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以村 繆姬蓉 曹達 王洪波
紹興縣計劃在5年時間內將80%的印染企業集聚到濱海工業區,目前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這為浙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帶來了有益的啟示
印染產業是紡織產業鏈中提高產品附加值的關鍵行業,也是能耗、水耗、廢水排放量較大的行業,加快轉型升級刻不容緩。紹興縣印染產業在全國和全省都具有重要地位,2010年全縣印染布產量180億米,占全省總產量的53%、全國總產量的30%。作為紡織業的重要環節,印染產業對縣域經濟發展帶來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帶來巨大的環境壓力。為謀求印染業漂亮嬗變,紹興縣大力實施印染產業集聚升級工程。此舉不僅有力地推進了紹興縣構建更具市場競爭力的現代紡織產業集群,加快從紡織大縣向紡織強縣的跨越,且已經引起國家發改委的重視和關注,并對浙江省乃至全國印染產業及其它產業探索轉型升級新路子具有積極的示范作用。
紹興縣現有印染企業212家,占地面積18181畝,印染設備10810臺(套),總產能180億米。其中,濱海工業區外現有印染企業171家,占地面積13385畝,印染設備9030臺(套),產能146億米。印染業既是紹興縣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部分,也是解決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渠道。但是,作為傳統產業,隨著資源、環境等剛性約束的日益增強,紹興印染業同樣存在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布局散亂、占地多、能耗大、污染重、效益低的問題。近一半的企業采用新技術的主要形式是靠購買新設備,還有35%是依賴仿制新產品;全縣萬元GDP能耗分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90%左右。無論是環境保護,還是經濟發展,紹興縣印染產業轉型升級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2010年6月,紹興縣啟動印染產業集聚升級工程,計劃在5年時間內將80%的印染企業集聚到濱海工業區,并安排40億元專項資金,用于集聚濱海的印染企業的轉型升級。重點抓好五個方面的工作:
——優化集聚空間。一是優選集聚地點。通過實地調查,反復的科學論證,綜合考慮產業特點、區域布局和熱電、污水排放等條件,決定在濱海工業區建設綠色印染產業集聚區。二是規劃引領。著手開展《濱海工業區(馬鞍鎮)“十二五”發展規劃》、集聚區規劃的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建設用地指標落實等工作,明確產業的空間布局。三是政策引導。制定出臺《關于推進印染產業集聚升級工程的實施意見(試行)》和相關細則,對集聚企業在土地置換、設備貼息、排污指標調減補償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四是落實保障條件。及時啟動簽約企業落戶和集聚區供電、供水、供熱、排污、職工公寓、商貿服務等配套設施的建設,吸引企業集聚。

——嚴格準入條件。一是根據2010年國家《印染行業準入條件》的要求,嚴格集聚企業的準入條件,在企業規模、工藝裝備、排放量核定、資源消耗、清潔生產等方面都進行了明確規定,對于達不到上述要求又不同意重組的企業,不予進入園區。二是專門邀請中國印染協會相關專家組成專家組,對印染企業集聚升級的設備配置,包括可以搬遷和新增設備逐一進行審核把關,對不符合準入要求的設備堅決予以淘汰。三是建立設備檔案。對集聚企業的搬遷和新增設備進行登記造冊,統一建立檔案,為設備改造提升、排放量核定等重要工作提供基礎信息。
——加大節能減排力度。一是核減排污量。2010年,對全縣印染企業統一核減排污量15%,并在“十二五”期間繼續進行分期核減。二是實行“末位淘汰制”。2010年以來,關停淘汰非法、落后印染設備908臺(套),淘汰印染落后產能7.1億米。三是嚴管嚴控。對全縣219家企業的清下水排放口實施封堵,對印染企業集中的鎮街和鑒湖主體、三江流域、蕭紹邊界等重點區域采取巡查、直查和專項檢查等手段進行監管。
——引導企業兼并重組。結合紹興印染產業發展的現狀和企業的意愿,以經濟手段為主,強化利益導向,引導企業兼并重組。對自愿退出印染行業或愿意集聚到濱海的印染企業,允許原有企業用地調整為商業用地,并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對規模、工藝達不到集聚要求的企業,允許以股份制等形式,重組節能環保型企業,同時享受上述優惠政策。
——實行“一條龍”服務。強化政府服務功能,簡化工作程序,對提出申請集聚的印染企業,經鎮(街道)、開發區初審后,由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協調,辦理項目落戶相關手續,方便企業。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紹興縣印染產業集聚升級工程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先后有兩批96家印染企業簽約集聚濱海。通過整合,將集聚企業整合為82家、減少企業14家,減少印染年產能21.34%,淘汰落后產能30.13%,減少用地面積31.5%。隨著集聚升級工程的進一步推進,預計5年后可實現以下目標:
節約用地面積約1/3。企業集聚后預計共可盤出建設用地11000畝,可以解決紹興縣土地資源緊張局面,并通過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提高土地產出效率,實行經濟發展方式有效轉變。
減少廢水排放1/3。通過集聚升級,預計“十二五”減排任務可提前兩年完成,全縣印染廢水排放量減少1/3,印染企業污水進管達標COD濃度降至500mg/L以下。
