治療后每周記錄1次癥狀、體征的改變情況,并據2002年《中藥新藥治療乙型病毒性肝炎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將癥狀由無、輕、中、重分別按0、1、2、3分進行積分。
3.1.2 血清肝臟生化功能ALT、AST及HBV DNA 治療前及治療結束后2周以內檢查血清肝臟生化功能ALT、AST及HBV DNA,觀察血清肝臟生化功能ALT、AST及HBV DNA等情況并作詳細記錄,觀察用藥前后的變化情況。
3.1.3 血清IFN-γ水平的檢測 所有患者在治療前與治療結束后于清晨采空腹靜脈血5 mL,2h內分離血清,采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檢測IFN-γ,試劑盒購自法國Diaclone research 公司,全自動酶標分析儀讀取450 nmA值,并根據標準曲線計算IFN-γ濃度。測定方法按試劑盒說明書嚴格操作。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均采用表示,2組間比較用采用t檢驗,抗體滴度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治療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版。中醫證候療效評定標準:證候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根據積分情況進行療效對比分析: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90%,為臨床痊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療效指數<90%,為顯效;癥狀、體征均有好轉,30%≥療效指數<70%,為有效;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療效指數<30%,為無效。
4.2 治療結果
4.2.1 2組證候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證候療效比較
從表1可見:治療6個月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7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43.3%,均顯著改善了患者的臨床癥狀。2組比較有顯著性統計學差異(P<0.05)。
4.2.2 2組血清IFN-γ、ALT、AST的水平變化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后血清IFN-γ、ALT、AST變化比較
結果表明:治療后血清IFN-γ水平明顯升高(P<0.01),血清肝臟生化功能ALT、AST指標明顯好轉(P<0.01),治療前后2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提高血清IFN-γ水平更顯著,改善血清肝臟生化功能ALT、AST較明顯。
4.2.3 2組血清HBV DNA的滴度比較 甘寧顆粒治療組血清HBV DNA的滴度下降(1.15±0.53)Log10,對照組下降(0.58±0.13)Log10,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μ=6.579,P<0.005),說明甘寧顆粒可以明顯改善慢乙肝患者的HBVDNA的活動。
目前認為在HBV感染中,乙肝病毒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損傷,而是與HBV介導的免疫損傷有關,病毒的清除主要靠CTL和CTL的非特異性炎癥細胞及其所釋放的細胞因子[3],在此過程中Th1/Th2細胞起著重要的作用[4]。研究發現Th1/Th2細胞比例的失調是導致HBV感染慢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IFN-γ是Thl的特征性細胞因子,它能誘發細胞免疫反應殺傷胞內病原體(包括病毒、細菌、寄生蟲等),增強CTL和巨噬細胞的活性,增強CD8+的活性,從而有利于清除細胞內病毒,同時加重肝細胞的損傷[5]。因此如果能提高機體IFN-γ的表達,可能為慢性乙性肝炎的治療和病毒進一步清除提供新的手段。
以上臨床研究發現,治療前患者血清中IFN-γ水平較低。導致了ThI/Th2類細胞因子功能的失衡,用甘寧顆粒治療干預后,血清中IFN-γ水平明顯增高(P<0.05),有利于Thl/Th2細胞功能平衡的恢復。祖國醫學認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歸屬于“脅痛”、“黃疽”、“鼓脹”等范疇。病因病機為正虛邪侵,肝郁脾虛,濕熱蘊結。該病早期病位在肝,中期多影響脾胃,后期涉及腎,臨床表現復雜多變。總病機為內因正氣虧虛,外因多由感受濕熱疫毒,而內外二因又相互聯系,正虛是發病的基礎,濕熱疫毒是致病的條件,兩者相得,病乃滋生。因此本院謝晶日教授針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機“正氣虧虛,肝郁脾虛,濕熱蘊結”的特點,采用扶正祛邪,疏肝理氣,清熱解毒,健脾胃的治療大綱,辨證施治創立了甘寧顆粒。在臨床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虛挾濕熱證中療效顯著。
本研究通過觀察接受甘寧顆粒治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FN-γ的含量變化,并與反應甘寧顆粒療效的指標:血清肝臟生化功能(ALT、AST)、血清病毒學標志(HBV DNA)作相關性分析發現,甘寧顆粒可以提升CHB患者血清IFN-γ水平,而且血清肝臟生化功能(ALT、AST)明顯好轉,血清病毒學活動減輕,為臨床應用甘寧顆粒治療CHB提供理論依據。
[1]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S].2005.
[2]周暉,李琴,吳長有,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特異產生γ-干擾素的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09,25(24):4223~4225.
[3]賴婭芳,楊巖,盛慧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FN-γ、IL-10、TGF-β1水平與HBV—DNA載量的關系[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0,32(2):211~213.
[4]Pei J,Tang Z,Zang G,et al.Blockage of Notch1 signaling modulates the T-helper(Th)1/Th2 cell balance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J].Hepatol Res,2010,40(8):799~805.
[5]Kimura K,Kakimi K,Wieland S,et al.Interleukin-18 inhibits hepatitis Bvirus replication in the livers of transgenicmice[J].J Virol,2007,76(21):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