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和午


穩增長無虞
最新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8.1%,連續5個季度增速下滑,并創近3年來新低,投資和工業生產增速雙雙趨緩。
總體來看,盡管中國經濟仍在趨于減速,“三駕馬車”均在放緩步伐,但穩增長態勢基本無虞,一季度8.1%的GDP增速,相比全年7.5%的目標而言還是比較樂觀的,也大大緩解了市場對一季度經濟增長疲弱的擔憂。而官方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連續4個月的回升更提前印證了經濟減速中回穩的趨向。OECD日前最新發布的數據也顯示,中國經濟領先指標在截至2月份的4個月中連續上升。而二季度一系列政府投資類項目的集中開工,將對經濟下滑形成強力支撐。如果沒有大的黑天鵝事件,那么一季度可能是中國全年經濟增長的底部,二季度經濟環比有望改善,“硬著陸”風險基本可以排除,相反“軟著陸”的概率越來越大,央行4月14日宣布擴大人民幣匯率波幅也凸顯了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海外有經濟學家認為“中國GDP年增長率將放緩至4%”的論調顯然有點太悲觀。
固定資產投資的下滑與“鐵公基”的減速、重化工業的低迷以及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密不可分。鐵路是“鐵公基”投資放緩的典型。2012年鐵路基建投資4000億元,較2010年8235億元和2011年7000億元有大幅度的回落。一季度鐵路缺資金的困境尤為明顯,不少在建項目停工依然如故,前兩月全國鐵路基建投資同比下降67.5%。
“鐵公基”的快速退燒對鋼鐵、水泥、有色等重化工行業影響較大,一季度工業景氣度下行明顯,國企1~2月出現2009年以來的首次利潤負增長,鋼鐵、石化、施工房地產、機械尤甚。例如,今年鋼鐵市場就遭遇“倒春寒”,一季度陷行業性虧損,出現“1公斤鋼材價格抵不上4兩豬肉”的局面,難怪武鋼也搞起了養豬的“怪異舉動”。房地產依然受制于國家的樓市政策調控,一季度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繼續回落,同比實際增長為20.7%,較比上年同期回落10.6個百分點,商品房庫存持續在高位徘徊,開發商去庫存壓力顯著加大。
消費增長乏力與樓市、汽車家電的偏冷分不開,而物價反彈壓力也讓居民花錢有點“摳門”,4月1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強調“著力擴大內需”。住房市場消費明顯“剎車”,汽車家電增幅放緩。一季度物價的反彈對民生消費造成影響,物價難言樂觀。此外,居民收入終于跑贏了GDP,一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9.8%,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2.7%,但與同期財政收入14.7%的速度相比依然遜色了一些。
外貿下行明顯,因世界經濟增長乏力,進出口增速創下自2009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新低。不過,外部經濟環境趨于向好,綜合領先指數顯示美國經濟增長開始重拾升勢,美聯儲實施QE3的預期概率降低;作為歐洲經濟發動機的德國一季度經濟也已企穩,就業市場表現強勁。因此,盡管市場對歐債危機惡化時有風聲,但全球經濟復蘇基本上無大礙,這對外貿發展形成了有利支撐。實際上,外部環境好轉在出口方面已有所體現。
“三駕馬車”的齊降倒逼了政策微調成行。3月新增人民幣貸款超1萬億元,創14個月新高,無疑是宏觀政策微調開啟的最好注解。這與2月份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中南海主持5次座談上所強調的“要見事早,動作快,預調、微調從一季度就要開始”也相呼應。在本月初的南方之行講話中,溫總理再次強調預調微調措施要盡快出臺。政策打開局部微調,銀根會有所松綁,在建和續建項目的資金可得到保證,銀行信貸和政府項目的聯姻,對于政府主導型的中國經濟而言無疑是重大支撐,投資仍將是今年中國經濟穩增長的頭號驅動力。
抗通脹仍憂
盡管2月份CPI讓通脹松了一口氣,持續數月的負利率在數字上也轉正了,但僅是曇花一現。物價超預期回升讓通脹預期再次變濃,3月份3.6%的CPI數據也讓“負利率時代”重啟。一季度CPI仍然高企,新一輪的漲價潮更讓通脹成為懸在老百姓頭頂上的陰霾。
3月20日,發改委將汽柴油價每噸分別提高600元,宣告了油價步入“8元時代”。油價上調的連鎖反應迅速發酵,航空公司、出租車、客運等紛紛跟進提價。4月4日,多家航空公司宣布上調燃油附加費,國內航線的征收標準達到了歷史最高位。而國內航班旅客每人還得繳50元民航發展基金的舉措也新鮮出爐。同時,出租車也掀起了燃油附加費的“漲價潮”。近期,深圳、廈門、北京、昆明、大連、福州等城市相繼上調燃油附加費,其中深圳上調后的燃油附加費更是達到了4元。此外,盡管部分城市用行政方式宣布城市公交和農村道路客運價格不調整,但油價成本傳導壓力下,一些地區農村客運、公交車等實際上已上調了價格,行政管制只能是有心無力。
農產品和日用品是新一波上漲潮的集中地。農產品方面,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蔬菜價格明顯上漲,3月份鮮菜價格的漲幅更是達到了20.5%。菜價高位震蕩的同時,“10塊錢兩根”的大蔥成了“向錢蔥”,“40元一斤櫻桃”被調侃成“櫻謀詭計”,部分知名速食店也跟風調漲。在此背后,包括種子、農藥、化肥在內的多種農資價格較往年同期出現大幅上漲。日用品方面,洋奶粉再次刮起“漲價風”,食用油價格也毫不示弱,開啟年內首次食用油價格上調,食用油行業恐又將迎來一波漲價潮。此外,近期包括北京、武漢、濟南、杭州等地的寶潔旗下的洗護用品開始全線提價,單品提價幅度在10%~20%之間。如此之勢,難怪不少北京、上海、廣州的消費者勤跑香港掃貨又成了一道風景線。
公共產品漲價同樣不甘落后。伴隨著新一輪旅游旺季到來和今年恰逢這些景區的第二個3年“解禁年”,國內景區門票漲價聲音已經響起來了,5A級景區門票集體跨入了“百元時代”。清明節小長假,不少景區進行了新一輪的票價調整,門票實際上已步入200元時代。此外,在2012年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彭森透露,醞釀3年的階梯電價改革方案已經確定,上半年擇機推出。按照最終確定的方案,第三檔每度電擬調高3毛錢左右。階梯電價改革淪為漲價階梯正在成為現實。
