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康
近年來,中國國際話語權引熱議。我這幾年參加不少會議,但聽到的空話、大話比較多,而且多半是想當然,從自己的立場與角度想問題,不管對方是不是喜歡聽,是不是聽得懂。想要國際話語權,就要去了解說話的對象。只有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才能贏得話語權。
爭奪國際話語權,我們是面對世界公眾,而不是中國百姓,不能把世界看成跟中國一樣的。我以為,談論話語權,首先要有務實的態度,要重視實地調查,要重視對說話對象進行深入的了解。世界是多元的、是多樣的,別人說話跟中國人很不同,思想、習慣、信仰等也很不同。我們常常喜歡說“和諧世界”,“天下大同”,“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等等。但這只是中國的看法,不能假設世界都同意。我在杜克大學教了多年的中國傳媒與大眾文化研究生課,課堂上我常把中國的話語表述請學生來評論、分析。美國學生對“harmony(和諧)”一詞的理解,首先就認為這是個音樂名詞,用在政治上卻有點看不懂。因為這一詞匯在英文里面多少有那么些藝術味兒,但準確內涵很不清楚。他們習慣的是法律用語“公正、平等、法治”等。
要掌握國際話語權,實證研究尤其重要,要花大力氣去做國際民意、國際輿論的實證調查。現在我們生活的世界傳媒無比發達,輿論和民意越來越重要。我們不了解國際民意,就會出現面對世界,我們只會中式思維、說中式外語。語法正確,但聽眾不甚了了,因為你沒和人家的文化背景、思維習慣、表達方式對接。
一位在中國駐了多年的美籍華裔記者最近寫了篇評論“中國封閉的思維”,抱怨說雖然中國人出國的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自以為是,認為中國把美國早就琢磨透了,但實際上非常缺乏對美國的深入了解。這里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美國人如何看待中國、了解中國。這位資深記者認為,中國人受到“陰謀論”影響太深,傾向于認為美國人都被妖魔化中國的美國媒體洗腦了。
但是我在上海交大主持的在美中國形象實證調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一方面,有55%的美國民眾認為“中國有滿足其公眾需求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他們卻對中國的政治價值取向表現出異議,如80.2%的人認為“中國限制其公民政治權利”。為什么美國人對中國政府的看法會自相矛盾呢?分析結果發現,美國民眾高度認同政治的多黨制和代議制民主、經濟的自由市場競爭、社會的法治等價值觀。美國人看中國政府也會從他們的價值觀出發。
那么中美價值觀的沖突能否彌合?如果價值觀不同,中外有溝通的可能嗎?有,但溝通的前提是,我們不僅要弄懂對方的價值觀,也要積極去用對方能聽懂的話語來詮釋我們自己的價值觀。而中國的價值觀能否“普世化”的問題,也是中國獲得國際話語權不能回避的關鍵。中西文明應通過對話和交流,一起建構全人類的共同價值。為此,一定要堅持務實的原則,實踐的原則,實實在在地做事、說話,積極踴躍地參與人類共同價值的建構,這就是話語權的根本。▲(作者是上海交大人文藝術研究院院長、美國杜克大學教授)
國際論壇版文章除社評外,均不代表本報觀點。歡迎讀者參與討論。
電子信箱:taolun@globaltimes.com.cn
環球時報2012-01-17