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美珍
力推五金產業現代化轉型
□文/胡美珍
永康市素有“百工之鄉”的美譽,目前五金產業占全市工業產值的90%以上,從事五金生產的中小企業達1.1萬家,產業人數超過40萬人,五金產品達一萬多種,其中十多種產品銷量居全國之最,100多種產品銷量居全國前三位;形成了以永康為核心,輻射到周邊武義縣、縉云縣的全省唯一跨地區、跨行業“雙跨型”永武縉五金產業集群。與此同時,五金產業集群企業大多起點較低、規模較小,產業層次與組織化程度均比較低,自主創新意識不強,往往采取技術仿冒和價格競爭策略,習慣于向下壓縮成本而不是向上通過自主創新增加附加值等獲得利潤,加之資源要素制約,缺乏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影響了產業核心競爭力。
新的一年及今后一段時期,永康五金產業要發揮在永武縉產業集群中的核心優勢,科學制定永康五金產業集群發展中長期規劃,確定發展目標、發展方向和發展舉措,明確發展路徑,提升產業層次,跟進技術創意,創新組織結構,建設人才梯隊,延伸營銷網絡,以永康(含武義、縉云)五金產業集群為載體,加快轉型升級,打造浙江五金現代產業集群。

——走龍頭主導之路,提高產業組織集約化效能。引導行業龍頭企業以技術、資本、品牌等為紐帶,將關聯配套的中小企業納入其產業鏈,努力發展成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企業。特別要通過相互參股形成中小企業集團,促使五金產業市場型治理模式向領導型治理模式轉變。重點研究和扶持汽車及主要零部件、光伏產業、新能源等符合國家、地方產業導向的行業龍頭企業,促使土地、資金等要素資源向這些企業集聚。以企業股份化改造為抓手,引導企業打破原來家族制管理模式,積極推行技術股、項目股、管理股等要素股,促進股權多元化和社會化。
——走總部集聚之路,構建產業轉型公共服務平臺。把發展總部經濟作為轉型的突破口,依托不斷延伸的產業網絡,逐漸從以加工制造為主向設計研發和品牌銷售為主轉變,進而從工藝升級、產品升級轉向功能升級。續建五金總部,重點建設“新五大中心”,著力搭建信息平臺、技術平臺、服務平臺等公共平臺。加快由市場設施營運商向平臺服務集成商和貿易服務集成商轉變,進一步確立中國科技五金城的領先地位。集中力量做大做強中國五金商城網,形成有形市場與電子商務的高效整合。進一步培育完善集群內的研發體系,大力培育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產業或行業為重點技術服務體系、區域科技成果轉化體系。逐步將協會與政府部門脫鉤,真正實現中介服務組織的職能專業化、服務細分化、運轉社會化。
——走人才強業之路,增強現代產業集群發展軟實力。圍繞產業轉型升級,構建與產業發展戰略相匹配的人才開發體系,加快培育引進經濟環保型電動汽車產業、特色裝備制造業、高新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緊缺高端人才。以培訓優秀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為重點,積極實施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建立健全人才企業激勵機制,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實行期權、股權激勵人才,建立完善人才和科研成果有償轉移機制。以創新能力為重點,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梯隊建設,使重點特色行業都擁有一批創新型領軍人才。
——走外向型發展之路,加快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進一步提高汽車、摩托車及零部件產品、高精密度裝備制造,以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培育新興戰略性產品出口,促進外貿發展從規模速度向質量效益轉型。推動加工貿易產業鏈向上游研發設計、中游集約發展、下游營銷服務延伸,提高五金產業在國際價值鏈中的地位。鼓勵優勢企業通過新建、收購、兼并等多種方式,獲取資源開發權、國際知名品牌、先進技術和營銷網絡,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探索“境外五金博覽會”政府組織、企業參與的舉辦模式。積極開展區域合作與交流,主動對接國家中西部開發戰略,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三角”合作與交流,加快融入共建浙中城市群。推進永武縉三地產業分工合作和協調發展,深化與金華、義烏等城市在專業市場、大型展會等領域的合作。
——走生態環保之路,打造產業集群發展可持續優勢。強化資源有償使用和污染付費政策,完善資源環境的補償機制、投入機制、產權和使用權交易等機制。推進五金企業生產各環節的節能、節水、節地、節電、節材工作,建設節約型企業。以提高資源產出率為目標,推廣清潔生產,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建立和實行空間準入、總量準入和項目準入制度,強化排放源頭控制,扎實推進各主要污染物的減排工作。建立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績效評價體系,實行目標責任管理,將考評結果納入干部政績考核。
——走科學治理之路,創造產業集群發展良好政策環境。一個合理的產業集群,大致由五類主體構成,即企業、教育培訓、科技研發、金融機構和政府組織。要充分發揮政府的科學治理作用,大力實施永武縉五金產業轉型升級方案,改造提升傳統五金產業,打造現代五金產業集群。重點整合經濟開發區、五金城、總部中心、會展中心、物流中心區塊的空間資源,強化產業聯系,創建經濟開發區為國家級開發區,使其成為浙江現代五金產業集群中心區。通過增加畝產稅收獎勵等政策,引導中小企業摒棄“小而全”的生產經營模式,做專做精;通過增加對落后產能轉投高新產業的支持政策,引導企業轉型升級;通過調整外貿獎勵政策,優化外貿結構。
要明確發展路徑,提升產業層次,跟進技術創意,創新組織結構,建設人才梯隊,延伸營銷網絡,加快轉型升級,打造五金現代產業集群
永康市發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