淘汰落后產能約1/3。通過實施“三個一批”,即退出關停一批、集聚提升一批、嚴管嚴控一批。淘汰落后產能33.89億米,占原產能31.1%;凈削減產能24.07億米,凈削減22.08%。印染總產能縮減至160.94億米,有76.85%印染產能集聚在濱海工業區。
降低資源能耗。通過制定紹興縣印染行業環保標準,應用先進工藝及裝備,嚴格執行集聚濱海的印染企業棉、麻、化纖及混紡機織物綜合能耗、每百米新鮮水取水量、針織物及紗線綜合能耗等標準,力爭到2015年全縣印染企業用水量降低1/3,單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
優化產品結構。通過集聚升級,在原料結構上,力爭高附加值的純棉印染布、混紡印染布、功能性化纖布的比例達50%。在產品結構上,加大產業用紡織品的開發和生產,力爭衣著用紡織品、家用紡織品、產業用布的比例各占1/3。計劃到2015年,印染行業銷售利稅率達到8%以上,科技和品牌對紡織產業的貢獻率達到30%以上,每米印染布附加值年均提高10%以上。
提升裝備水平。通過嚴格印染設備準入條件,淘汰74型染整生產線、使用年限超過15年的前處理設備、浴比大于1∶10的間歇式染色設備,落后型號的印花機、熱熔染色機、熱風布鋏拉幅機、短環烘燥定形機以及其他高能耗、高水耗的落后生產工藝設備;支持采用先進工藝技術、節能環保設備等先進技術改造現有企業設備工藝水平,浴比1∶8以下的溢流染色機等設備達到80%以上,使印染生產線總體水平將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以塊狀經濟及專業市場為特色的浙江經濟,傳統產業占據了相當高的比重,形成了一批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傳統產業,以及在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塊狀經濟,為浙江區域經濟的繁榮昌盛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近年來,各地政府及企業都在積極探索轉型升級的路徑和方法,紹興縣印染產業集聚升級的成功實踐,為浙江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帶來了有益的啟示。
啟示一:產業升級必須依靠創新并落到實處。“創新”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根本。為實施印染產業集聚升級,紹興縣在工藝技術、組織結構、管理模式等方面推進印染產業全方位創新。在工藝技術創新方面,嚴格設定技術、工藝、設備準入標準,并對印染企業集聚升級的設備配置,專門邀請由中國印染協會相關專家組成的專家組逐一進行審核把關,強勢采用先進,堅決淘汰落后。在組織結構創新方面,依托政策和經濟手段引導企業兼并重組,促進企業升級。在管理模式創新方面,政策推進與嚴管嚴控并重,通過制定政策,努力讓中小印染企業感到誠意,從而主動轉型升級。通過上述三個“創新”,紹興印染業的要素優化、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產品質量將得到有效提升,創新對產業升級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啟示二:產業升級必須走集群化道路,政府要規劃建設配套設施。規劃建設產業集聚基地,推進產業聚集,拉長產業鏈是傳統產業升級重要途徑。但是,許多地區在推進集聚時,政府在公共設施建設方面比較滯后,產業集聚基地的吸納功能和承載能力無法滿足發展升級的需求,影響了傳統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發展。紹興縣在實施產業集聚升級工程中,重視產業集聚功能設施建設,科學規劃產業布局空間,推進企業工藝裝備、產品、管理、價值鏈升級;同步規劃建設產業集聚所需的水、電、路、汽、氣、通信等設施,以及職工公寓、商貿服務等公共服務平臺;引導、支持企業建立技術中心、強化產學研合作,構建印染產業區域創新體系;引導企業重組,培育龍頭企業,發展專業化配套企業。這些工作有效地促進了紹興紡織印染產業向現代產業集群發展轉變。
啟示三:產業升級必須走循環經濟之路,要政策引導和嚴管嚴控并重。傳統產業發展面臨資源承載壓力加大、環境保護要求提高以及生產要素成本持續上漲的壓力,擯棄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著力發展循環經濟,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必要途徑。紹興縣印染產業集聚升級工程把強勢推進印染業節能減排作為重中之重,走循環發展之路。一是政策引導,對企業進行集中布局,實現集中供熱和污染物的集中處理;二是嚴格準入,引導企業應用高效、節能、低耗的生產技術和設備,在制造環節控制能耗和排污量,做好節能減排的源頭管理;三是嚴管嚴控,繼續加大實施監管的力度,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對違法排放的企業進行查處,提高企業違法成本,約束企業違法行為。
啟示四:產業升級必須政府、企業互動,合力推進。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充分發揮企業主體、政府推動的各自作用,二者形成合力。紹興縣印染產業集聚升級工程最大程度地發揮了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的作用。政府著重在營造氛圍、政策引導和加強服務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扎實、深入地開展調研,進行科學論證,制定充分考慮企業利益的各類激勵政策,加大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引導、保護企業集聚主動性和積極性。建立專門機構,開辟綠色通道,對印染產業集聚的審批、備案等方面實行“一站式”服務,營造良好氛圍。企業作為轉型升級主體,積極參與集聚升級方案的討論制定,同時積極配合政府,嚴格按照準入條件實施企業搬遷、改造提升、產品升級等,主動進行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