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光緒年間,南潯商幫就是中國整體實力最強密度最高的商人群體,南潯商幫也是浙江現代工商業的源頭之一
杭州北山路是一條長約數里的二車道湖邊小路,從北山路經西泠橋可以步行到孤山。而在上世紀的20年代末,還有一條更為方便的“捷徑”可以從北山路直達孤山——在孤山放鶴亭和北山路新新旅館之間的湖面上,有一座供游客行走觀賞的木棧橋。
這座木棧橋的架設,是時任浙江省主席的張靜江推出的首屆西湖博覽會的遺產之一。此時的孤山北山兩岸,正是張靜江與他的湖州南潯老鄉們揮灑財富和才情的舞臺。
張靜江的堂兄張石銘是孤山上西泠印社的發起人和贊助人。而孤山對面葛嶺山麓,則是張靜江自己的靜逸別墅,“靜逸”之名,由張靜江和其夫人朱逸民名字中各取一字組合而成。別墅中還掛有孫中山為張靜江題寫的一副對聯:“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四十州”。靜逸別墅依山而建。經北山路葛嶺登數百臺階,繞三兩彎,盤旋至山腰后才能看見。主建筑為兩棟磚石結構歐式風格的兩層小樓,每幢樓均有寬大陽臺,可眺望湖山景致。樓內鋼窗蠟地,設施齊全。兩樓東西分布,坐北朝南,背倚葛嶺,中間連以曲廊,視野開闊。而門前的北山路,為紀念張氏任職期間成功舉辦“西湖博覽會”,當時就改稱為“靜江路”。
離開靜逸別墅不遠,是南潯邢庚星所建的抱青別墅。邢庚星是南潯八牛之首,早期開設邢正茂絲經行,后易名為恒順絲經行,并開設典當,為南潯開設當鋪最多的一家,還經營房地產等。抱青別墅如今依舊是北山路上一處人氣頗旺的聚會往來場所。
但在劉家遍布西湖北岸東岸的湖山美墅面前,張家和邢家看起來似乎會遜色一些。在抱青別墅的左后方,是有“東泠”之譽的堅匏別墅。堅匏別墅依山取勢,園林精巧,與“西泠”并稱。這座現今依舊保持原貌的江南園林別墅的主人便是南潯首富劉家二公子劉錦藻。劉錦藻弟弟的孤云草舍位于右前方的秋水山莊東面,是當年北山街上最早的歐式洋房。而北山路大佛寺上面原來有一座留余草堂,是劉錦藻的兒子劉承干在杭州建造的藏書樓。北山街84號,里面也有一座不為人知的“劉宅”。如今的湖濱凱悅酒店,座落的是小方壺別墅原址,占地10幾畝,建筑面積2000多平方米,也曾是劉家產業。
劉家、張靜江和邢庚星,都來自于浙北水鄉小鎮——湖州南潯。他們分別是南潯著名的“四象和八牛”中的一位。按照流行的說法,南潯巨富們的總資產在白銀6000萬至8000萬兩之間,其時清政府年度財政收人少的時候只有7000萬兩左右;1894年前,本國產業資本投資總額僅有6000萬兩。南潯商群不在中國十大商幫之列,但以一個鄉鎮的人口和面積,居然積累起可以與國庫匹敵的資產。其“含金量”之高,較之于其他商幫,遠有勝之。
南潯鎮歷史悠久,南宋以來已是“水陸沖要之地”,“耕桑之富,甲于浙右”,至淳祐十二年(1252)建鎮,始得南潯之名。由于蠶絲業的興起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明萬歷至清中葉南潯經濟空前繁榮鼎盛,清末民初已成為全國蠶絲貿易中心,著名的輯里湖絲質地潔白細勻富有拉力,一根白凈而柔韌的細絲能承七枚銅錢而不斷。在1851年首屆世博會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上,輯里湖絲榮獲金獎。同治光緒年間,民間開始出現“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的說法,這是當時中國整體實力最強密度最高的商人群體,南潯由此一躍成為中國第一富庶鄉鎮。
南潯商幫也是浙江現代工商業的源頭之一。如顧家的顧敬齋在繼續經營顧豐盛絲行同時,1896年盤進了上海乾康絲廠,在20世紀初成為上海最大的絲廠。1902年,顧敬齋又參與創辦了上海最早的面粉廠之一華興面粉公司。龐家的龐元濟于1895年創辦了杭州世經繅絲廠,次年又籌資53.3萬兩在杭州創辦通益公紗廠,均為浙江民族工業初創時期最重要的企業。1904年,龐元濟在上海創辦了龍章造紙廠,這是當時上海惟一一家造紙廠,也是全國最大的造紙廠之一。1906年,龐元濟、龐元澄兄弟又在湖州創辦青城造紙廠,這是浙江第一家規模較大的造紙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