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桃香
(云南省富源縣中醫(yī)醫(yī)院護理部, 云南 富源 655500)
筆者采用穴位注射、針灸、中藥、飲食、情志等中醫(yī)護理的方法對28例兒童頑固性呃逆的護理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本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28例頑固性呃逆的患兒,年齡4歲半~15歲,反復呃逆最短的1月,最長的半年余,均不同程度的伴神疲乏力、納呆、腹脹、面色蒼白無華。患兒多因恣食生冷而起病,呃逆平均8~10次/min,每次持續(xù)2~3 h,間歇1~2 h后又發(fā)作。
2.1 穴位注射 選擇雙側足三里、內關二穴注射東莨菪堿,每日1次,2~3 mg/穴/次,連用5 d。足三里穴具有健脾和胃、消積化滯、扶正培元的功效;內關穴為手厥陰經絡穴,八脈交會穴,與陽維脈相通,具有鎮(zhèn)靜止呃、寬胸理氣、和胃降逆的功效。“胃以降為順”,氣順則呃逆自止,通過對二穴的刺激使脾胃經絡疏通,氣血平衡,陰陽調和,達到解痙止呃的目的。東莨菪堿屬于鈣拮抗劑,拮抗乙酰膽堿,具有較強的松弛平滑肌作用,可迅速解除胃等內臟平滑肌痙攣性收縮之效。將藥物注入穴位,利用藥物的鎮(zhèn)靜、解痙作用及腧穴的經絡傳導,可取得藥物及針刺的協(xié)同作用,在藥物的吸收過程中又延長了對穴位刺激的時間及強度,并使之沿經絡循行,通過機體的調節(jié)作用,使膈肌和輔助呼吸肌的張力下降,從而起到寬胸利膈,調整氣機,和胃降逆之效。
2.2 針刺膻中穴 每天1次,15 min/次。膻中穴為理氣要穴,可理氣寬胸。刺激該穴可松弛平滑肌,擴張內臟腔徑達到止呃的目的。
2.3 中藥護理 呃逆是肝氣橫逆、胃氣不降而引起,中藥以和胃降逆為原則,醫(yī)師所開內服方劑為:旋復花(包煎)、法夏、竹茹、茯苓、陳皮、公丁香等,水煎取濃汁200 mL分2次溫服,每日1劑,中藥的優(yōu)點在于其整體調節(jié)作用,即在呃逆好轉的同時,患兒的其他癥狀如神疲乏力、納呆、腹脹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
2.4 飲食起居護理 對于該患兒飲食護理尤為重要,飲食過辣、過熱、過冷、過硬都會刺激呃逆發(fā)作。護理過程中應做好患兒及家長的衛(wèi)生宣教,室內溫濕度適宜,禁止吸煙,避免強光噪音的刺激,飲食宜清淡,主食以饅頭、軟飯、面條為主,溫度適宜,禁食生冷瓜果、冷飲,指導患兒家長在呃逆間歇期讓患兒進食。
2.5 心理護理 頑固性呃逆嚴重影響患兒睡眠和進食還影響他人,患兒情緒煩躁及對針刺治療的緊張、恐懼,護理時要多和患兒溝通交流,關注其痛苦,向家長講解一定的醫(yī)學知識及藥物的副反應,如應用東莨菪堿可能出現面紅、口干、皮膚發(fā)熱等,但停藥后會很快緩解,可給患兒多喝水以緩解癥狀等。
呃逆的發(fā)生機制大致可分為放射性(由于迷走神經或膈肌神經受刺激引起)、中樞性、代謝障礙以及精神性。頑固性呃逆其病理關鍵在于脾胃氣虛,濕濁雍滯,升降失司。患兒多因先天不足,脾胃虛弱,加之后天恣食生冷,導致寒氣蘊蓄于胃,循于手太陰之脈上動于膈,膈間氣機不利導致呃逆,中醫(yī)護理以“以熱制寒”為原則,飲食、中藥均以溫服為宜,注意保暖,胃脘部用熱水袋熱敷,加之穴位注射及針刺等中醫(yī)綜合護理8~15天后呃逆完全控制,出院后1月、3月、半年隨訪無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