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亮

就在中俄海上軍演成功落幕之際,俄羅斯外交部放出消息,即將于5月開始自己第三個總統任期的普京將于6月訪華。而在此之前,中國副總理李克強剛剛在莫斯科會晤了普京和梅德韋杰夫。中俄密集的雙邊動作,發生于美國“東進”亞太的大背景中,意蘊悠長。但若細究俄方在此次軍演中的謹慎安排、“俄氣”與越南的能源合作以及普京和俄眾多專家近來的言論,則可看出莫斯科在與北京打交道時,每每仔細拿捏、保持距離的姿態。
“中俄不會結成軍事同盟”
不同于國內媒體對此次軍演的熱絡報道,更不同于普京去年訪華期間俄媒的連篇累牘,俄主流紙媒中只有《消息報》對此次中俄海上演習進行了篇幅適中的分析。從內容上看,這篇名為《俄助中國在黃海展示拳頭》的報道起到了破題作用。文章仔細分析了中國在南海面對美國壓力時與俄在黃海舉行聯合軍演所富含的戰略意義,并以一個開放性的議題做結尾:最近無論是中國民間還是高層都在考慮與俄結盟的問題。
不管《消息報》對中國政情的把握是否準確,中俄防長梁光烈和謝爾久科夫在參加上合組織防長會議時都已明確給出了答案:兩國軍演不意味著將建立軍事聯盟。在演習結束后兩國總導演參加的新聞發布會上,俄海軍少將蘇哈諾夫再次強調,中俄不會結成軍事同盟。
俄在該問題上的反復強調,當可視作對軍演所釋放信號的一種“中和”。在南海事態趨于緊張之際,集聚于青島的俄羅斯艦船確實很容易讓人誤會。就像“俄羅斯之聲”網站的一篇文章所稱:“2005年中俄大規模軍演在西方造成的反響,便是中俄在軍事上出現‘準結盟趨勢。結果,其后幾年兩國在軍事和政治合作中,都再未出現標志雙邊關系新突破的重要事件。”2011年中日因釣魚島問題關系緊張時,外界曾爆炒中俄欲在日本海海域進行“劍指日本”式的聯合演習,但那場中俄軍演后來被意外取消。
此次軍演,俄方另一巧妙安排便是參演的太平洋艦隊艦船行軍路線。部分艦船剛剛結束反海盜任務后,在越南參訪6天,隨后才趕赴中國青島。而在軍演前不久,俄壟斷性國企“俄氣”集團剛剛與越南國家油氣集團公司達成“合作開發越南在南海兩個油氣區塊”的協議。莫斯科用這樣的安排,巧妙地對自己在南海的經濟和軍事合作伙伴進行了安撫。
“俄羅斯之聲”網站的那篇分析文章指出,俄羅斯沒必要涉入中國與別國的領土爭端當中,“從地區角度來看,中俄是競爭對手,莫斯科絕對不能將中俄互利合作變成中國靠俄羅斯得利的關系模式”。
“親兄弟明算賬”
“地區性的競爭關系”—“俄羅斯之聲”這一判斷是對當下中俄官方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一種有益補充。放眼中俄關系在蘇聯解體之后的走勢,可總結出一個大致的規律:在西方威勢來臨時,中俄往往可以抱成團,但在雙邊合作與涉及非西方第三國的合作中,雙方卻總是“親兄弟明算賬”,甚至相互競爭。
普京在此前總統競選中連續發表了7篇競選文章,在其中論述俄外交方略的《俄羅斯與變化中的世界》一文中,他著力強調了中俄關系的重要性,認為俄羅斯必須抓住中國崛起帶來的機遇加快自身發展,并與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攜手合作。但在最后他也強調指出:“俄羅斯與中國并非全無問題,雙方的商業利益在第三國并不總是吻合的,雙邊貿易和投資也難以讓人滿意。”
普京所謂的“在第三國商業利益”很容易讓人想到俄羅斯與越南之間的能源合作、中國在中亞的經濟伸張以及俄與印度、越南之間的武器貿易。在這三個問題上,中俄官方保持著一種相互默許。
