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
漫天的傳言和跌宕起伏的官場生態再次鍛煉了中國人的心理素質,以后恐怕有再高級別的官員腐敗落馬,人們都不會太驚訝了。是的,還會濺起幾朵小小的水花,但很快便會歸于平寂。
可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們的社會已經具備了消化腐敗案件沖擊的基礎。一方面,從個體腐敗到腐敗的集團化和黑社會化,從廳局級到省部級,腐敗在不斷深化;在另一個維度上,腐敗也從政治領域向社會領域蔓延,從官員腐敗向民眾腐敗發展。更多的人不再只是痛恨腐敗,而是忙著研究如何在腐敗的前提下獲取自己的利益。當人們都適應了腐敗并努力尋求自己的腐敗方式時,腐敗便進入了它的最高形式,那就是社會腐敗。
媒體近日曝出的宏觀經濟數據泄密利益鏈,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解讀為沒有背景的知識精英為了在腐敗社會分一杯羹的一種合謀。而近年一浪高過一浪的考公務員熱,更顯示出年輕一代對腐敗的普遍看法:不是避之不及,而是趨之若鶩,他們在內心深處不滿足于當腐敗的看客,而想納入既得利益體系內部,成為參與者。
有一種儲值卡,被戲稱為“腐敗卡”,發卡公司和很多商場超市建立了合作,可以在那里持卡消費,于是這種不記名的卡迅速成了送禮的上佳選擇,就像公款消費推高了茅臺的價格和銷量,腐敗市場養活了發卡公司。據說中國有50%的奢侈品消費都是用于商務送禮,于是奢侈品公司爭著和發卡公司簽約。發卡公司的合作方越來越多越高端,以至于強大到,如果有一家新成立的商場,只要加入“腐敗卡”的合作方,便肯定能活下來。這真是一種“完美”的商業模式,不得不佩服創造這種模式的人的聰明才智,他巧妙地利用了腐敗現狀,為民營企業找到了一個生存空間,掘到了屬于自己的一桶金。
這些商業模式和個人行為應該批判嗎?當然應該。但問題是,批判已經不知道從何處入手。以“腐敗卡”為例,把板子都打在民營企業身上,好像有點冤枉,腐敗并不是他們制造出來的;但板子都打到官僚集團身上,也會遺漏了這些企業的責任,畢竟他們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此外,還有處于貪腐鏈條之外的人,他們中有很多并不痛恨和反對腐敗,而是希望加入進去,構成了腐敗存在的社會基礎之一。
精英的同流合污和大眾的麻木趨就,是對社會潰敗的推波助瀾。如果一個民族對腐敗整體適應,習慣了在腐敗的框架下思考問題和采取行動;如果腐敗已經滲透到公眾的生活中,成為一種人人都要去適應的生活方式,這個民族未來將何去何從?尤其當一代青年迅速融入社會腐敗中,“聰明”地尋找自己能分得的那一杯羹,社會將是什么樣子?
制度性的反腐敗是必要的,但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對腐敗的社會性反抗,呼喚針對腐敗現象的“公民不服從”。在歷史的每一個轉折點,民眾的力量永遠不可忽視。如果每一個人都能保持對腐敗的敏銳痛感,事情也許會不一樣。
董橋曾這樣說:我們都走在暗淡無光的瀝青路上,教人加倍懷念我們的……前輩走過的月光下的卵石小徑。夜深沉,我們的路沒有了舊時代的月色了:是我們在心中掌燈的時候了!
每個人掌一盞燈,將照亮中國改革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