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 濤
從17世紀到20世紀,荷蘭和英國錫利群島(位于英國西南部沿海上)進行著一場長達335年的戰爭。這場戰爭始于1651年,由于沒有簽署和平條約,雙方持續335年處于交戰狀態,堪稱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之一。更令人吃驚的是,參戰雙方沒有放過一槍一炮,也沒有任何人員傷亡,成為世界上傷亡最小的戰爭。1986年,荷蘭和錫利群島最終簽署和平條約,宣布戰爭結束。
這場戰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英國內戰(1648-1649年)期間,當時戰爭在保王黨和議會軍之間展開,資產階級革命領袖克倫威爾率領的議會軍擊敗保王黨,把保王黨逼向英格蘭邊緣地帶。1648年,克倫威爾率軍繼續追擊,占領保王黨勢力最后的據點康沃爾半島。保王黨把最后的落腳地瞄準距康沃爾半島西南端蘭茲角45公里處的錫利群島。英國內戰之初,議會軍曾占領過錫利群島,但沒料到衛戍部隊發生兵變,使整個群島重新被保王黨占據。在戰事不利的情況下,保王黨的海軍部隊撤往錫利群島,試圖以此作為反攻大陸的基地。
與此同時,自從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時代起,荷蘭在同西班牙帝國抗爭的八十年戰爭期間一直得到英格蘭援助,最終1648年簽署的《明斯特和約》確定荷蘭從西班牙獨立出來。荷蘭希望繼續維持同英格蘭的同盟關系,但由于英國正爆發內戰,他們只有選擇看上去有望在內戰中勝出的一方,于是荷蘭海軍便同英國議會軍結盟。
控制錫利群島的保王黨人巴斯伯爵約翰·格倫維爾以此為基地,對英國大陸商船和荷蘭商船展開掠奪戰。荷蘭商船受到保王黨艦隊襲擊,遭受重大損失。1651年3月30日,荷蘭海軍上將馬騰·特羅姆普率12艘戰艦抵達錫利群島,要求島上的保王黨賠償他們對荷蘭船只和貨物造成的損失。根據英國議員布林斯東·懷特洛克的回憶錄記載,一封日期為1651年4月17日的信件稱,“特羅姆普來到了潘丹尼斯城堡,要求保王黨賠償被他們搶走的荷蘭船只和貨物損失。然而,特羅姆普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答復,鑒于具有荷蘭政府授權,氣憤的他在1651年6月對保王黨宣戰。”由于英國大部分領土那時都處于議會軍的控制之下,因此荷蘭對保王黨的宣戰只針對后者所控制的錫利群島。
就在荷蘭對錫利群島宣戰的同一個月,羅伯特·布萊克將軍指揮英國議會軍進攻錫利群島。布萊克首先對錫利群島中第二大島嶼特雷斯科島的沿海村莊老格里姆斯比發起攻擊,但未能取得成功,接下來他加強攻勢,攻占特雷斯科島和布賴爾島。布萊克在特雷斯科島上架設火炮,迫使保王黨和談。在談判中,布萊克和巴斯伯爵達成協定,準許保王黨體面投降。在整場戰役中,盡管荷蘭有12艘軍艦在附近海域,但并未參加戰斗。
英國議會軍占領錫利群島后,倫敦方面許諾解決英格蘭東南沿岸的“海盜問題”,荷蘭商船不再受到威脅,荷軍艦隊沒有開一槍一炮就回國了。由于這場戰爭僅僅只是荷蘭對另一個國家的一小部分區域宣戰,而且并不引人注目,因此荷蘭方面也就沒有正式宣布戰爭終結。
1985年,身為錫利群島地方議會主席的歷史學家羅伊·鄧肯寫信給荷蘭駐英國大使館,提醒錫利群島仍然同荷蘭處于戰爭狀態這一事實。荷蘭大使館發現這一情況確實存在,于是上報給了荷蘭外交部。鄧肯邀請荷蘭大使雷因·海德科珀訪問錫利群島,同該群島簽署一份和平條約。在得到荷蘭政府批復后,海德科珀大使前往錫利群島實現“和平”,1986年4月17日,荷蘭和錫利群島終于簽署和平條約,宣告持續335年的戰爭結束。海德科珀大使開玩笑說,如果錫利群島的居民“知道我們可能隨時發起攻擊時”,他們一定會感到很不舒服。
美國《時代》周刊1986年4月28日一期以《英國:和平在我們時代》為題對此事進行了報道。這篇文章評論稱,經過335年并不痛苦的戰爭,荷蘭和錫利群島再次處于和平狀態。
不過,英國學者雷克斯·里昂·鮑萊2001年稱,懷特洛克回憶錄中的這封信件很可能源于“宣戰”傳說。鮑萊認為,特羅姆普沒有得到荷蘭政府的“宣戰授權”,他沒有對錫利群島保王黨宣戰的權力。而且即使1651年真的發生過這場戰爭,但在第一次英荷戰爭結束時,英國和荷蘭共和國之間就已在《威斯敏斯特條約》中完全解決了這個問題。▲
環球時報201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