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艷
對于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的研究在國內至今仍然側重于理論闡述,實證研究較少,本文擬在實證方面做出嘗試,通過比較中美文化下的詞語聯想意義來證實文化對語言的影響作用。
關于文化,19世紀人類學家泰勒(E. B. Taylor)定義為:“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他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環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總成績。”[1]現在人們普遍認同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美國學者Patric R. Moran認為:“Culture is the evolving way of life of a group of persons, consisting of a shared set of practices associated with a shared set of products, based upon a shared set of perspectives on the world, and set within specific social context.”[2](筆者譯:文化是一個群體逐漸形成的生活方式,它包括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的建立在共同的世界觀基礎上的物質產品和社會實踐。)
在Moran的文化定義基礎上,文化可分為四個維度:人(Persons)、物質產品(Products)、實踐(Practices)和觀念(Perspectives),即4Ps。文化的含義是由這四個維度共同定義的。
語義學家利奇(Geoffrey, Leech)在《語義學》一書中將詞語的意義分為七種:理性意義、內涵意義、社會意義、情感意義、反映意義、搭配意義和主題意義,其中用聯想意義來概括第二種到第五種意義,并闡釋聯想意義具有不限定和可變化的特征。[3]詞語的聯想意義與文化背景聯系緊密,不同國家的人因生活習慣、價值觀念、歷史傳統等不同,對同一詞語的聯想意義有不同的理解。詞語聯想指詞語與詞語之間相互聯系的方式,聯想詞語是指人們面對一個詞語所想到的其他詞語。
本文根據文化的四個維度,在每個維度中各選2個單詞,共8個單詞來研究中美兩種文化背景下這些詞語聯想意義的差別。
“問卷調查的最小樣本不少于30人”[4],本調查的研究對象共60人,分為兩組:中國組和美國組,每組30人。中國組由15名男性和15名女性組成,為保證樣本的多樣性,特意選取了來自中國20多個城市和農村的人作為研究對象,年齡從18歲到65歲不等。美國組男女比例也是1∶1,年齡不同并來自美國不同的地區。
“詞語聯想定性調查問卷”由兩部分組成:個人簡況和調查詞語。個人簡況包括性別、年齡和出生地;調查詞語就是表1所列的8個單詞。該問卷分為中英文兩個版本。
筆者自2007年3月至5月通過各種方式請上述研究對象完成了“詞語聯想定性調查問卷”的填寫。分別寫出8個詞語的聯想詞語,并按關聯度排序,即最先想到的聯想詞寫在第一個,依次類推,至少寫6個。
中國組30人就每個詞語提供了共180個聯想詞語,而這些聯想詞語中有些是重復出現的,例如“食物”一詞大多人首先聯想到的詞語是“米飯”和“面條”,而有些詞語則偶爾有人提到,比如只有一人看到食物聯想到冰激凌。通過比較和分析,筆者在中國組提煉了3個最為頻繁出現的單詞作為中國組“食物”的聯想詞語:米飯、面條、農民。同時也為其他7個被調查單詞各歸納出3個聯想詞語。見表2。

表2 中國組聯想詞語
美國組的情況類似,筆者在美國組也就8個單詞各提煉了3個最為頻繁出現的單詞作為美國組的聯想詞語,見表3。
對比中美兩組的聯想詞語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國組對于同一詞語的聯想詞語是相近的,美國組亦然,而兩組之間則全然不同,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對于同樣的詞語,兩組人聯想到的意義差別明顯。但由于研究對象有限,研究結果是否具有代表性還需更多樣本來驗證,下面的研究將樣本擴展到200人。

表3 美國組聯想詞語
調查的研究對象共200人,分為兩組:中國組和美國組,每組100人。中國組由50名男性和50名女性組成,為保證樣本的多樣性,特意選取了來自中國30多個城市和農村的人作為研究對象,年齡從18到65歲不等。同樣美國組男女比例也是1∶1,年齡不同,來自美國不同的地區并具有不同的背景。
“詞語聯想定量調查問卷”由兩部分組成:個人簡況和詞語聯想選擇題。個人簡況包括性別、年齡和出生地;詞語聯想選擇題就表1列出的8個單詞中的每個單詞根據上述定性調查結果各提供6個聯想詞語供選擇,要求被調查者根據關聯程度標號,最先想到的聯想詞語就標1,第二個標2,以此類推,如果聯想到除提供詞語的其他詞語,可以寫在提供詞語后作為補充。此問卷也是中英文兩個版本,內容一樣,供中美兩組填寫。筆者使用統計學的方法進行統計,比較兩組的詞語聯想是否具有顯著差異性。
為了盡量讓研究對象具有代表性,對中國組的資料收集,筆者來到南京的火車站和機場發放問卷,請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年齡的人幫忙完成問卷。經過篩選整理,收集了100份填寫好的有效問卷。
對美國組的問卷,筆者通過電子郵件將問卷發給在美國各個地方的朋友,請他們收集來自美國不同地方、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的問卷,最終整理出100份完成的有效問卷。
筆者利用統計軟件SPSS和皮爾遜卡方檢驗對調查得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
(1)中國組聯想詞語之間的比較:1)采用簡單隨機抽樣將100個觀察樣本分成兩組,每組50個;2)利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讀取數據,按Analyze-Descriptive-Crosstabs的順序打開Crosstabs的主對話框;3)將State(國家)變量輸入Rows, 將食物下的聯想詞語rice變量輸入Column(s)框中,選中Chi-square復選框;4)在主對話框單擊OK按鈕,提交系統執行。再逐一輸入表1各單詞下的聯想詞語,逐一分析。
(2)美國組聯想詞語之間的比較方法同上。
(3)中美兩組聯想詞語之間的比較:共200個觀察樣本,已根據國別自然分成兩組,每組100個,同樣用SPSS軟件分析讀取數據。
(1)中國組聯想詞語之間的比較
取中國組食物(food)一詞的聯想詞語燒烤(barbecue)為例,列表如下:
表4燒烤(barbecue)列聯表(crosstab) Crosstab Count

Fbarbecue0123TotalstateChina1 China2Total4246881121126285050100

表5 燒烤(barbecue)卡方檢驗(Chi-Square Tests)Chi-Square Tests
a 6 cells (75.0%) have expected count less than 5. The minimum expected count is 1.00.

將中國組8個調查詞語的共48個聯想詞語一一檢驗,在表6中列出它們的卡方統計量值。

表6 中國組聯想詞語卡方值

(2)美國組聯想詞語之間的比較

表7 美國組聯想詞語卡方值


(3)中美兩組聯想詞語之間的比較

表8 中美兩組聯想詞語卡方值


通過以上的定性和定量調查,可以看出同樣沐浴中國文化,中國人的詞語聯想是相近的;而在美國文化中熏陶的美國人的詞語聯想也是相似的。但在不同文化下,兩國人之間的詞語聯想則具有顯著差異性,詞語聯想與各自的文化背景緊密相連。從文化對詞語聯想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出文化對語言的影響作用。一個國家的語言是其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語言的意義因文化而生并因文化而異,每個國家的文化是獨特的,因此語言也是獨特的。
由于調查詞語有限,研究對象的樣本還不夠大,以及筆者本身知識的局限性,本研究結果還有待更多的驗證。
[1] 莊錫昌. 多維度視野中的文化理論[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99.
[2] Moran, P.R. 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s in practice[M]. Boston: Heinle & Heinl, 2001: 24.
[3] 杰弗里·N·利奇. 語義學[M]. 李瑞華,等,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8: 33.
[4] 文秋芳,俞洪亮,周維杰. 應用語言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中文版)[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