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廣斌 郭樹林 廖大標 王先如 吳 明 梁加寺 陳次娥
(江蘇省農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弶港分公司,江蘇 東臺 224236)
為了進一步研究和探討尿素在砂性水稻土上N肥肥效,進行基肥與追肥比例試驗。通過試驗,采用不同的施用次數,調查對水稻產量有何影響,為大面積生產施用氮肥提供理論指導。
1.1 基本概況
本試驗設在弶港農場農科所試驗田進行,試驗前茬為小麥,在小麥收割后耕翻前采土化驗,土壤有機質含量16.4g/kg,速效N含量95.7mg/kg,速效磷含量38.4mg/kg,速效鉀含量108mg/kg,pH值8.1。
1.2 供試品種
供試水稻品種為武運粳24,肥料品種為海南產的大顆粒尿素(含N量46%)。
1.3 田間設計
試驗共設7個處理:(1)施純N 20kg/667m2,采用一基一追為對照,80%作基肥,20%作追肥;(2)施純N 20kg/667m2,采用一基二追,70%作基肥,30%作追肥,在30%追肥中,20%作分蘗肥,10%作促保兼顧;(3)施純N 20kg/667m2,采用一基三追,60%作基肥,40%作追肥,在40%追肥中,20%作分蘗肥,10%作促花肥,10%作保花肥;(4)施純N 20kg/667m2,采用一基四追,50%作基肥,50%作追肥,在50%追肥中,10%作活棵返青肥,20%作分蘗肥,10%作促花肥,10%作保花肥;(5)施純N 20kg/667m2,采用一基五追,40%作基肥,60%作追肥,在60%追肥中,10%作活棵返青肥,20%作分蘗肥,20%作促花肥,10%作保花肥;(6)施純N 20kg/667m2,采取四次追肥,20%作活棵返青肥,30%作分蘗肥,30%作促花肥,20%作保花肥;(7)施純N 20kg/667m2,采取五次追肥,20%作活棵返青肥,30%作分蘗肥,10%作保蘗肥,25%作促花肥,15%作保花肥。隨機排列,三次重復,小區面積(8.4m×4m)為33.6m2,小區以東西向排列,小區之間以田埂隔開,并用塑料膜包裹起來,防止肥料相互滲透,四周設保護行,寬2m,灌排分開,采用人工拉線定穴定量栽插,株距15.6cm,行距20cm,插2.14萬穴/667m2,每穴插秧4苗,插8.2萬/667m2基本苗,插秧3d后進行封閉化除,其他管理措施與大田相同。
2.1 產量結果
由產量結果表1統計表明,處理(1)為對照區(ck)平均產量560.4kg/667m2,產量排序處于第7位;處理(2)平均產量583.5kg/667m2,較對照區增產稻谷23.1kg/667m2,增幅3.96%,產量排序處于第5位;處理(3)平均產量592.9kg/667m2,較對照區增產稻谷32.5kg/667m2,增幅5.48%,產量排序處于第4位;處理(4)平均產量612.9kg/667m2,較對照區增產稻谷52.5kg/667m2,增幅8.57%,產量排序處于第2位;處理(5)平均產615.9kg/667m2,較對照區增產稻谷55.5kg/667m2,增幅9.01%,產量排序處于第1位;處理(6)平均產量571.6kg/667m2,較對照區增產稻谷11.2kg/667m2,增幅1.96%,產量排序處于第6位;處理(7)平均產量606.6kg/667m2,較對照區增產稻谷46.2kg/667m2,增幅7.62%,產量排序處于第3位。
2.2 方差分析
由方差分析表2表明,處理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并進行產量差異多重比較。

表1 產量結果統計

表2 方差分析
2.3 差異顯著性測驗
由產量差異多重比較(表3)表明,5、4、7、3處理區之間產量無顯著性差異;7、3、2處理區之間無顯著性差異;3、2、6處理區之間產量無顯著性差異;2、6、1處理區之間產量無顯著性差異。5、4、7、3、2處理區之間產量無極顯著性差異;7、3、2、6處理區之間產量無極顯著性差異;3、2、6、1處理區之間產量無極顯著性差異。

表3 產量差異多重比較
由試驗結果可知,經方差分析和產量差異顯著性測驗,在本試驗中,產量居于首位的是處理5(即一基五追),平均產量615.9kg/667m2;其次是處理4(即一基四追),平均產量612.9kg/667m2;三是是處理7(即五次追肥),平均產量606.6kg/667m2;余下的是處理區3、2、6、1.產量分別為592.9kg、583、5kg、571.6kg/667m2和560.4kg/667m2。其中對照區(即一基一追)產量最低560.4kg/667m2。由此得出,砂性土壤施肥不能一次性施得過多,過多往往會導致N素的大量流失而造成減產。故對砂性土壤應本著“少吃多餐”的施肥原則。所以,建議各農業單位一定要針對本地區土壤特性進行科學合理地施用化學肥料,提高N素利用率是奪取農作物產量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