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行業協會有過很大的發展。之所以稱為“有過”,是因為在國際性金融危機之前中國入世后一段時期,經濟類的行業協會發展極為迅猛。表現有三:
一是數量。據統計,各種社會組織在2002年為14萬家,2004年24萬家,2009年底為41.4萬家,2010年為43.4萬家,2010年底為44.6萬家。行業協會等經濟類行業組織也從20世紀末的1.2萬家,2003年的3.6萬家,發展到2008年的6萬多家,現在已有7萬家左右。其中還不包括全國工商聯系統中冠名為“商會”的經濟類社會組織。這類商會2002年為5077家,到國務院辦公廳36號文件出臺前,已達8200余家,到2010年底為1.1萬家。
二是作用。總量約全國三分之一的行業協會,按照黨中央對行業組織提出的要求∶“規范行為,提供服務,反映訴求”,在國內市場上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發揮了自己應盡應為的作用。

第五屆產業大會
三是多次得到中央的肯定,無論是黨的中央全會還是一年一度國務院向全國人大提交的《政府工作報告》,那幾年的重要文件只要涉及到經濟建設和市場發展,行業協會就是必須被提到的一員。其間,行業協會作為社團的代表性組織,基本上和所謂的“中介組織”逐漸拉開了政治、理論上的距離,被歸并為社會管理的重要成員。
但從2007年開始的國際性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類行業協會與商會的建設與發展出現微觀層面的梗塞與宏觀角度的停滯。大致可表現為六個方面:一,行政力量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演變而回潮,國內各級部分政府由于經濟、金融等諸方面的困難退而揀起歷經三次全國性的行政體制改革所丟棄的不屬于行政的權利,簡單而粗糙的傳統意義上的行政執政思維與方式是現有的各級政府與公務員仍然所熟悉而滿足的;二,21世紀最為重要的政治風向標——從中央級到地方的平面與網絡媒體不能真正獨立地觀察與思考社會與市場,對廣大群眾特別是官員能產生起碼影響的輿論視角,沒有擺脫從“可發型稿件”進步到“可研型觀點”的違反職業基本道德的桎梏,在涉及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實政問題面前,將其歸納為行政實力的一部分,從而使社會感受不到行業協會的魅力;三,經濟金融形勢的瞬息萬變,迫使以往大部分精力放在改革焦點上的行政力量轉而放在如何應付局勢的變化的被動應付中,導致近來的有關國務院精神與正式文件中對行業協會的提法大為減弱,社會管理的主要力量扭曲地被行政權力取代了包括行業協會在內的社會組織;四,包括行業協會在內的社會組織由于前一階段的發展缺乏理論指導和法律保障所引發的老問題與現階段得不到社會管理總任務的承認和不能正式成為社會管理成員等問題所激發的新問題交織在一起;五,部分行政部門執政能力不堪同國外經濟發展水平大致相當的國家的政府或行政部門相比,如那些國家的行政部門可以熟練地將游離于政府之外的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同跨國公司一樣作為自己鞏固政權和拓展國內外市場的有力工具,而我國大部分政府機構和行政部門只能在社會組織理論的低級階段看待和利用行業協會的初級職能,對其可以在現在和未來的國家內部的社會管理和建設中,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發展中發揮政府不能發揮、不可替代又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等問題知之甚少甚淺甚一般;六,社會管理的制度設計需要認真研究和落實。

我國的行業協會無論從制度設計和建設、現實發展與變化同國外的實際狀況,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要求相比具有較大的距離。這些問題包括:一,成立的難易程度不同,境外包括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一家行業協會費時大約半天到一天就能全部完成。然而在我國成立類似行業協會等社團比較困難,據統計,中國已登記的社團為實際存在的社團總數的34.4%。二,作用的發揮的起點和層次不同。中國行業組織的作用僅僅體現在行業本身的事務上,被社會上一般理解行業協會就是做好“自律”的說詞挾裹著走不動道,外國的行業組織作用則體現在多方面。三,為行業的利益參與和直接立法、制定政策的態度不同。四,行業協會是行業發展規劃主力軍的思維不能被中國各級政府所接受。五,表達行業的要求而直接制定技術與服務標準的思路不同;美國等發達國家現已形成了政府參與、引導,協會主導的標準化管理體制,走向“生產技術化,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全球化”,這是我國企業在技術標準問題方面總是被動挨打的基本原因。據統計,我國經濟占整個世界的6%,但是中國標準在國際技術標準領域的引用率僅為千分之0.27。目前,不少行業協會正在試圖按照國際慣例自行制定與本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技術標準,還會受到技監督管理部門和工商管理部門的責難甚至處罰,認為制訂技術標準是行政機關的職能。六,商會協會之間的競爭公平、合理、信譽第一。七,對政府的監督作用的發揮及糾正行政的不當決策的角度不同。八,國外行業協會參與與行業有關的國際活動的積極性非國內所能比。九,政府對行業商會的支持力度大大優于中國。德國、日本行業協會的經費有至少60%來自政府的直接撥款,美國的行業協會也享有政府對其大量的服務購買。美國每年的社會服務和公共管理預算有50%由政府撥發社會組織使用,印度政府因發現由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承擔社會服務和公共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對政府減輕不必要的負擔及提高財政效率的益處,因此每年撥50億美金的經費交由這些社會組織。十,運用法律保護行業協會的工作遠遠走在中國前頭。法國于1858年頒布了《塞班法》,將行業協會置于法律和政府的監督和保護之下,并規定了行業協會的職能。美國19世紀60年代后開始出現全國性行業組織,特別是羅斯福總統“新政”時期頒布的《全國產業復興法》,使美國全國出現了建立行業組織的風潮。1918年,我國當時的國家農商部公布了《工商同業公會規則》;1914年,北洋政府工商部公布了《商會法》60條,規定各省城、各商阜及其它商務繁盛之區域得設立商會;1915年,國民黨政府頒布《商會法》,1929年重新制定《商會法》。20世紀50年代,中國臺灣地區結合工、商分別領域發展經濟團體的特點,制定了《商業團體法》與《工業團體法》,法律規定企業必須加入相關的經濟團體。十一,我國企業普遍對行業組織與自己的關系缺乏認識。
總之,我國行業組織發展的環境和應具備意識比經濟發達國家落后約60年!
為此,需要在法律規范、環境改善、自身改革等三大方面為行業協會的發展創造基本條件。這三大基本條件可以細化為以下幾點:

國家承認胡總書記在黨的17大政治報告中闡明了社會組織在當今時代的重要地位,論述了行業協會商會在發展行業企業、維護會員權益、平衡社會矛盾、規范國內市場、潤滑國家機器、開拓國際商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近些年黨和人大的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曾多次明確提出新型社會組織、包括行業協會需要“全國”“全黨”“大力支持”。但在實際市場活動中,由于長期以來行業協會被看做“體制內”的機構,因此一遇到具體問題,就易出現對行業協會評頭品足的現象,甚至于沒有經過“和風細雨”就一棍子打死,起碼也要打得行業協會不能出聲。實踐表明,行業協會大多情況下處于社會的弱勢一方。行政部門對行業協會“召之即來,揮之即去”,沒有分析自身的問題,就懂得一味地對行業協會橫加指責。
法律確定沒有一部或一批有關行業協會的法律法規,我國的行業協會不可能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而同步發展,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定論。
政策支持我國法律、行政法規頒布后,如果沒有相關政策配套并予以說明和支持,其實施幾乎是根本不能實現的。這與群眾包括各級司法、行政機關的人員素質和市場經濟新體制的要求有所差距有關,也與所制定的法律法規大都比較原則、籠統和寬泛有關。因此必須像36號文件要求得那樣:“配套”政策措施,否則法律將中看不中用。
制度建設行業協會的制度建設一是對內職能所體現出來的約束機制,即行業協會的法人治理結構的落實與實施;二是行業協會對外職能所體現出來的約束機制。行規行約為主要的主張表現形式。必須承認行業協會的行規行約是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外遵循的“國家立法、行業立規、社會立德”的法制建設的基本框架,是我們應當加大研究力度的一個課題。
輿論宣傳近年來對行業協會的宣傳缺乏力度,對行業協會的報道幾近空白;一旦發生牽扯行業協會的情況時,各媒體只習慣甚至津津樂道行業協會的缺點和不足,對行業協會的主要成績報道不到位。這里存在兩種現象,首先是對行業協會所作工作不能全面報道,往往以“其他單位或部門”一筆帶過;其次是由于缺乏對非正式制度及社會組織的正確認識,或者將行業協會當成行政機關、事業單位的附屬單位,或者將行業協會認作為市場經濟大潮下曇花一現的過客,從而實施了誤導廣大群眾視聽的宣傳。
要像對待其他所有新生事物一樣,允許行業協會在自己的市場實踐中犯錯誤,更歡迎行業協會通過市場與社會的檢驗積極采取措施進行改正。行業協會屬于社會組織的成員,黨中央國務院鼓勵社會組織應當隨著市場經濟的建設與發展而成長壯大。不要因為行業協會是弱勢群體,誰都敢沖上來窮盡指責而不擔心其法律后果。
實踐考量行業協會到底好不好,要待公正客觀的實踐檢驗。
社會理解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中不少曾經遭受輿論譴責、得到抨擊的現象、理念重新恢復了歷史本來的面目,占據了自己應該占有的位置。端正從黨政官員到人民大眾對行業協會的正確認識,使行業協會的所作所為得到他們的全面理解,是從現在開始的一個社會性任務。
總而言之,我們相信,即使中國的行業協會事業建設與發展仍然存在許多困難,但是,隨著黨中央國務院已經開啟社會管理的巨大旗幟,社會管理的主力軍——經濟類行業協會和商會,一定能在今后取得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