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一珉
不能因為短期困難,就轉變對光伏產業扶持發展的主導思路
去年以來,在外需萎縮、產能過剩、價格暴跌、政策缺位和貿易保護糾紛等內外因素影響下,浙江光伏產業發展遭遇寒冰期,企業生產經營壓力增大,停產、減產甚至瀕臨倒閉現象開始蔓延。剖析深層次原因,筆者認為,這是當前光伏產業體制性、結構性矛盾集中顯現,主要是由于產業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和政策細則的缺位造成的。
一方面,“新興產業”光環難掩粗放式的發展路徑。從供給投入看,受地方政策扶持和行業前景吸引,一時間“光伏基地”遍地開花,這種過于依賴規模增長的發展模式易受外部環境和市場需求變化的影響;從需求結構看,目前90%左右的光伏產品用于出口,但“兩頭在外”的需求結構本身蘊含著巨大的市場風險;從產業鏈角度看,浙江光伏產業主要集中在電池生產、組件封裝等環節,整個全球產業價值鏈中占比很??;從要素支撐看,人才缺口已成為產業發展的制約瓶頸。
另一方面,政策細則缺乏和管理缺位已成為制約企業開拓內需市場的關鍵瓶頸?!犊稍偕茉捶ā芬延?006年初實施,但一直缺乏實施細則和配套政策,政策完備性和操作性有待加強。就浙江而言,受制于政策執行缺失,部門利益和技術標準等原因,政策未能真正貫徹落實,并網難等問題依然突出。據統計,由于并網等問題未能解決,截止到2011年下半年,全省一半以上的金太陽項目都未獲電力部門批準并網。

面對產業發展危機,光伏產業整體境遇也面臨著微妙變化。從當初的招商寵兒,到如今項目審批的困難戶,短短幾年間浙江光伏產業經歷了“冰火兩重天”。過剩產能不完全等同于落后產能,浙江光伏產業現狀是自身體制性、結構性矛盾,外部環境變化和產業自我調整周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是每個新興產業發展必然要經歷的階段。無論是能源結構現狀、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導向,還是浙江光伏產業基礎和先發優勢,都決定了浙江不能因為短期困難就轉變對光伏產業扶持發展的主導思路。
“中流擊水方顯英雄本色”。下階段光伏產業發展應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原則,理性看待市場競爭,充分運用市場和環境的倒逼機制,同時將政策著力點放在關鍵節點上,重點實現“三個轉變、三個結合”,推動浙江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
——管理機制重心應由政策出臺向規劃統籌和政策細化落實轉變。下階段,浙江光伏產業政策應更加注重中長期規劃的統籌以及政策和法律法規的頂層設計。加快完善當前產業、財稅、投資、金融、信貸、人才等政策體系和理順管理機制上來,逐漸建立健全支持光伏應用的政策體系和促進光伏發電持續發展的長效互動機制。
——政策扶持重點應由生產供給環節向研發和需求應用環節轉變。適度放寬光伏發電與并網的技術標準,完善光伏上網電價形成機制。建立專項扶持資金,對光伏發電實施補貼。加大對光伏企業技術改造和研發創新的扶持力度,通過政策性補貼支持企業進行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重點在“分布式光伏發電”和“金太陽示范工程”等領域,加強示范項目建設。
——項目管理關鍵應由項目引進向優化發展環境轉變。按照省委、省政府優化企業發展環境的要求,相關政府管理部門應在項目規劃、審批、建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重點保障重大項目早日拿到“路條”。針對金太陽示范項目等方面對企業組織培訓和指導,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立健全光伏標準及產品質量檢測認證體系。
——行業引導方向應結合世界光伏技術發展潮流。結合第三代光伏發電技術的趨勢,加大政策力度鼓勵引導浙江光伏企業關鍵技術開發與產業化,開發太陽能利用裝備生產新工藝和新設備、提高太陽能光伏電池轉換效率、降低電池組件成本。
——政策舉措應結合國家光伏產業政策導向。優先支持建設規模較大的集中成片示范項目,堅持并網發電與離網應用相結合、支持小型光伏系統、離網應用系統、與建筑相結合的光伏發電系統等應用,如光電一體化項目。
——推廣應用應結合浙江經濟發展工作載體。光伏產業發展應緊密結合當前浙江發展實體經濟、擴大有效投資、實施浙商回歸工程等工作載體,積極引導各類資本尤其是民間資本投資光伏產業。結合浙江“走出去”戰略,鼓勵龍頭骨干光伏企業依靠技術進步、優化存量,積極參與國際產業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