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商品出口增速明顯回落,一方面是由于歐美日本等經濟不景氣,另一方面則是中國出口商品漲價導致的
中國商品出口正在發生重大階段性變化,相當一部分產品正在告別廉價出口時代。這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正在導致近期的若干痛苦。
中國商品出口改革開放以來年均增速高達17.3%,且呈非常明顯的加速趨勢。1980至1990年,中國商品出口增長3倍多,1990至 2000年增長4倍,2000至2010年增長了6倍多。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在紹興調查鄉鎮企業,出口創匯是一個令人覺得非常榮譽和有一點高不可攀的詞匯。我們是在非常艱難的環境下,邁開走向世界市場步伐的。中國商品出口能取得今天這樣占世界11%多、列世界第2的成就,非常來之不易。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經濟體系的全面對接。就國內而言,隨著民營企業全面替代國有和集體企業,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全面快速提高,而就境外而言,勞動工資是國內的十余倍,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成本明顯較高。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國內企業依托體制機制活力,積極發揮低成本勞動力優勢,加之土地及其他要素成本較低等因素,中國商品出口像決堤的洪水一樣,一瀉千里,勢不可擋。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大量引進境外先進實用技術,積極變革流通體制,不斷加深社會分工和延伸產業鏈,塊狀經濟迅速崛起,形成了持續的商品出口收益遞增趨勢。因此即使國內競爭劇烈,相互競相壓價,企業出口利潤還是能有長期較快增長。多年前在一次座談會上,一位專業生產圣誕蠟燭的老總說,他們的產品在美國的到岸價,即使加上高達60%多的懲罰性關稅,還是要低于美國企業的出廠價,所以根本不怕所謂的貿易保護主義。
我最近利用《中國統計年鑒》,進行簡單的出口商品價格分析,得出1999年至2004年,中國出口商品實際價格大致呈整體下降態勢的結論。1999年至2004年,在可分析的31種出口工業品中,平均單價下降的有13種,另有9種商品的出口單價上漲幅度,年均不高于4%。按算術平均計算,這31種商品2004年平均出口單價僅比1999年上升2.9%,而此期間浙江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上升19.6%,國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升5.5%。由此可以認為,相對于國內整體的價格上漲,此期間中國出口商品實際平均單價是下降的。
中國商品出口長期走低價路線的增長方式具有內在的嚴重缺陷,逐步導致嚴重的結構失衡,甚至出現了國家利益的嚴重流失。在中國商品大量出口過程中,農民工就業空前增加,然而工資水平卻長期較低,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外匯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國家外匯儲備高達3.2萬多億美元,相當于年度GDP總額的近一半,出現了欠發達國家將巨額外匯借給發達國家的窘況;在出口高速增長導致經濟總量快速擴張過程中,由于勞動工資長期較低,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推動不足,經濟增長高度依賴投資和出口,出現了經濟增長動力的嚴重失衡。
中國出口商品價格下降格局已經終結,且出現了價格全面上漲態勢。這是在人民幣匯率上升、國內勞動工資加快增長、企業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支出增加等情況下,必然會形成的提價趨勢。在我分析的31種出口工業品中,2011年與2004年相比,出口平均單價上漲的有30種,只有1種商品的平均出口單價下降。按算術平均計算,2004至2011年,這31種出口商品平均漲幅高達1.7倍。
當前中國商品出口增速明顯回落,一方面是由于歐美日本等經濟不景氣,另一方面則是中國出口商品漲價導致的。而事實上由于中國出口商品價格長期較低,引發了歐美以及日本的一場“消費泡沫”,因此當價格回升以后,泡沫終將逐漸消去。就這一點而言,當前外需不足,部分是“去泡沫化”導致的,而這一因素顯然具有長期趨勢特征,國內出口企業必須做好全面的積極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