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武斌
浙江經濟增長會有個逐步回落的過程,但回落幅度不會太大;對于浙江而言,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要放在打造產業鏈上
2010年,在日本研修時,筆者曾經跟我的日本擔當談起過2011年的經濟發展態勢問題,當時筆者判斷2011年日本經濟會出現負增長,中國經濟也會遭遇很大困難,比2008年還要困難。為此,還跟國內的一些朋友強調一定要做好現金儲備,以應對危機。其實,當時并沒有太多的數據支撐筆者的判斷,只是一種直觀的感覺而已。想不到,2011年的情形,比筆者想象的還要困難。2012年乃至今后一個時期會怎么樣?談幾點個人看法。
2011年,浙江經濟增長率估計為9.5%左右,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2010年32年間,這中間雖然有波動,但年均增長率達到13%。今后一個時期,浙江難以繼續保持前一時期的增長速度。這一點,幾乎已經形成共識,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的理由:一是經濟規模變大,保持高增長的難度增加。以目前的發展模式,要保持原有的經濟增長速度,投入的資源會比以前更多,而且隨著邊際產出的遞減,相同的產出需要的資源會比以前更大。發展模式不轉變,高增長缺乏要素支撐。二是內外約束都在加強。外在來看,不考慮別的因素,直觀的就能感覺到國際市場需求2012年還將萎縮;內在因素看,環境保護的呼聲越來越高,土地、電力等約束已經持續了好幾年,特別是土地,很多項目都沒辦法落地生根。三是浙江已經出現了產能過剩的現象。這表面上看是因為市場需求不足,實際上是因為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滯后,同一水平面的產能累積過多。浙江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前提是首先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而這絕非三兩年時間能夠完成。
盡管如此,今后一個時期浙江經濟增長還會保持相當的速度,這主要是基于自身的增長潛力。從三大需求來看,雖然外貿出口增幅可能出現回落,但消費需求有能力保持一個比較長時期的穩定發展,投資需求在“三大國家戰略”的帶動下也將持續保持較高增幅,從而確保浙江經濟能夠持續保持較快增長。
一是消費需求。消費需求是以收入為自變量的函數。今后一個時期收入水平還將持續上升,隨著社會保障水平的不斷完善,消費意愿也會逐漸增強,消費需求擴大也自然在情理之中。“十一五”時期,浙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7.2%。隨著收入的不斷增加和消費環境的不斷改善,浙江將進入一個消費需求加速期。

圖/新華社
二是投資需求。可以預見的是,2012年宏觀調控政策雖然不可能實現根本轉向,但將比2011年有所放松。“三大國家戰略”的實施,將給浙江帶來上萬億元的投資。仔細觀察投資增長波動規律,除了受宏觀調控影響外,投資周期與政府周期也有一定的關系。按照以往經驗,今明兩年的投資規模也會有所擴大。最根本還在于企業自身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在市場壓力下,企業轉型的步伐會加快,投資步伐也會加快。
三是外部需求。歐洲債務危機恐怕還得延續一段時間,即使危機緩解,緩解危機很大程度上也將壓縮各國的財政開支,今后歐美的需求縮小基本上可以確認。但通過近年的努力,浙江在開拓發展中國家市場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雖然可能不足以彌補發達國家的減少,但保持外貿出口增幅基本穩定還是有相當大的機會。
因此,2012年乃至今后一個時期浙江經濟增長率會有個逐步回落的過程,但回落幅度不會太大,更不會像有些人擔心的那樣經濟出現“硬著陸”。預計,“十二五”期間浙江經濟增長率在9%左右浮動,呈“兩頭低、中間高”態勢。
首先要明確一個觀點,不是生產出新產品了,就實現了轉型升級,轉型升級關鍵要體現在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提升企業效益上。蘋果手機是高科技產品,但組裝蘋果手機的不能說是高科技產業,也不能說一個企業從組裝發電機變成組裝蘋果電腦了,就說這個企業已經實現轉型升級了。相反的,服裝產業是傳統產業,但如果開發出新的面料或者說設計出新的款式,更好地滿足了市場需求,提高了企業的效益,恰恰是實現了產業升級。