實際上,從前蘇聯到現在,莫斯科與河內之間的合作關系一直十分熱絡。俄媒論及俄越關系時曾稱,越南是唯一一個在蘇聯解體后仍對俄羅斯表示尊重的原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此論未必貼切,但至少點明了俄越關系的牢固。前蘇聯時期成立的俄越聯合石油企業,曾占據越南石油產業90%的份額,此后該企業雖經歷變動,但俄越能源合作的根基未變。前年河內舍棄了法國道達爾公司,而與莫斯科達成了合建一處對其意義重大的石油加工廠的協議。雖然中俄經濟合作規模更大,中俄關系也遠比俄越關系對莫斯科重要,但莫斯科顯然不想因此放棄自己在越南的利益。此次雙方達成開發南海油氣區塊的協議,自然是過去合作的繼續。值得強調的是,這兩個區塊均位于中國傳統的“九段線”之外,可以說是對北京和河內都有了交待。
而在中亞,中國的經濟伸張顯而易見。中國與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的天然氣合作進展十分順利。不久前,吉爾吉斯斯坦在延宕已久的中-吉-烏鐵路項目上拿出積極措施。俄“戰略文化基金”網站評論認為,吉國在總統阿塔姆巴耶夫以驅趕軍事基地和解除其他合作項目來警告俄之后,打算用這條鐵路的建設在中俄之間保持平衡。
實際上,無論是中亞天然氣的“東進”還是中國與中亞鐵路的聯通,都同俄羅斯的封堵中亞油氣“西進”之路的戰略以及西伯利亞大鐵路構成了競爭關系。莫斯科自然深知此中利害,只是默不出聲。而中國自然也同俄羅斯在越南一樣,無需為了更加重要的中俄關系犧牲與中亞國家的合作。
此外,俄羅斯與印、越之間,分別存在五代機研發及“基洛級”潛艇的購銷合作。印、越都在與俄進行某型導彈的研制合作。此前俄媒分析稱,蘇聯解體后,東歐已不再購買俄制武器。而伊拉克、埃及、利比亞等國接連變天之后,也開始作同樣選擇。俄配合美國制裁伊朗后,也失去了這個市場。以上種種,使得在西亞北非仍與俄維持軍火生意大單的,只剩下阿爾及利亞和敘利亞,而敘利亞現在也岌岌可危。在此背景下,俄羅斯開始謀求擴充自己在南亞及東南亞的“地盤”,這種背景下印、越兩國對其極為重要。
停滯不前的地區合作
而在中俄雙邊合作中,除了解決邊界問題和大規模的軍事合作,兩國之間并不總是步調一致。移民、武器購銷及能源合作中的問題已是盡人皆知,最新的表現則是兩國東部地區合作上的停滯不前。
2009年,中俄簽署了中國東北與俄羅斯西伯利亞、遠東地區合作綱要,并列出了200多項合作項目。但其中大部分由雙方共同完成的項目卻止步不前。此后,俄地區發展部綜合各方意見對項目名錄進行了更新,并挑出8個項目進行優先開發。但以筆者掌握的信息來看,目前這些項目仍未有實質性進展。其中跨越黑龍江的同江-列寧斯闊耶大橋遲遲無法動工。名錄中許多是中方利用俄方礦藏的項目,而這座大橋的建設就是為了加速這種合作。但每當涉及礦藏的問題,俄國內總是會出現“淪為中國能源附庸”的雜音,這跟中國在與吉爾吉斯斯坦談判中-吉-烏鐵路建設過程中,涉及“金礦換貸款”的談判內容時所遇到的反對與疑慮如出一轍。眼下,普京正打算成立統領遠東和西伯利亞開發的國家集團。按照他在《俄羅斯與變化中的世界》一文中的說法,他將謀求把中國吸收到對這兩個地區的開發中來。但是俄傳統的對中國的疑慮是否會重新顯現,著實難測。
普京第二任期時曾極為看重的一份《俄羅斯2020戰略》終于在不久前公布了全文。這是一份由俄各領域1000多位專家共同打造的俄羅斯國家戰略文件。出人意料的是,文件卻將中國列為俄羅斯未來最主要的威脅。當然,俄專家認為,這種威脅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但這種對中國的防范態度仍表露無遺。
應當說,在中俄關系中,戰略協作是當仁不讓的主軸,這是由西方對兩國共同的壓力所決定的。但在地區合作中,兩國已經明顯地表現出了競爭關系。實際上,從中俄近些年的外交實踐看,全球性的戰略合作可以與競爭性的地區關系共存。正所謂親兄弟明算賬,明明白白地處理彼此利益差異,才能更有效地促進戰略合作。6月普京將造訪北京,雖俄方未言明這是不是普京再任總統后的首個出訪,但如此緊鑼密鼓的安排,還是凸顯出中俄雖有利益差異但合作仍為主軸的基本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