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諸惠偉
今年,我國吸收外資已經連跌8個月,創下近兩年新低。1-7月,浙江引進外資項目數同比下降11.1%,合同外資金額同比下降19.8%,實際外資金額同比下降2.9%。歐美經濟的持續低迷、成本的連續上漲以及來自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競爭等都使得未來浙江吸收外資形勢嚴峻。浙江利用外資中,日資占據重要地位,而近期圍繞中日釣魚島主權之爭,中日政治關系形勢嚴峻,未來影響到兩國之間經貿關系的可能性很大。日本企業對華投資戰略會否產生影響變化?浙江如何應對?值得關注。
作為東亞地區最大的兩個經濟實體,中日兩國經濟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一直以來,日本投資在浙江吸引外資中占據重要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日本是浙江十大外資來源國之一。一直以來,日本是浙江外資來源排名前十位的國家。“十一五”期間,全省引進日資項目累計459個,合同外資17.55億美元,實際外資16.07億美元,分別占全省比重為3.8%、1.9%和3.2%。2010年,日資合同外資排名第六,實際外資排名第四。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后,大地震及核泄漏導致了本土制造業遭遇重創,像普利司通、夏普、久保田等大量跨國企業都有向海外擴充產能的計劃。加大對日本的招商引資,成為浙江不少地區吸引外資的工作重點。這一年浙江引進日資成效顯著,全年引進日資項目100個,比上年增長40.8%;合同外資4.8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1.5%,實際外資4.1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
——日本是浙江引進世界500強企業的首要來源地。以世界500強為代表的跨國公司是產業轉型升級的示范企業、現代管理制度的標桿企業和全球化經營的龍頭企業,其已成為浙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在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受地緣等因素的影響,日本世界500強企業在浙投資較多,截至2006年底,日本世界500強在浙江投資企業數占比達到50.7%,高居首位。
近年來,中日關系可謂是一波三折、麻煩不斷,中日之間的這種“政冷”或多或少給兩國之間的“經熱”帶來了影響。從近些年浙江引進日資的運行軌跡來看,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近幾年來,日本對浙投資一直在3.4億美元上下浮動,項目平均規模總體呈上升趨勢。2012年1-7月,在浙江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下降2.9%的情況下,日本對浙江直接投資金額2.11億美元,同比增長22.3%,但是投資項目數同比下降5.5%,合同外資同比下降2.3%。
全球化的加深使國家(或地區)之間吸引外資的競爭加劇,因而運用投資強度指數進行分析可以較好地反映哪些國家對某一國家(或地區)有較其他國家(或地區)更多(少)的投資興趣。投資強度指數等于1,說明A國對B國的投資為正常水平,大于1或小于1,則表明A國對B國的投資高于或低于正常水平。投資強度指數越低,投資潛力越大。從表2可以看出,近幾年來,日本對浙江投資強度指數明顯變小。說明盡管日本是浙江外資的重要來源之一,但是與日本的對外投資能力相比,近幾年其對浙江的投資強度下降,處于相對較低水平。從這一層面說明,除去生產成本上升、土地供應趨緊等影響因素外,不排除中日關系變化對浙江引進日資存在一定影響。
今年以來,中日圍繞釣魚島之爭持續發酵,中日關系面臨嚴峻考驗,盡管當前中日經濟并未遭受嚴重影響,但是日本政府于9月10日最終通過對釣魚島實施所謂“國有化”的方針,給中日關系帶來了嚴重破壞。未來中日之間經貿關系很大可能將受到嚴重干擾和影響,在浙日資企業及未來日企對浙投資都將可能受到沖擊。
