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為

《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
張維為教授通過自己走訪一百多個國家的所見所聞,以國際關系學者的深厚學術背景,以其獨特觀察和理性分析,豐富了“中國模式”的深刻涵義,更提出了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崛起的命題。
在所有發展中國家中,印度與中國的可比性最大:兩國都屬文明古國,都是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經歷過殖民入侵,新中國成立于1949年,印度獨立于1947年。兩國后來都選擇過計劃經濟和經濟體制改革??傮w上,印度在60年前的起點略高于中國,因為中國在1949年之前,連續經歷了百年戰亂。而印度則相對穩定,1947年的印巴分治是該國近代史上的最大沖突,造成了數十萬人死亡,千萬人流離失所。印度的種族、宗教、語言、民族等問題要比中國復雜。20世紀40年代末,兩國的人均收入(印度略高)、預期壽命、識字率等主要發展水平的指標都比較接近。但兩國屬于完全不同的文明,也選擇了完全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發展模式,最后兩國發展的結果也大不相同。
不少學者認為,印度政治制度的落后才導致了印度全面落后于中國。首先,它無力真正廢除種姓制度。由于種姓制度在印度根深蒂固,無所不在,使得印度社會至今仍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社會之一,人從一出生就被分成了三六九等。
其次,印度的政治體制無力推動婦女的真正解放,真正實現男女平等。印度獨立都60多年了,但印度基本上還是一個父權社會,婦女的地位遠遠低于男子。農村的情況就更為嚴重了。婦女的文盲率遠遠高于男人,就業率則遠遠低于男人。印度傳統中,婦女出嫁要向男方支付昂貴的嫁妝,雖然當年甘地主張男女平等,但印度從來沒有進行過實質性的婦女解放運動,每年因嫁妝不足而被活活燒死的婦女成千上萬。時至今日,包辦婚姻、童婚等現象仍然廣泛存在。婦女地位低下,嚴重阻礙了印度婦女智慧和能力的發揮。
第三,它也無力推動真正的土地改革。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本人當年曾希望推動土地改革,但他所依賴的國大黨代表的是控制印度土地資源的高種姓大地主階層,這個階層又左右了國大黨龐大的農村票源。尼赫魯最后也只能妥協,把土地改革這個問題交給了邦一級的政府和議會,而邦議會歷來都是大地主階層的囊中之物,這也使土地改革更加難以展開。
第四,它解決不了腐敗問題。西方政治理論一般認為靠西方民主制度可以有效地遏制腐敗,但在發展中國家實行西方制度的國家腐敗問題仍然非常嚴重,印度就是一個例子。我的一個印度學生對我說:“和印度政府部門打交道,很像去印度教廟宇拜神,你要學會做出一整套世界上最復雜的動作,懂得什么時候要跪下、什么時候要趴下、什么時候要躺下、什么時候要念經。申請一個護照出國要經過十幾個人,排幾天的隊。最后大家都想辦法花錢去買通關系,這些都是公開的秘密?!?/p>
為什么印度采用多黨競爭制度,腐敗卻有增無減呢?原因很簡單:在一個經濟文化教育落后的國家,政客用錢直接買票或間接買票(例如收買黑社會,然后控制票源)如家常便飯。孟買貧民窟里黑社會可以呼風喚雨,使貧民窟成為一大批腐敗政客的穩定票倉。黑社會還與政客勾結,從事毒品買賣,不僅收買了很多政府官員和非政府組織,而且可以控制選票,這個情況是印度政治體制中難以治愈的“癌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