國際市場輸入性通脹壓力也不容小覷。盡管3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在28個月以來首現負增長,但輸入型通脹壓力的警報并未解除。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糧食價格連續第三個月出現上漲,其中一項基準指數甚至超過了幾年前糧食危機時的水平,未來糧價仍可能繼續上漲。而中國購進價格指數的快速回升也映射輸入性通脹的攀升。中國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已連續4個月呈回升態勢,為2011年10月以來的最高點,表明制造業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繼續上漲,企業采購成本不斷加大。
物價形勢如此,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坦言,中國的一個政策目標就是逐步使通貨膨脹率降下來,但從技術上講存在很多困難。民生用品頻頻漲價,通貨膨脹預期重新升溫,這對人均月薪不及世界一半的中國工薪階層而言無疑是最受傷的。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對全球72個國家和地區工薪階層的人均月收入統計結果顯示,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均月收入9327元,中國人均月工資4134元,相差一半。而國家發改委在釋放“物價溫和上漲可承受”信號的同時,不得不又重新祭出行政大刀,近日約談飲料、奶業、糖業、酒業等17家行業協會,但這種過往的常態做法被證明是治標不治本的,難以起到實質性作用,通脹壓力依然沉重。
防風險聚焦
經濟減速之下,防風險是中國經濟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年初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溫家寶強調:“要敏銳觀察和跟蹤分析國內外經濟形勢,做好應對預案,切實防范經濟金融風險。”此后,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和外匯局等5家金融監管機構在其召開的2012年度工作會議上,都將防范金融風險作為今年的工作重點。中國經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爆發,主要集中于兩個領域:一個是地方融資平臺,另一個是房地產市場。而這兩個領域基本上又都捆綁在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上,因此對中國經濟而言,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實質上是重點防范地方區域性金融風險的擴大化,這意味著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宏觀調控政策方面將深度博弈。
其一,今年為地方債首個還款高峰,融資平臺的現金流壓力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去年云南、上海等地城投公司的停止還貸做法已提前敲響了警鐘。今年在賣地輸血難以承擔重任的情勢下,部分融資平臺的風險加速顯露。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底地方政府顯性負債規模達6.7 萬億,其中以地方融資平臺為借款主體的資金量為31375.29 億元,占全部債務量的46.75%;隱性債務金額總計40065.4 億元。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風險的陡增,一方面需要加強調控,另一方面,在穩增長的基調下,政府投資的放緩又憂慮“一控就死”局面的發生。為此,在調控風險的同時,國務院采取了三種方式來緩解地方政府壓力:一是允許地方債擴大;二是允許債務展期;三是平臺貸的資產證券化。平臺貸款資產證券化是第三輪資產證券化重啟的亮點,資產證券化有望成為化解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的一個重要途徑。
其二,房地產市場方面。在政策調控高壓下,房地產市場需求遇冷,樓市庫存量仍處于高位,“供大于求”的格局短期內難以改觀。9000億高庫存重壓樓市,潛在的金融風險難以讓監管層放心。2011年10月26日公布的《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11年)》顯示,近七成銀行家認為房地產市場大幅調整是銀行的主要風險。日前,杭州金星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被視為本輪調控以來杭州首家破產房企,更是讓防范樓市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呼聲趨增。盡管當前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對經濟下行風險尚不足懼,但現實中實體經濟的困境、中小企業融資的尷尬,讓穩健貨幣政策開始穩中有松,不管是3月份的超萬億新增信貸,還是給予縣域法人金融機構1%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政策優惠,都顯示了這種趨向。盡管房地產屬于有保有壓中的壓,但現實中銀根部分放松的資金總能通過各種渠道流入暴利的樓市。此外,地方政府樓市調控的意志其實只是“被堅定”,一季度一些地方樓市政策“微調”增多被叫停已釋放出此種信號。因此,在樓市調控上,政策更多的是踩平衡木,盡管國務院近日重申“堅持房地產調控政策不動搖,決不讓調控出現反復”。
在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同時,停滯不前的金融改革終于有所動作,在宣布擴大人民幣匯率波幅之前,中央政府謹慎放行了地方金融改革的試驗。據悉,深圳也將出臺系列重大金融創新,并已獲國家層面支持。還有消息稱,近日證監會主席郭樹清赴武漢參與金融創新,湖北或推新三板。其實,對于金融體制改革滯后的中國而言,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最好途徑就是金融改革與創新。只是不管是溫州金融改革試驗區的破冰,還是深圳、湖北等地的金融創新舉措,仍然只是邁了一小步,在聚焦防風險的同時,中國金融更需要在法律、政策措施等方面更大力度地協調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