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是可鑒于國家對日經濟關系主基調的整體考慮,未來浙江對日招商引資的強度、熱度會有所降低;另一方面,日本從其自身的戰略出發,必然要分化周邊國家與中國的關系,例如分散投資、去周邊國家搞基礎設施建設、開發東西走廊等,都有其戰略因素的考慮在其中。當前日本對中國很多周邊國家的大規模投資已經付諸行動,如日本宣布將從2013年起向東南亞5國提供為期3年、總額高達6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62億元的政府開發援助貸款。日本將免除緬甸3035億日元 (約合37.2億美元)債務并時隔20多年重新啟動日元低息貸款援助。日本對華投資戰略的逐步轉向,將對浙江吸引日資產生不確定性和前所未有的困難,如果中日政治關系進一步惡化,那么對日招商引資的后果可能會是“斷裂式”的。

表1 2006-2011年浙江引進日資情況

表2 日本對浙江投資強度指數
對于未來日資企業可能出現的撤資現象須從多個角度來看。其一,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在浙日資企業也面臨外部需求萎縮的大環境,企業盈利能力下降,進一步追加投資的意愿普遍降低,不少日資企業由于自身經營不善而非法撤資,撤資外逃及棄企外逃現象有可能發生。其二,由于近些年我國取消了外資的稅務優惠,外資在政策優惠上的受益越來越少,尤其是在浙江,隨著土地價格、勞動力價格、融資成本的大幅增加,在浙日資企業利潤空間被壓縮,在投資區域選擇上出現了戰略轉移的趨勢。其三,日資企業由于中日之間的政治危機,對短期內中日關系回轉缺乏信心,更擔憂中國會采取制裁措施,可能對在浙投資前景看淡,不可避免會出現日資企業正常或非正常撤資現象抬頭趨勢。
當前在浙江日資企業未出現大規模的撤離,但是未來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從政府層面來說,要為在浙日企繼續提供和創造良好的經商環境,同時也要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有所準備。具體來講:
進一步穩定招商環境,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在浙日資企業為浙江經濟發展注入了較強的活力,浙江歷來是吸引日資的主要地區,尤其是杭嘉湖地區。要努力做好在浙日資企業的穩定工作,主動提高服務水平,引導群眾理性愛國,防止對日資企業的沖擊,保證正常的生產秩序,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打消日資企業在浙發展顧慮。
健全政府工作機制,加強規范化管理力度。一方面要積極幫助在浙日資企業協調和處理因政治因素導致的經營困難,對于正常撤資日資,取消地方部門的障礙和壁壘,設置單獨清算機構,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允許其合法、合理退出,并對企業后續接管、收購、資產重組等進行協助;另一方面,對非法撤資、轉運財產逃避債務的企業,要加大訴訟力度,有效控制被訴企業的財產,依法制裁逃避債務行為。
提高風險預警能力,引導企業趨利避害。各部門要關心和了解日資企業經營變化情況,加強對日資企業的調研,對可能撤資企業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進行提前風險預警。利用日資重點區域的杭嘉湖地區,可以由縣區、街道、社區對日資企業進行動態跟蹤,及時為企業排憂解難,同時可以更準確地掌握企業信息。
推動民企把握機遇,乘勢而上。浙江是民營經濟大省。要改變過去“外資并購”的局面,讓浙江民營經濟發揮作用,政府就應該在金融、財政等各個方面給予民企扶持,優先輔助本地優勢民企進行并購擴張,鼓勵給原日資企業進行中下游配套的本土民企開展針對性并購,完善民企產業鏈,走上產業鏈高端。
積極拓寬引資渠道,擴大多元化發展趨勢。香港、日本、美國、臺灣、新加坡一直是浙江外資來源的主要國家和地區,但是到了“十一五”時期來自日本的投資項目數占總項目數比重由7.3%下降到3.8%、合同外資額占合同外資總額比重由5%下降到1.87%。未來要進一步加大對除日本區域以外地區的招商引資力度,繼續舉辦歐美國家浙江周、港澳浙江周等活動,加大吸收北美、歐盟等發達國家投資的力度;充分利用CEPA政策安排和“兩岸三通”有利時機,發揮省級臺商投資區作用,進一步做好吸收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投資的工作。充分發揮浙江僑省優勢,進一步重視引進華僑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