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
中央部委2012年的預算已經和公眾見面。
應該說,進步是明顯的。到4月29日,已經有91個中央部委公開了預算。與過去許多部委公布預算“推三阻四”、遮遮掩掩相比,今年的動作利索了很多,一些細化的預算內容也表現出更大的誠意。據媒體報道,按照計劃,6月底左右,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2011年中央決算后,財政部將公布2011年“三公”經費決算數和2012年預算數。
筆者期待,今年的“三公”經費不要再讓人“看不懂”。
在信息技術已到了“云計算”的今天,政府告訴公眾每花的一筆錢到底花在了什么地方,應該不是什么難事。如果公布的預算總是讓人“看不懂”,唯一的解釋,正如某些專家所說的,只能是不愿意讓大家看得懂。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人為問題。
因此,如果一份預算報告,顯得面目模糊,就可能會給人這是“壓力”之下無奈“應付”的感覺。
預算公開涉及的內容很多,但公眾最關心的,還是“三公”這一塊。畢竟,它直接和“腐敗”聯系起來,對公眾的刺激最大。大家納稅給政府,一個最直觀的認識就是,這些錢不是拿來讓一些官員享受、腐敗的。
把每一筆錢從哪兒來,花到了哪兒公開出來是政府的政治義務,它對應于公眾的知情權。溫家寶總理曾經說要創造條件讓人民監督政府,而監督的前提當然是要讓人民的知情權能夠兌現。公眾“看不懂”預算報告,知情權也就大打折扣,邏輯上,監督權無從談起。
但對于像“三公”這些錢,其實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公開來自證清白,如果不公開,則給人一種“有貓膩”的感覺。
英國思想家休謨有一個對民主政治影響頗大的思想,就是對政府要進行“無賴假設”,在制度設計上要防范掌權者。這一假設在人性上是站得住腳的,而且有正反的經驗驗證,無法約束和監督權力,權力一定腐敗,而如果約束和監督,它就不敢,也無法腐敗。
無論怎樣,這一可能性無法先驗地排除:由于政府部門掌握著權力,拿著納稅人的錢,而它和公民在信息上極不對稱,在博弈力量上很不對等,因此,它傾向于用納稅人的錢來自肥。
對于這一點,作為納稅人,同時也有知情權的公眾可以有合理的懷疑。而政府部門要自證清白,要做的事情,只能是把錢都花到哪兒去了的信息詳盡地向公眾公開。不公開,或公開得遮遮掩掩,那就相當于主動坐實公眾的懷疑。
就政府義務與公民權利的關系而言,“三公”公開,其實著急的應該是政府部門,應該是它們希望盡快公開,盡量地讓公眾看得懂,以便洗脫權力自肥的嫌疑。如果情況相反,那就說明,我們還欠缺相關的配套制度來強有力地約束政府部門,那就得好好想辦法,不能總是“拿他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