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組織
公益界的“頂層設計”
4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全文公布。該指導意見提出,對于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將逐步取消行政級別,同時鼓勵社會力量依法進入公益事業領域。對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的,在設立條件、資質認定、職業資格與職稱評定、稅收政策和政府購買服務等方面將與事業單位公平對待。
這一“頂層設計”值得所有NGO人思考:事業單位的改革對中國公益事業將會產生怎樣的沖擊?事業單位改為公益服務機構后,現在NGO生態將產生怎樣的改變?在政府財政支持公益慈善事業的政策推出之后,現在NGO與公益事業單位是平等關系還是不平等進一步擴大?
北京空氣質量倒數第三
近日,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公布了《2012年中國環境綠皮書》。在全國31個省會及直轄市中,上海排第12位,廣州排第四。倒數3位分別是蘭州、烏魯木齊和北京。
中國環境綠皮書是由自然之友編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環境年度報告,已連續出版7年。
該排名是根據環保部數據中心每日發布的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日報,整理出31個城市的年空氣質量日報,數據包括、空氣天數、二氧化硫天數等,最終以Ⅰ、Ⅱ級天數占全年天數的比例為排名依據。
壹基金開網店賣愛心
在網購盛行的當下,你或許在網上買過衣服、鞋子、書籍等,但你買過愛心嗎?壹基金在天貓(原淘寶商城)上設立的壹基金公益網店,正在創造一種全新的公益網絡募捐模式。該公益網店自今年3月初建立以來,已成功賣出18302件虛擬的“愛心產品”,為其開展的多個公益資助項目募集資金。目前該公益網店的產品規劃為4個層面:戰略單品、項目單品、項目延伸單品(這3個均為虛擬單品,虛擬發貨收貨)以及實物單品。
市井萬象
靠什么活下去
繼毒奶、注水肉、新型地溝油等之后,原本用來治病但卻“致病”的鉻膠囊又出現了。4月15日,央視曝光了河北、江西、浙江等地不法廠商使用重金屬鉻超標的工業明膠生產藥用膠囊。據悉,在“膠囊之鄉”的浙江新昌,每1萬粒好膠囊上百,差的只要四五十元,其秘密就在于原料:差膠囊使用的是重金屬超標的工業明膠,藥廠貪圖便宜購進制作藥品,而這在行業里幾乎是“公開的秘密”。
據檢測,在修正等9家藥企生產的13款藥用膠囊中,有的鉻超標高達90倍,而它們絕大部分都是民眾平日里的常用藥。16日國家藥監局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對這13款膠囊產品暫停銷售使用。有關部門也封鎖了相關生產基地和廠房,在這一過程中,還發生了河北阜城縣學洋明膠蛋白廠一家廠房莫名起火的怪事。
工業化“問題食品藥品”和資本的逐利沖動輪番挑戰社會的道德、法制底線。“毒膠囊”事件曝光后數天,“涉毒”的9家藥企忙辯護、忙公關,但無一相關者為此向消費者道歉。同時,在這類安全事件中,媒體再次跑在了質監等職能部門的前面。
賽而優則仕
近日,中國羽毛球隊前女隊員黃穗因放棄國內副處級干部職位、突然出現在澳大利亞羽毛球隊而成為了焦點人物。該事件將一個特殊的群體帶進了國人的視線,他們就是因“賽而優”而成為“掛牌”官員的優秀運動員們。
“掛牌”官員,顧名思義,即指被委以公職卻未有效履行職責的官員。早在2005年9月,仍在為獲得北京奧運會參賽資格而訓練的田亮就被陜西省體育局“給予”了省游泳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的副處級干部職務,成為我國第一位“官員”運動員。
很大程度上,大部分“掛牌”運動員官員并非源自自身的“巧取豪奪”,而是相關部門的有意為之。因為,對于他們來說,任命優秀運動員為“掛牌”官員原本就不是為了讓其履行作為官員的公共職責,更多的還是一種獎勵和交易手段—作為對其為本地爭光進行獎勵或激勵其繼續為本地爭光。在舉國體制下,運動員比賽并不是個人的事,他們肩負著為一個群體爭光的使命。當他們獲得佳績,光榮也并不僅僅屬于他個人,更是當地體育部門的政績。但是,當作為公共資源的公職異化為這樣一種手段時,我們還能怎樣呢?因為,畢竟在其他領域中,這樣的掛牌實在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