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永
1月10日,我和許多朋友一起在微博上發起了“春節回家順風車”活動。什么是“春節回家順風車”呢?簡單來說,就是“讓你身旁的空座,成為他人回家的希望”。很多朋友會關心,為什么要發起這樣一個活動?我想用三個關鍵詞來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天時、地利、人和”!
所謂天時,就是春運。我認為,在春運總體運力不足的大背景下,無論是鐵道部還是交通部,都已經全力以赴,而民間運力是一個有益補充。我們可以通過某些方式把社會上閑置的運力充分調動起來,提高運輸效率,并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助給人們帶來溫暖。
所謂地利、人和,就是指通過“微博”獲得社會的廣泛支持。這兩年,微博發展迅猛,已經為免費午餐等公益活動提供了優質的活動平臺。這次,我們的活動也在微博上得到了很多支持,一條微博經轉發后,會迅速擴散,達到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
微公益,看似事小,卻能辦成大事。如果大家都能夠給予足夠重視和關注,并積極參與,也能做成一件大事。但是,目前困擾“順風車”這個“微公益”發展的三個主要原因是“信任、安全和制度”。
首先是信任。很多人總認為,天上不會無故掉餡餅。面對突如其來的幫助,大多數人總是擔心這背后有陷阱。我認為,應對的辦法就是堅持,一天兩天不相信,一年兩年也不信,八年十年總該信了吧?堅持就是勝利,堅持就能改變人們的成見。
其次是安全。涉及兩個層面,一是車主或乘客對另一方主動造成搶劫等蓄意傷害,還有就是發生交通事故。這兩個層面的問題其實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得以解決。比如說使用二維碼技術或通過購買保險的方式解決。在這次活動中,我們倡導雙方通過微博互動、電話溝通、核實信息、簽訂協議、購買保險等一系列步驟來保證雙方安全,還邀請了律師事務所擔任法律顧問并審定“春節回家順風車”搭乘協議,并由一家保險公司為參與活動的車主提供保險支持。
第三是制度。順風車之所以得不到民眾的響應,很大一個原因來自缺乏制度保證,讓很多想開順風車的人望而卻步。2011年春運期間,交通運輸部門有關負責人曾公開表示,“拼車是社會發展的一個趨勢”,“將盡快研究,早日出臺相關規定”。但是一年過去了,拼車回家的需求更加旺盛,相關法規仍然毫無出臺的跡象。
其實,拼車現象在國外非常普遍,很多國家對拼車有專門的鼓勵政策。2000年起,法國政府開始支持順風車,巴黎—諾曼底公路公司也對高載率的汽車免收過路費。美國的高速公路也設有專門的合乘車道,以減少車輛出行,減緩交通壓力。挪威人不僅對順風車情有獨鐘,還倡導用電動汽車來做順風車,使污染程度進一步下降。
民間運力或許確實存在一些安全隱患,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對于政府而言,不能簡單地一“堵”了之。民間力量很有潛力,利用和引導好能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對于潛在的風險,交通部門應該積極引導,納入管理過程中,比如說設立統一的調度部門,設立順風車認證網站、發放專門的順風車標、在高速公路上對于滿載的私家車給予減免高速通行費、表彰在發揮民間運力方面工作突出的個人或單位等措施,盡可能把這種自發的力量變成有序的運力,幫助更多人安全回家。▲(作者是品牌中國產業聯盟秘書長)
環球時報201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