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供水緊張
《經濟學人》4月14日
中國官方數據顯示,過去一年間,云貴高原9個淡水湖的水位下降了70厘米,共計減少3億立方米水量。該區的干旱已經持續了3年,僅在云南省,這3年間就有270條河流、410個小水庫干涸。位于地勢較低地區的居民因為能獲得地下水,目前尚能如常生活。而位于山區的居民則普遍處于缺水狀態。
這一狀況將影響到中央政府雄心勃勃的南水北調計劃。迄今為止,中國已經投資了1370億人民幣到這項計劃中,今年還將投資640億元。其核心是通過管道、水渠等3種不同的路徑將水從揚子江抽向北方。供水的優先地區是東部,并期望到2014年,可實施向北京每年供應10億立方米水量的目標—這一水量相當于首都每年供水量的1/4。這一計劃從一開始就受到批評,并一直延緩進行。其最主要的擔心在于成本,包括起始階段基礎設施的費用,以及將如此大的水量跨越如此廣闊區域進行運送的費用。與此同時,至少有33萬沿線居民被要求遷移。
云貴地區的河流在南水北調計劃的供應鏈條上只占很小部分。但假如這些省份旱災的成因與全球氣候變化的模式有關,那么南水北調計劃賴以為基礎的假設—南方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則未必能站住腳了。
美國郵政服務能否挽回頹勢?
《彭博商業周刊》4月18日
相當一段時間以來,由于網絡沖擊、經濟下行以及預算緊縮的影響,美國郵政服務正急速走向破產。去年,美國郵政管理局虧損達50億美元。今年這一虧損態勢繼續,僅在第一季度,其支出就比收入多出30億美元。目前,一位民主黨議員提出《21世紀郵政服務法》,力圖減少郵政運營支出,并改變目前失敗的商業模式。該法案試圖通過獎勵措施勸退目前15萬郵政員工中的2/3。而對那些處于虧損狀態的郵局,法案提出將交由社區去選擇是否保留郵寄系統。比方說,居民可以投票決定,是否讓郵局從每周開門運營5天改至3天,或者直接將其變為商店和賣場中的一個攤位—目前這種做法在歐洲和加拿大的鄉村地區都已開始盛行。
IMF提醒歐洲存在信貸風險
《紐約時報周刊》4月18日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醒,在未來兩年內,歐洲的銀行面臨保持資本儲備的壓力,將大力減少放貸,而該區的增長也將因此放緩。該組織在一份關于全球金融體系的報告中說,預期中的歐洲銀根緊縮,是該區被認為今年將面臨輕微經濟衰退,而在明年也很難獲得增長的主要原因。報告指出,使用歐元的17個國家將在今年衰退0.3個百分點,2013年則僅增長0.9個百分點。同時,該組織預計,假如歐洲國家的政府不兌現減小赤字和建立各自紓困基金的承諾,衰退將愈趨嚴重。目前,各國領導人已開始采取措施支持其金融系統。自去年12月起,歐洲中央銀行陸續向各銀行提供1萬億歐元的低息貸款。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新政府也開始著手減小赤字。
壞普世主義
《展望》4月號
無視收入差別的普世福利,長期以來推動著福利國家的政治。從艾德禮到卡梅隆,首相們都抓住普世原則,比如某些福利待遇是給所有國民的,哪怕富人也包括在內。普世主義和那種認為福利的對象永遠應該是窮人的觀念大相徑庭。有人為其辯護,有人對其大加鞭笞,對普世福利是否認可,區分了黨派內外的不同意見群體。有時候,普世主義為好的政策服務,它支撐著這樣一種觀點,即整個社會共同承擔風險。但有時候,它也制造了以追求政治利益為目標的壞政策,這些政策純粹為了吸引眼球,其實是將資源轉移到主要的選舉群體中去,但事實上該政策又沒有很好的原理和基礎。
臺灣變身“無魚島”
《天下》4月18日
臺灣人消耗的海鮮量是全球平均數字的1.9倍,但實際上大部分在漁港號稱“新鮮現撈”、滿足專程前來享用美味的客人的海鮮都是來自印尼、中國大陸的冷凍進口貨。臺灣本土魚獲逐年減少,近10年來,小型漁船和舢板作業的產量重挫30%,從每年5萬噸下滑至不足3.5萬噸。遠洋魚獲減產11%,近海魚獲更減少20%。全盛時期,全島有七八十對漁船(兩船為一組)在追魚,而如今只見三兩對漁船。魚獲銳減,造成價格飆升,海鮮價格在過去5年間幾乎翻了一番。臺灣之所以漸變“無魚島”,海產多依賴進口和人工繁殖,究其原因,過度捕撈、棲地破壞、環境污染都是推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