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查志強
浙江理應成為全國推動創新國際化的示范省份,而江蘇從政策法律、產業環境、人才戰略、創新基地等角度大力推動創新國際化發展,值得浙江充分借鑒
“創新國際化”是促進浙江發展從“要素驅動”轉變到“創新驅動”,實現創新型省份建設目標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江蘇從政策法律、產業環境、人才戰略、創新基地等角度大力推動創新國際化發展,值得浙江充分借鑒。江蘇推動創新國際化的主要特點可歸納為:
——以企業作為國際化創新主體。江蘇將提高企業創新能力作為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核心內容,將企業作為國際化創新的主體,不但將產學研合作邁向國際化、高端化,更將國際化創新成果通過企業產業化。通過培育創新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民營科技企業三級企業創新梯隊,促使科技型企業躋身國際創新體系,推動江蘇創新國際化。
——以國際化創新人才為第一資源。江蘇將人才國際化作為推動創新國際化的第一資源。在江蘇兩院院士中,45%的中科院院士和55%的工程院院士為留學回國人員,全省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負責人都有在國外留學的經歷。全省擁有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3家,省級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11家,國家級留學人員創業園7家,省級留學人員創業園28家。
——以國際化創新基地作為突破口。江蘇大力發展知識、技術、人才密集,融國際化研發機構集聚功能、國際化高科技企業孵化功能、公共平臺軟硬件支持服務功能、國際化高技能人才創業實踐功能于一體的國際化創新基地。江蘇現有16個國家和省級高新園區,以占全省0.5%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省近40%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并催生出60%以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全省90%以上的光伏、風電、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匯聚于此。

借鑒江蘇經驗,浙江推動創新國際化應包括以下重點內容:
培育國際型的創新性領軍企業。強化企業在國際化創新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引領企業確立國際化創新發展的主體戰略,激發企業國際化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提升企業國際化技術創新能力。通過實施創新性領軍企業培育計劃,造就在國際上影響行業發展的領軍企業,遴選出一批具有較大規模優勢、較強創新實力、具備發展潛質的骨干企業,同時培養具有國際眼光、戰略思維的創新性企業家,支持建設具有國際水平的企業實驗室或科學家工作室,推動企業主動介入國際研發分工、設立海外研發中心、參與國際技術標準制定,支持企業進入國際資本市場融資發展。
建立國際創新交流體系和技術轉移平臺。深化科研體制改革,推進科技體制創新,確立企業在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和技術轉移中的主體作用,形成多層次的國際合作交流體系,建立規范、高效的技術轉移平臺。設立具有網絡化、國際化功能的科技型中介機構,支持地方科技創新和跨國技術合作,為地方企業國際化謀劃發展新思路。定期舉辦技術創新國際交流會,開放性地利用國際科技資源,營造全球創新成果、人才和研發機構云聚的良好局面,推進省內主導產業技術需求與海外科技資源對接,促成更多的全球先進技術到浙江轉化并實現產業化。加強科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強化技術公共服務、技術成果交易、創新創業融資服務和社會化人才服務“四大平臺”建設,促進資金方與技術方雙向互動的國際技術轉移平臺建設。
建立有效的創新國際化投入機制。重點支持具有重大科技突破、市場容量大、產業帶動性強、科技成果轉化度高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興產業建設。運用政策引導金融資本、產業資本、社會資本更多地轉向國際市場。創新金融資本,調動各方投資積極性。引導企業持續增加研發投入,使企業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實研發費用等優惠政策,對企業新上重大科技專項,酌情減免行政性收費,或實施研發補貼、經費配套。加強科技與銀監部門、金融機構的合作,推動科技與金融的緊密結合。
構建一流的產學研聯盟體系。構建利益與風險共擔的聯盟創新機制,開發適合產業需求的科技創新成果,培養產業專業人才。適當調整產學研聯盟模式,鼓勵企業與省外、國外高校、科研機構結成聯盟,注重政府計劃性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發與成果轉化。鼓勵企業將技術中心設在高校,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平臺,運用市場化的模式,將高校的科研成果與社會資金及其相關資源相結合,形成共同的產業集群和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