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擠、亂、臟、吵……在今年“十一”加“中秋”這個“黃金周”,除了享受良辰美景,人們體驗深刻的便是上述現象。很多人感慨地說:高速路變成了“高堵路”,風景區變成了“擁擠區”,黃金周變成了“黃金粥”。
車難于行,人艱于走,垃圾亂丟,吵鬧不休,扎堆出游為哪般?素質追問必不可少,然而僅持此一端,顯然有失偏頗。透過“黃金周”亂象,還不難發現,制度、規劃設計方面的缺陷與弊端,難辭其咎,不容回避。
10月4日之前,高速公路收費站照常對免費車輛發卡收卡,不少城市高速入口處變成“停車場”;4日之后,亡羊補牢,取消發卡、起杠放行,擁堵得以緩解。兩相對照,你看制度設計的能量有多大?此種“發卡”式的荒唐條規,在“黃金周”還有幾許?華山不過兩米寬的山間險峻道路上,10米路段竟擠下差不多200人,然而景區還在往里放人,不出事是偶然,出了事乃至惡性事件可謂必然。某文化陵園,百年老柏競相凋零枯死,究其原因,原是景區竟把許多大香爐置于樹下……
設計缺乏預見性,怎能在人潮洶涌面前從容應對?設計缺乏規范性,又怎能引導游客的行為規范有序?多年來,人們呼喚帶薪休假制度,國家亦出臺有關規定,但從絕大多數國民扎堆“十一黃金周”出游上看,其真正兌現,尚待時日。制度需要可操作層面的有力支撐,長期形成的假日消費心理慣性需要做出積極調整。
其實,制度、規劃設計的力量,更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它像水源,污則濁,毀則涸;它如管道,淤則爆,斷則塞。只有合理安排布局,經常清淤化塞,社會生活方能清其源而暢其流。一個城市規劃不合理,管理不科學,難免有“天天挖溝”的煩惱,“拉鏈馬路”的嘲諷,也難免車輛時時“龜行”,人們心浮氣躁、輒有怨言。一個見義勇為的案例審判不當,也容易培植消極的心理暗示,讓人們在老人跌倒前冷眼旁觀,在歹徒逞兇時退避三舍。




“黃金周”過去了,可“黃金周”所凸顯出的制度設計缺陷問題,卻并不會隨之而消失。制度建設,貴在務實,貴在可操作性,貴在落地生根。轉變領導方式,去除懶政思想,克服慣性思維,深入了解社會實際,準確把握社會發展規律,不斷加強和提升社會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制度規劃設計的缺憾將越來越少,社會的發展文明程度才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