實現產業升級,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該如何引導培育新興產業,這是一個很大的難點。我們在這方面也有著很多的教訓。前兩年的太陽能產業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受利益的驅動,一些企業沖著財政補貼或各種各樣的利益,不顧實際地上馬太陽能項目,到如今短短兩三年時間很多項目已經處于破產倒閉境地。實際上,政府引導應該“補貼兩頭”——“往前挪一步,支持研發,往后挪一步,補貼消費”,把更多的財政資金用在技術研發上、用在市場培育上來,減少具體生產項目的補貼。一來可以集中資金辦大事,切切實實在核心技術研發上取得突破,同時減輕承擔研發項目企業的失敗風險;二來可以為新興產業發展培育良好市場空間,促進新產業盡快形成市場規模;三來也可以避免補貼中間環節導致的財政補貼外流,還落得一身不是、貿易摩擦頻發。
對于浙江而言,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要放在打造產業鏈上。浙江經濟的特色,很重要的一點是塊狀布局。這種布局很大程度上是企業間相互模仿形成的,不僅技術模仿,連產品也往往雷同,但也正是這個原因,企業往往都缺乏內在的競爭力,造成企業間的惡性競爭。這也是浙江外貿遲遲走不出價格競爭的根本原因所在。變塊狀經濟為鏈狀經濟,企業之間從水平狀互無瓜葛變成垂直狀分工合作關系,相互之間也就不再是相互競爭的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對于地方政府而言,引導好產業鏈頂端的大企業也就抓好了整條產業鏈;對于企業而言,也可以從分工合作中獲得更加良好的比較收益,實現資源的更優化配置。
而對于中小企業特別是小企業而言,要轉變思路,要有做精、做專的理念,要甘于給大企業做配套,要先想著做強而不能一味想著做大。仔細看看這些年倒閉的大企業,2008年倒閉的幾個大企業也好,2011年出現倒閉危險的大企業也好,都是貪大造成的。就像一個人,原本體質很好,但一旦虛胖起來,心臟必然首先受不了,中風猝死風險驟增。先養胖再鍛煉體質好呢,還是先有個好的體質再強壯起來好,這個道理其實大家都能明白。
大家都承認中國的內需市場很大,然而實際上大家都在為擴大內需而苦惱。筆者認為,今后一個時期,應該放寬通貨膨脹承受極限,著力穩定房價,加快實施收入倍增計劃,提高全員收入水平,以增強整個社會的消費能力。
——必須穩定房價。應該承認,房價的上漲跟地方政府有著很大的關系。讓剛剛購房的人,合幾代之力,貸款購房,最終成為“負翁”,這不是一個負責任的做法,也容易引起社會的不穩定。調控房價,應該把重點放在控制房價繼續上漲上,而不應該是打壓房價。
——加快實施收入倍增計劃。要擴大內需,改善消費環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增加百姓收入。這就涉及到一個財富分配問題,而且首要的是一次分配,企業要讓一點、稅收多減一點、員工多拿一點。筆者在日本時候發現,日本工資水平很高,而產業資本回報率、金融資本回報率都不高,一次分配主要向勞動工資傾斜。相比而言,國內現在的產業資本特別是金融資本回報率是偏高的。而只要百姓有錢了,不愁內需擴不大。
——增強通貨膨脹的忍受極限。相對于通貨緊縮,通貨膨脹更有利于經濟活動。一旦出現通貨緊縮,整個經濟將就冷卻,投資、消費都將出現萎縮,這正是目前日本的情形。國人儲蓄能力很強,儲蓄偏好很重。在適度的通貨膨脹形勢下,特別是在銀行存款利率保持低于通貨膨脹率的形勢下,有助于擴大消費。筆者認為,在人均收入年均增長7%的情形下,今后一個時期,物價水平應該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至少保持在4%左右水平,而且只要保持通脹水平低于居民收入增長水平就不會有太大問題,可以把物價上漲的忍受極限設定在7%左右。
——適時引導推動流通革命。這個問題的提出似乎有些突兀,但也正是筆者考慮良久的問題。在日本時,特意關注過一個問題:生產企業產品出廠價和零售價的差距。在日本,一般產品零售價格都是生產企業出廠價的兩倍左右。同時,也對國內的一些生產企業進行了了解。以日用消費品為例,國內一般日用消費品超市零售價格是生產企業出廠價格的3倍左右。流通環節的成本,我們是日本的兩倍。這從另一個方面也可以得到驗證,淘寶網上同樣商品的價格一般是超市價格的50%-60%,甚至更低。由此可見,國內商業流通環節的低效率,是導致國內物價虛高的重要因素。如果商業流通環節能達到日本水平,物價可以在現有水平上降低33%。政府要控制物價,不妨從這流通環節去尋找突破口,適時引導創新流通方式,推動流通領域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