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柳博雋
要降低PM2.5含量,就必須優化能源結構,發展清潔能源;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環境準入
2012年3月25日起,浙江正式對外發布環杭州灣城市的PM2.5監測數據,從今以后,杭州、寧波、湖州、嘉興、紹興、舟山等城市將每天公布一次空氣中PM2.5的日平均值。對于前段時間備受關注的PM2.5指標問題,浙江終于率先邁出了可貴一步。
PM2.5,是指空氣中直徑在2.5微米以下的細微顆粒,主要由汽車尾氣、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與其他污染物化學反應后,形成的硫酸鹽、硝酸鹽等氣溶膠顆粒。它是灰霾天氣的主要“元兇”,且由于太細微,可以輕易通過人體支氣管,直達人體肺部并沉淀下來,因此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也最大。不僅會加重慢性阻肺、哮喘、過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統疾病,還會誘發心血管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更有研究證明,細粒子污染與肺癌死亡率上升也有著直接的關系。
然而,如此重要的指標,在我國卻并未納入國家空氣質量評價體系。1996年修訂的大氣質量監測標準中,監測對象為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PM10。按該標準我國70%的城市空氣質量目前已達標,但若增加PM2.5指數,則全國70%城市將不能達標。這也是近年來各大城市氣象部門發布的空氣質量報告,為何與公眾的切實感受如此南轅北轍的原因所在。

有公開才有進步。公眾對PM2.5了解后,迅速形成了社會共識,促使政府加強應對和改進。如今環保部決定,2016年實施的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將把PM2.5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一些沿海發達城市也將率先監測并公布數據。但是,這已屬亡羊補牢了。從浙江來看,近幾年來二氧化硫等大氣污染減排效果顯著,總體上已順利跨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拐點,即從原先污染排放隨經濟增長而增長,轉變為污染排放隨經濟增長而逐步下降的良好趨勢。但由于PM2.5監測的長期缺失和忽視,卻使得PM2.5引發的灰霾天氣頻率迅速增長,成為空氣質量中最嚴重的短板。2010年杭州、寧波、龍游、蘭溪和永康等城市灰霾日數已超過100天,全省發生灰霾日數已是十年前的近三倍。而浙江在全國尚算是好的,北方一些城市和區域PM2.5污染更為嚴重,濃度已超過美國標準年均限值的5倍多。
關注之后,就要加強防治。追問PM2.5上升的原因,與我們現有的能源結構、消費結構、產業結構有關。就能源結構來看,燃煤發電比例過大是PM2.5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煤炭燃燒排放的煙塵中有許多超細顆粒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是PM2.5細顆粒的主要來源。而我國能源結構中煤炭占比超過70%,浙江的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比例也長期維持在60%以上。要降低PM2.5含量,就必須優化能源結構,發展清潔能源,并大力推進能提高燃煤效能和污染防控的環境科技創新。
就消費結構來看,機動車總量大幅增加,車用油品劣質,導致細顆粒物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逐年升高。近年來浙江的機動車保有量迅猛增加,已從2005年的204萬輛上升到2010年的1100萬輛。為此,就要優化公共交通,合理控制機動車增長速度,加大尾氣治理力度,提高油品標準。這方面廣州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亞運前后廣州大力治理灰霾天氣,重點是提高汽車尾氣排放標準和油品質量標準,并投入巨資對市區儲油罐、加油站專項治理,使得灰霾天數由原先的年均200多天成功下降到70多天。
就產業結構來看,目前浙江電力、紡織、非金屬礦物制品、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四類重污染行業排放的二氧化硫,已占到工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的80%以上。為此,要加快轉型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環境準入,并加強重化工業的合理布局,避免過度集聚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環境風險。
如今對PM2.5的監測與公布,僅僅是第一步。相信隨著公眾意識的覺醒和政府公共管理的到位,隨著能源、消費、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等一系列的對癥下藥,必能還我一片明朗的藍天,還我一個清新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